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武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两者有机结合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安徽地处华东,是全国农业大省,其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安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农业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经历了“十一五”快速发展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职能的转变、技术服务手段的完善、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引领和推进全省农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中,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以实施信息入乡工程为重点,全面落实“十五”“十一五”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到企活动。特别是“数字安徽”建设启动以来,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体系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建设各类信息服务机构189个,建立部门行业系统专业网站30个,7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9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建有网络终端。“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对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横向联系各省农业信息网和委内各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17个市、105个县(区)和广大的乡镇、村,以及相关涉农企业,实行全省农业信息三级平台、四级发布的网站管理模式。
(二)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自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并对信息员进行专门培训,统一信息采集、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
(三)应用系统开发取得明显进展。
安徽省农委系统建设完成了包括省级两个主会场,市级20个、县级61个分会场的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继续完善“12316”农业语音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实行各地农业系统公益服务号码统一,专家定期坐诊,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提高了我省农业电子政务水平。
(四)逐步规范完善全省农情调度系统。
建成了融农情、灾情、行情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发布于一体的省级农情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部省市三级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省农情信息的沟通,保证了农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累计发布各类农情信息已达上千万条次。
(五)逐步深入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建设。
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划,在阜阳、滁州、宿州三个市和宣州、肥西等十六个县(区、场)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工作。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丰富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和使用率。
(六)有序开展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
从2007年开始,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农业信息化试点工作,按照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千村百镇”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千村百镇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七)农业信息服务成效明显。
1?郾利用安徽农网和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简称:一站通),加强农产品的网上信息发布。通过网络及时发送信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政策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流通。
2?郾全面开展“农技110”综合信息咨询服务。与省电信联手,在全省开通“96800110”热线咨询平台,全省市、县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共组织3000名农业专家轮流坐诊咨询,把网络信息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把农民咨询的各类信息及时传到农民手里。目前全省市县农业信息咨询中心日接待电话访问量在1000次以上,农忙时期在3000次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郾利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开展多种应用。省气象局聘请专家在安徽农网上讲授禽流感的预防、治疗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郾广泛开展远程培训服务。在国家农业部的支持下,依托省职业院校、农广校教学资源,开发远程教育培训软件,把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劳动力培训阳光网和农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网,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较缓慢且分布不均衡。
安徽各地区产业及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各地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均衡。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还不够大。虽然目前农村信息服务网站猛增,网站信息种类繁多,但很多内容缺乏行业特点和本地特点,对地区信息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尽相同。
当前,安徽省以农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省所占的比例不高,安徽的农业网站主要分布在安徽中南东部地区,尤其以合肥市为最具代表性,而安徽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网站更少,分布不均衡。安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市农民生产纯收入差别较大,最高的可达上千元,最低的才有几百余元。农民收入的差距、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民收入低,技术水平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协调。
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信息推广首先是领导的思想推广,然后才能够带动信息的推广。部分基层领导信息意识认知程度较低,决定了基层信息服务不均衡。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投入了较大的力量,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合理配置计划。各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各网络信息量小、信息时效性差及投资主要用于购置硬件造成浪费、软件资源不足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各级领导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虽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需求的支撑体系尚不够深入了解。
(三)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明显滞后。
安徽经过多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内容出现多种多样、逐渐丰富的特点,综合性、专业性的网站都有,但与信息化进展情况相比较,问题明显。一是资源开发建设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有价值的信息匮乏和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指导性和权威性;二是资源开发建设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已有资源共享性差;三是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分析手段落后,力量薄弱,存在资源开发先天不足的问题。
(四)农业经营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网络经济发达的国家,农户或农民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已证明为一种有效的形式。目前,安徽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是处于发展的初期,安徽省的农资生产和供应公司开设网络服务也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五)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面较窄。
目前,安徽已引进精准农业并着手进行研究,它将成为21世纪全省农业发展的趋势。安徽省在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的信息服务尚处于初期阶段,包括农业气象服务和病虫害及灾情预报服务,这项工作的研究成果没有实用性和普遍性,而对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耕作只凭经验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还未真正达到应用水平,相关软件开发滞后,成果不多。
(六)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农业信息无法进村到户。网络虽然通到了村里,但由于农民相对贫困,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人很少,而且只有少量分散的信息员走乡串户搜集农业信息,导致网站内容更新缓慢,政府的指导信息与农民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交流,其服务性也大打折扣。
