李新英
社会支持作为应激交互作用模型中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能够调节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压力,保护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良好的社会支持在疾病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探讨心理干预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五医院住院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作为被试对象。符合1985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无并发症,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入组标准:年龄≥30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无其他躯体疾病及并发症;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干预组120例,男53例,女67例。非干预组110例,女52例,男64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测查工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2],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 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分值越高,社会支持越高。
1.2.2 测查方法:在心理学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在入院第2天对2组进行测查。出院前1 d,对2组进行SSRS量表测查。
1.2.3 心理干预实施:①非干预组进行常规治疗:单用降糖药;②综合干预组降糖药加心理干预;心理干预:①人本疗法:强调以人为本,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视患者为朋友,促进患者的信任感;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思想情绪,调整心理状态,使患者心理健康,无思想负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帮助其逐步适应周围环境并接受工作人员的医护操作。②认知干预:不合理的思考方式和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医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直接的以及有系统的提问方式对不合理信念进行干预;医护人员每周组织患者和家属开一次座谈会,以增进病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传授常用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方法,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及措施,让患者掌握1~2种疗法,如宣泄疗法、自由联想疗法、松弛疗法等,使患者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应用自如,让患者看到希望,增强信心。③行为干预: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帮助患者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性行为。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SSR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 2组干预前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高于非干预组(P<0.01)。见表 1。
表1 2组SSR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分,±s
表1 2组SSR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分,±s
注:与干预组比较,*P <0.01
因子干预前干预组(n=120)非干预组(n=110)干预后干预组(n=120)非干预组(n=110)客观支持9.8 ±3.1 9.0 ±4.3 9.9 ±3.2 9.0 ±3.1主观支持 25.3 ±6.2 24.6 ±6.3 2.8 ±0.6 3.0 ±0.6*支持利用度 8.0 ±2.1 8.0 ±2.1 8.0 ±1.2 7.2 ±1.8*总分 41.6 ±7.2 39.9 ±8.4 43.6 ±8.2 42.0 ±8.2*
2.2 2组SSRS各因子分在干预后与干预前差值的比较 干预后与干预前两组社会支持各因子差值比较,干预组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及总分提高的分值高于非干预组(P<0.01)。见表2。
表2 2组SSR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分,±s
表2 2组SSR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分,±s
SSRS组别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总分干预组(n=120)0.5 ±2.4 2.1 ±4.3 0.60 ±1.39 2.3 ±8.7非干预组(n=110) 0.1 ±1.2 0.1 ±1.2 0.06 ±0.12 0.4 ±2.4 t值>0.05 <0.01 <0.01 <0.01 1.38 4.21 2.98 3.21 P值
按照WHO的界定,人类健康长寿60%靠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8%为医疗条件,糖尿病作为身心疾病,心理因素不但对其发病有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其疗效和预后的效果。糖尿病患者由于担心发生并发症及长期服药造成经济负担重等而常伴有抑郁症状[1],并导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2]。治疗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倾听、接纳、积极尊重和深入理解患者,尽可能取得患者信任,从而指导被治疗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疾病。伴抑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病情,他们的观点与现实不相符,治疗医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直接的以及有系统的提问方式,逐步使患者认识信念或信念系统是引起情绪或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使患者对不合理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取得疗效。本研究资料表明:2组干预前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高于非干预组(P<0.01)。并且干预后与干预前2组社会支持各因子差值比较,干预组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及总分提高的分值高于非干预组(P <0.01)。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主观支持及支持的利用度得到提高。这是由于在团体治疗中,患者发现自己也有与他人相同的疾病和经历、相同的体验和内心感受,这种相同性的发现,使患者可产生归属感,被他人接受与容纳感[3]。患者从团体中获得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和心理上的安慰,找回归属感和价值感,获得的主观支持提高。同时,在团体治疗,患者可以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如何利用周围的社会支持来为自己疾病的康复创造条件,如何更好地从外界获得帮助和支持,从而提高其对支持的利用度[4]。由此可见,心理干预能使新发糖尿病患者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又能帮助其建立和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
1 杨海晨,孙永林.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282-283.
2 Littlefield CH,Craven JL,Rodin GM,et al.Relationship of self-efficacy and binging to adherence to diabetes regimen among adoles cents.Diabetes Care,1992,15:90-94.
3 樊富民主编.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91.
4 魏丽丽,孙黎惠,陈良英,等.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2007,21:80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