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九寨沟》是一篇文辞优美、重墨浓情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这么美的课文,我当然希望在上课时也带给孩子们深切的美的体验,让他们在课堂上真切地感知美,深深地享受美,尽情地表达美。在一次次的执教过程中,我努力实践着。正是在这种慢慢琢磨中,我越来越发现用心去“语文教学”是一件很美的事。
一、充分而切实的对话能让孩子真切感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在课前就开始了。随着简洁的导语的导入:“九寨沟不仅有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还有异兽珍禽。让我们一起走进异兽珍禽的世界。”学生们开始了对第四小节的粗读。在粗读后,我请他们找出动物,并及时把从网上下载来的相应图片展示给他们看。安排让动物的图片走进课堂并非一开始的计划,我曾一度觉得展示生动可爱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低年级课堂的“把戏”。然而,上一次执教《九寨沟》的经历给我不小的启示,那时的情境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教室里嚷嚷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他们找到的动物,有的说找到了四种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马上又有人反对——只有三种。(因为小熊猫是大熊猫的孩子,是小一点的大熊猫)面对谁也不肯认输的两个派别,我只能让他们花一点时间来辨析。虽然这也是一种课堂随机生成,可是为“大小熊猫是不是一家”来讨论一番似乎不是一种对文本的超越的“节外生枝”。课后反思时,我觉得这是我备课过程中的失误。我只备了教材,忘记了备学生,没有以学生的“学情”作为备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那节课后,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牢牢扎根:对话,应从课前就开始。老师应该在备课前就好好和学生“对话”一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更有效、精彩的生成。这一回,我用图像来辨析,在无声中将“可能的误解”化为无形的做法,让我体会到了备学生,在课前的对话中想着为学生服务的做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益处。
对话,在课堂上延续、沸腾。在而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读相应的句子。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学生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这种兴趣所指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控场,老师的指点则在此处只起引导作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先读,把句子读通。后谈,请同学评论朗读得如何。训练有素的同学们已会从抓住重点词句入手,如羚羊“善于奔跑”、金丝猴“窥视”、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熊猫“喜滋滋”。再读,这次的读是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把句子读好,是上了一个台阶的读。再谈,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读,品妙词谈体会,把切身的体会融进朗读中,读出特色。这三个层次的读,每次都有明确的目标,是在上一个目标上的跨越。让学生首先走进文本;再从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出,和同学对话,让思维碰撞;重新走入与文本的对话中,通过朗读增强语感、丰富体验、升华感情,在对话中充分感悟。听着他们婉转的童音,看着他们生动的表情,我不禁喜形于色,情不自禁跟他们一起“挤眉弄眼”“摇头晃脑”起来。
二、静静的等待能留给孩子们起飞的距离
课文介绍了四种动物,作者是通过“也许”一词进行衔接的。于是,我问:“课文是怎样组织语言,把各种动物放在一段中描绘的呢?”这短短的一句话,既总结了前一个教学内容,又开启了下一步探索的大门。在这里,时间又回到了孩子们手中。他们读、找、想,找到了“也许”一词。之后的我,不会也不能就此罢手,而是说:“如果没有也许,请你读读课文,会有什么感觉?”把问题又抛回给孩子们。就如在平静的湖中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我看见了阵阵涟漪。以前的实践证明,如果才让孩子摊开书读了几分钟就让他们匆匆罢手,硬是让他们谈感悟,就会剥夺孩子们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去的机会。只有时间充分才能保证他们与文字的接触不仅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孩子的想象与领悟能力有时比成人更丰富,教师未必然,学生未必不然。给他们足够的探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当学生们自读完后觉得去掉“也许”不是很通畅的时候,我并不着急,而是鼓励他们:“有发现,再读读,你会有更大的发现!”新课标中“不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的理念在此处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讲”,学生只是“听”会了,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会学。我只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等待没有白费,通过学生多次反复的阅读,他们发现:去掉“也许”就突出不了游客的运气好;去掉“也许”就突出不了动物的“珍稀”……他们高兴极了,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发现,是他们的收获,以至于再问他们:“‘也许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心情?请读出也许的丰富含义。”同学们思绪飞扬、妙语连珠,不用老师示范,同学提醒,他们朗读时就喜形于色了。这种浑然天成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满足。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起飞的故事。有人抓住了两只天鹅,用篱笆紧紧把天鹅围在了院子里。有人担心地说:“你应该搭个顶棚或者把它们的翅膀剪掉,要不然它们不会飞走吗?”“放心吧,它们没有起飞的距离!”是呀,天鹅没有助跑的距离起飞不了,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被剥夺了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不会想得那样多,说得那么好。我在学生们抓住“也许”后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在一旁精心等待——期待学生用朗读发现。耐心等待,这一课堂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多送出一点机会、多送出一份鼓励,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三、没有影子的天空能给我们更多的遐想
生活,才是学习的大本营。前面所有的教学环节重点把握住了课本,接下来就要去读生活这本大书了。在充分感知了九寨沟的美丽奇妙后,学生们谈游览过程中的见闻、观赏后的感受:峨眉金顶、紫金山、云南丽江……各地名胜从孩子们的口中娓娓道来,让人感觉祖国处处有美景、处处是仙境。这时的孩子们已把目光从九寨沟移开,移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于有的没去过名山大川的孩子也津津乐道地向我们介绍他们眼中的美景:家乡的竹海石林、江边的芦花野鸭……虽然他们此时描绘的情景不在眼前,可他们曾经领略过、感受过。在教学即将结束之前,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再囿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中的美景作为“祖国江山锦绣”的一个例证。这是与生活的对话,是更深层次上的对话。课文《九寨沟》只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我们却通过它看到了满园的春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九寨沟的美,而且感受到了祖国的壮美,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整堂课的读书实践中,同学们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不断前进,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虽然下课后他们不会把描写九寨沟的优美句子时刻挂在嘴上,但是对情感的领会和对价值的理解却深入他们幼小的心中。“没有痕迹,却已飞过。”泰戈尔这句名言此刻弥漫在我脑海中。过程最重要,在心中留下的感受最真实。
也许,只有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绪飞扬,才能最大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如果在很多年以后还没有在记忆中抹去、仍留在心中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成果的话,我希望我的课能给学生留下的东西会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1.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王小春.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地质出版社,2000.5:90.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5.
[5]王小春.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地质出版社,2000.5:106.
[6][美]James M.Banner,Jr.Harold C.Cannon著.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3页.
[7]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8][美]James M.Banner,Jr.Harold C.Cannon著.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