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在哪里

2011-07-13 01:25李莉
考试周刊 2011年40期
关键词:读本教材语文

李莉

在高中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争议和指责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在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又无法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多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江苏语文教改首先从教材上改革,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虽是这样,但语文改革的路子仍是没有跨大步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呢?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据说有的老教师几年来都是拿着旧课本上课,内容上不翻新、不增删,甚至课本内容删掉了不知,新增的内容也不知,有个别小改的地方更是不知。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讲完就了。这样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二)敢于创造有生气的教学法。

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发动学生质疑破疑。不必事事细讲,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其次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一堂好课,学生有一方面的收获,就是获得了成功。最后要知识广博,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如果你无法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或喂饱他们,内容的单调,气氛的干冷,方法的古板就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所以,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服务教学,既增加课堂的容量,又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体验。

二、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生活处处有语文。

知识比重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从课堂中摄取信息的误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如何给学生一桶水呢?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要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了现代的学生。我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在讲课时,不能只盯住课内,而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三)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提高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采用只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这种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博采众长。事实上,我们当代也涌现出众多语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像魏书生、钱梦龙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树的名家。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地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论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智慧充分的展现。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从我们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有的课,特别是语文课、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抛诸九霄云外,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只知学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纯真的学生,甚至蒙蔽听课的领导。殊不知,课后一调查,不少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外,却一无所获。因为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

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学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但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特别是语文教师,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往往听了这样的课后,私下了解学生,反映都不尽如人意。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还有就是有的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抓住有利的教学机会,不能给予适时的启发,使得很好的教学机遇一晃而过。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能力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读本教材语文
雏燕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