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虹
如果说,经济民生和文化民生是社会发展的两条腿,那么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发展的这两条腿,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说法,是“跛脚”的,后者显然“腿短”很多。于是近年来,国家政府加大了文化民生的投入,而“文化惠民”也渐成一个热门语汇。
“文化惠民”由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组成。硬件建设,蔚为壮观,极目望去:漂亮的文化中心盖起来了,图书馆、展览馆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们走进社区的文化中心,看到宽敞堂皇的各种设施,会惊叹于这么好的硬件。然而,在敞亮的大楼里,五彩缤纷的文艺活动中,群众的笑颜是否更多了,精神生活是否更丰富了,幸福指数是否更高了……尚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这些属于软件建设范畴,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软件到位,才是“文化惠民”的真正落实。
近几年,上海市文联下属上海市文艺培训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培训指导中心)着力于“文化惠民”的“软件配套工程”,他们在建设这个“配套工程”过程中,不断摸索,渐渐总结出一套经验模式:如让高端文化“下地播种”,根据实际情况“按需配送”、给自己定位“文化服务生”……。在卓有成效的互动中,不但让普通民众广享了艺术熏陶,也加深了文学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可谓功莫大焉。
对此,本刊记者走进社区,靠近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面对面的实地采访,试图用以下文字,作出对“文化惠民”课题的探讨。
让高端文化走入民间
下午4点,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刚在空军干休所做完“上海市文联艺术家讲坛——《梁祝》赏析”的讲座,底下意犹未尽的听众——来自乌鲁木齐的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纷纷上来要求合影,先是各个小组合影,然后是集体合影,合影完后又围着要求签名。笔者请何占豪聊几句感受,也遭到了学员的小小埋怨,埋怨笔者占用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你是上海的媒体,经常可以见到何老师,我们从乌鲁木齐过来,机会难得啊!最终,何占豪是在随同的培训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解围”下,才得以走下讲坛离开。场面之热闹、气氛之热烈不亚于当红影视明星。
培训班的班主任向笔者感叹道:“以前也听《梁祝》,但是觉得比较抽象,并不能完全听懂,今天听何老师那么仔细地讲解,知道了每一段的故事、含义,感受特别不一样。尤其是分析到最后的部分,祝英台那么一个弱女子对爱情那么执着,勇敢地反抗,特别让人感动,我看到底下不仅女生,连男生都在悄悄做这个动作(用手抹眼睛)。”
下到基层感受到听众的无比热忱的,不仅仅是何占豪。著名作家叶辛告诉笔者,有一次他到金山去做讲座,负责接送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因为天气很冷,听众可能会受影响,可是到了之后发现教室里面是济济一堂,让叶辛颇为感动。还有一次,他去青浦枫泾做讲座,约定是下午2点开始,不料车子因前面的卡车倾覆,在路上被堵,陪同的工作人员及时询问枫泾那边是否改时间,对方执意说不用,他们等着。“后来我们到的时候已经3点多了,整整迟到了一个多小时,所有的听众都还在,他们还反过来安慰我,我還是蛮感动的。讲座一直讲到5点多,天都黑了下来,听众都很热情,拉着跟我合影啊,要求在书上签字啊,他们也会讲一些基层创作的苦恼啊,效果蛮好,沟通了我们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跟沪剧名角同台是怎样的感受吗?就如同毛泽东接见我们,毛泽东跟我们招招手一样,那是非常高兴的。”浦东新区高东镇文化中心的戏曲队队长徐国莲激情满怀地告诉笔者,“以前我们家里都很穷,没有功夫去唱歌,但是每个人都梦想做演员上舞台,现在镇政府和市文联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和资源,不仅让我们见到了沪剧团的知名演员,让他们辅导我们,而且还让他们跟我们同台演出,真是圆了我们儿时的梦了。”徐国莲告诉笔者,沪剧团的演员没有架子,一经邀请马上下来。“他们说我们高东戏曲队的素质还不错呢!”提起专业演员对他们的肯定,徐国莲爽朗地笑了起来,一脸骄傲的神情。
“我们这里每年的上海书法家送春联活动非常火爆,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热情欢迎。因为农村有个习俗,到了新年都要在门上粘贴春联,作为喜庆的一种形式。在送春联活动上,农民亲眼看到了名家,又不出一分钱就拿到真迹,非常高兴。他们会舍不得张贴到门上,而是裱起来挂在家里作为收藏。名家字画一般是要花大价钱才能购得的,对于农民而言这是奢望,想都不敢想,现在居然能无偿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是很感谢政府、感谢文联的。”崇明县文广局副局长黄胜介绍道。