农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与农民的素质、经济条件以及宽带网络设施的铺设难度都有关系。安徽省虽然初步建立起农村信息发布、传输网络系统,但这些信息网络系统与农村信息化本身,以及安徽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相比,滞后现象严重,表现为: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平台没有建设,传输网络不畅通,信息传输在县、乡到最终用户(农民)间形成“肠梗阻”;网络、电视、电话、简报、集市、会议、讲座等媒体间缺乏有机联系;各区域农村主管部门与同级政府信息中心、上级业务主管厅局、同级涉农机构、网上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七)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农民个体是农业信息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文化素质、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现实情况是,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安徽农村劳动力超过85%,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接近90%。这充分说明虽然安徽是个农业大省,但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近专业培训的人员更少,这必然导致安徽农民接受和使用信息的程度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受和消化能力低,从而使许多已被实践证实的农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应用。
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直接导致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质量不高,时效差,网站更新慢;乡镇从事信息工作的农技人员也经常变动,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农业信息化在加速农民致富和尽快建设小康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大的大局;农业信息化也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领市场经济、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农业信息化更是科技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当前,安徽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信息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农业面对入世后的竞争和挑战,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支撑。把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实施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科技行动,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既是摆在全省科技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又是安徽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面广、部门多,需要政府从整体出发,抓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的领导与干部对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型的认识,正确对待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其中应先搞好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并经人大讨论通过,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然后通过规划的实施,抓好整个安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以规避因领导的变更而任意决策的弊端,保证安徽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的标准化建设。
根据全国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研究开发与使用全国上下一致、标准统一,具有信息采集、存储、分析预测、传输、发布,以及便捷的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网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关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内容包括:名词术语、数据编码、数据格式、数据质量、数据管理规章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标准统一和信息安全,为我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力度。
全省网络体系的建设有五个重点:一是继续完善省级网络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功能;二是继续完善市级网络平台建设,已建的市要完善充实其服务内容,未建的市要多方筹措资金尽快补上;三是抓网络延伸,解决为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通讯传输问题,还要开发出适合农民购买水平的上网设备,来解决当前农民、农村上网难的问题;四是利用省、市平台设施,大力推行县级农业虚拟网站建设;五是建设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按农业部提出的“六个一”标准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应用。
(四)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建设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门类齐全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加强纵向调查与横向收集,促进区域信息、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对农业系统现有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要通过制度化建设,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推动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开放。信息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才能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作用,这已为发达国家所证明。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开始探索精准农业的发展路径,比较典型的有新建建设兵团和东北地区,我省的河西地区和他们有类似的地理环境。这是农业信息化高端发展之路,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加大现代农业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力度,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D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田间定点取样、遥感技术的估产和动态监测、基础数据的数据规范和标准接口等,实现了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ES(专家系统)技术与智能农机设备的配套集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如江淮及皖北地区,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五)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加快信息人才培养。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启动和培育民间信息需求。政府搭建信息平台只是起一个导向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信息企业等中间力量进入,再由他们向周边人群进行辐射,传播信息,进而带动农户整体参与,形成互动效应,扩大民间信息需求,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有效运行。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方面,除了要发挥各农业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站等中介组织的技能培训作用,尽快培训大批农村信息员,因为制约信息到农民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障碍性因素是缺乏农村第一线的信息员。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农村信息员,使信息员掌握农业信息采集、发布、搜索等上网技能和网上信息“落地”服务手段,或专门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不同层次、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我们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和完成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知识高度密集、设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忽视,但是要有主次之分,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真加以解决,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取得大的飞跃。
四、结语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输出,最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安徽省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安徽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以此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GDP发展质量。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一要靠政府重视,政策保障;二要靠农民和农业企业认识到位;三要靠配套齐全。政府起主导作用,在方向引导、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农民和农业企业要从农业信息化中受益,需要他们具有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教育水平和经济基础;农业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和畅通,需要硬件和软件的保障,不仅要有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载体,而且要有相应的软件,比如农业专家系统等。
(三)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经验,研究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认真规划好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非常重要,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山东农业信息化对策与建议.山东农业科学,2007(6):121-123.
[2]李志红.青岛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2009.
[3]张晋平.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2010.
[4]贾善刚.国内外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特点及趋势,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
[7]安徽农业信息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