不仅能亲眼看到,而且能与文艺界的“重量级”人物亲密接触,这是基层老百姓们的激动之处。这也是培训指导中心“文化惠民”活动的一大特色。根据上海市文联是上海艺术家集中地的优势,送高端文化、专业文化使之与业余文化相结合,成为了培训指导中心率先确定的宗旨。
何占豪颇有感触地指出,“群众很需要这样的活动。以前的文艺普及活动一般都是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开展的。其实,我们市一级的文艺组织、有成就的艺术家更应该下去,这样文艺界才能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非安营扎寨,而是多样化送文艺上门
虽然确定了宗旨,但是要把高端文化、专业文化真正送下去并不容易,搞不好就悬在半空中,专家们索然无味,听众们昏昏欲睡,“文化惠民”成为一场表演,一个负担。为了真正的“接地气”, 培训指导中心在市文明办、市文联的指导及相关区、县文明办的支持下,与50多家社区、企业、学校等组织形成了共建单位,以便及时得知基层的需求,让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流通。
“10年前,社区里文艺团队的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娱自乐、自发的阶段,活动内容水准还都比较初级,但是经过10年以来的发展,本身的水准也提升了,群众文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直观表象的需求,比如看戏鼓掌,逐步提升为对文化艺术的一种理性的长期的需求。在活动形式上,他们已经不满足于邀请著名演员、艺术家参加活动这样简单的形式,他们更希望能提供比较系统的专业文化的支持,从根本上对他们的文化进行扶持。”培训指导中心主任李俊分析道。为了满足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培训指导中心又在服务载体上进行了探索,现已经形成了文艺家讲坛、文艺团队培训、艺术家指导、巡回展等多种服务形式。
“上海市文联艺术家讲坛”已经成功举办三年,仅去年就先后组织了何占豪、金复载、马莉莉、周良铁、王汝刚、梁波罗、戴小京、魏芙、钱程、叶辛、秦文君、赵丽宏、陈朝红等艺术家到社区、企业、学校、部队举办主题讲坛56场,受益听众25000余人次。今年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这个主题,正开展的是畅想红色经典系列讲座。
文艺作品巡展是培训指导中心“文化惠民”活动的“名牌产品”。去年,为了更好地宣传世博,以迎世博为主题,特别邀请了陈佩秋、周慧珺、施大畏、徐昌酩、张森、韩天衡、郑辛遥等119位老中青书画家,创作了123幅书画作品,并刊出专辑《上海著名书画家迎世博作品邀请展作品集》。2010年6月15日,“迎世博”主题书画作品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了首展仪式,之后,在全市的18个区、镇、街道巡回展出26场,平均每次巡展观众达3000人次,总体达10万余人次,赠送《作品集》2800余册,专家辅导200余人次,创作作品500余件,于4月30日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闭幕。平日里很难见到的名家名作居然送到了家门口,而且能免费观赏,居民们无不纷至沓来。因为展出是在公共场合,配套设施相对简陋,展出作品又非常珍贵,这对于展出地来讲是一个挑战,不过也是一个乐意迎接的挑战。在曲阳社区文化中心展出期间,为了保护这些作品,街道办事处还特地安排2个保安24小时值班。书画展顺利结束后,培训指导中心又承办了“我们大家的世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摄影展暨社区巡展”活动,今年又在筹备一个以建党90周年纪念为主题的展览。
“我们现在的艺术作品展览出现了一个怪圈,名家名作一般只在美术馆、展览馆里展出,观者寥寥,一般只是作者本人、作者家属和朋友观赏而已,一两周后就撤展了。于是,我们就想到让这些名家名作下基层巡回展出,做到作品的专业性和深入展出的基层性充分结合。”李俊介绍道。由此,这些作品不再孤寂地呆在高雅却冷清的美术馆、展览馆里,它们被按上了翅膀,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飞翔于上海的各个角落,迎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众的目光。
“2006年我们曲阳社区文化中心建立,虽然有了很好的硬件设施,但是软件一时跟不上,很多教室都是空荡荡的,为此我们与文联文艺培训指导中心合作,我们提供场地、培训指导中心提供师资办起了培训班,包括舞蹈、美术、音乐、健身等多个方面,单去年就培训了7万多人次,工作日以老年人为主,周末以白领和孩子为主,其中热门的钢琴课的预约已经排到了2年以后。”曲阳社区文化中心主任钱宝荣介绍道。高东镇文化中心主任马之跃也表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小孩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们高东镇离市中心比较远,出去培训不方便,现在文艺培训指导中心与我们合作办班,解决了这个难题,学员越来越多,周围地区的孩子也都过来上课了。”吸引广大居民踊跃报名的是培训班的高性价比,一方面师资力量是非常强的,都是专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价格很低廉,比外边的培训班优惠30%。
“我们主要是在教师师资上把关,必须是专业院校的。因为艺术类教育、启蒙类教育,特别容易产生水分,我是科班,你是业余,外行并不一定能鉴别出来,但是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李俊强调,“同时,学费的设置也一定要‘惠民,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如今培训指导中心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合作举办的各类普及文艺培训点已达到了16个。除了培训办班,培训指导中心还组织对各社区的美术、书法、舞蹈、摄影、器乐等专业精品团队,对文化中心基层工作者进行培训。
因为要送文化上门,不到10人的培训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周末经常加班,至少一半的工作时间奔波在外,而忙碌的艺术家们更是需要放下姿态,甚至放弃宝贵的创作时间,但是他们愿意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因为他们明白“文化”要真正惠到民,必须深入民间。当文艺家们并非盘踞文化高地以教导者的姿态宣教布道,而是以“文化服务生”的态度踏踏实实地“下地播种”,当文艺家们不仅辗转于市区各个社区、街道,还跑向了比较偏远的郊区,这份真挚会让基层群众感动,并更为乐意接受艺术的熏陶。
按需配送——先“他要”后“我给”
又是忙创作,又要出席不少社会活动,叶辛总是脚步匆匆,偏偏电话又是不断,一接,又是文联培训指导中心打来的,又要找他上“上海市文联艺术家讲坛”。“啊呀,我最近很忙啊!”叶辛面露难色,“而且我已经去了很多次,要不这次就改别人吧?”不料对方显得更为难:“我们也没有办法啊,我们已经去基层摸过情况,看看文学方面他们喜欢听谁讲,人家就点你啊。”有感于培训指导中心调研工作的认真细致,也有感于群众的热情,叶辛爽快地应承了下来,培训指导中心这边也很“体贴”地尊重他的时间安排。
“文联提供的是菜单式服务,他们会定期给我们一些菜单,上面有各种丰富的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我们自己去挑选。”崇明图书馆馆长顾文慧谈道。
“我们都是根据自己团队的情况来邀请文联的老师过来辅导,譬如,我们有戏曲队、舞蹈队、乐器队、摄影队、书法队等,我们就要求文联派相对应的老师过来,有些领域我们会自己提出想邀请的老师,有些领域不熟悉的,培训指导中心就会给我们推荐,推荐的也是非常优秀、非常负责的老师。所以我们觉得文联的老师非常实在,不是随便派什么老师过来,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可能会出现他们派过来的艺术家我们这里没有需求的状况。”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的江主任说道。
曲阳社区文化中心的钱主任告诉笔者,在开设培训班前,他们都会事先做调研,把调查表放在文化中心的前台以及发到下面24个居委会,让居民填写想要上的课程。汇总后,居民需要什么课程,中心就开什么课程,然后培训指导中心会派相应的老师过去教学。
“文化建设不同于生产,不同于行政,不能任务化,要双方都有需求才能共鸣。”李俊总结道。除了组织方的倾听“民心”,文藝家们也会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讲演、辅导。
在做讲座时,为了能让听众更深入领会《梁祝》的魅力,何占豪都会边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边进行非常生动形象地讲解,很多时候还会带上一位青年演奏家现场用古筝的方式再次演绎《梁祝》片段。虽然每次讲座都是以《梁祝》为主题,但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何占豪演讲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面对年轻人时多谈谈爱情观,针对中青年干部谈谈当年的干部在《梁祝》的诞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说:“在演讲前,我会考虑观众的层次,今天是戏迷多还是普通观众多,是年轻人多还是老年人多,然后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千篇一律了,接受上就会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因为一些戏迷比较欢喜,我会现场唱一段,或者让他们唱两段,我现场做一些评价,这样互动的交流方式很好。”
“给社区的学员上课比平时学校里上课难多了。”著名画家杨怀琰感叹道。一个班级二十多人,年龄从50多岁到80多岁不等,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样,文化程度不一样,掌握绘画的水平也不一样,要给这样不同程度的学员上课,杨怀琰之前的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很难上但也得上好啊,学员从刚开始的十来人增加到二十来人,很多学生都是因为你来了才来学的,你得教好他们啊!”有着一份朴质的责任心,杨怀琰绞尽脑汁为这些业余高龄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方案。“根据学员不同的水平,我把他们分成了三类:初级、中级、高级。从结构到用笔、用墨,最后到完整的画,我会反复强调,这些是基础,不同水平阶段的学员都需要学。在这个基本点上,再照顾到每个类别的学员的需求。”课堂上杨怀琰经常会现场作画做示范,对于学员而言,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使他们能更快地理解掌握理论、技巧。有时示范时,会遇到之前画的部分没干无法接着画的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杨怀琰特地准备了吹风机现场吹干。除了示范外,杨怀琰还会给学员定计划,布置作业,并留一两次课专门对他们的画做点评,当场修改。因为学员上了年纪,理解起来相对慢一些,杨怀琰特地帮他们总结了绘画中的各种技巧和要点。可见,杨怀琰是一个很认真负责的老师,但又不是一个严苛的老师,因为他明白这些老人们学画的根本目的是“老有所乐”。“有些老同志,以前学画时没有正规的老师教他,他们只是照着画册临摹,形成一些不太正确的作画习惯,有一些固执的画风,我也不会硬要他们马上转变。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不能按照美院的教学要求要求他们,但是也不能完全由着他们随心所欲地画,那就画得越来越差了。那么,在教授一些美术技法后,他们会慢慢明白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改正不正确的画法,画得肯定比原来的好,他们就会很高兴。”
文艺的辐射效应
“我每次讲完以后,听众们大都这样反映,哎呀,听和不听大不一样,听完以后会对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再回去听交响乐就更加懂了,以前没有想到交响乐有这么大的感染力。”何占豪笑着对笔者说。各类赏析讲座提高了听众的文艺鉴赏力,这样的效果无疑是最显著的。
“有一年居民排练跳蒙古舞,因为这个舞蹈队成立时间不长,队员没多少基础,一些基本的手势都不会,结果辅导老师一来一指导就有了很大提高。后来去参加电视台的选秀,需要和别的社区进行PK,居然还赢了,原来我们可是做了必输的准备的。”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江主任说。很多时候,专家们的辅导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专业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对文艺爱好者的进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上海海关关长听了何占豪的讲座后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因为何占豪不仅分析了《梁祝》的音乐,还讲了他们这批文艺青年当年是怎样把“让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这个重任担在自己肩上的,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去学习民间音乐,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是以一种奋发图强的心情来投入以《梁祝》为代表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的,这让现代的中青年深受启发。
高东镇文化中心戏曲队队长徐国莲今年已经60岁了,她带领的戏曲队是高东镇的荣誉队、明星队,队员平均年龄65岁,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66人,下分沪剧、越剧、曲艺等,自编自创了很多节目,并且经常自己开车送戏下乡。然而,8年前徐国莲还沉迷于一天三场的麻将桌,搓得一身是病,因为缺乏锻炼体重上升到200多斤,去菜场的5分钟内还要坐下休息多次。徐国莲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就与隔壁的姐妹开车去周边镇游玩、学习,自己花钱请老师到家里上课,接着在社区里演唱,慢慢引起了高东镇文化中心的重视,编入了中心的精品团队,给予资金、辅导老师等各方面的支持。现在徐国莲发现自己身体很好,之前的病都没有了,家里人也很支持她。“我们的戏曲队还有政治宣传任务,每年的国际禁毒日,我们会准备两个禁毒专场,都是关于禁毒的小品啊、说唱啊 。这些年,纪委主任还让我们帮忙宣传队伍廉政新风尚,为此我们创作了《鱼刺、燕窝和八哥》等小品。”徐国莲说。
“现在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我们这边老百姓农活家务活少了,自由时间多了。文艺活动一方面让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起来,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提高了文化素质。我们镇里面没有出现过上访之类的情况。一位参加过法轮功的老同志现在也成为了我们的文艺活跃分子,还自己创作作品反邪教,这说明文化的作用是很大的。”高东镇文化中心马主任指出。
著名滑稽戏演员钱程告诉笔者,有一次他们到曲阳社区下面的一个小区讲座,时间是上午10点,结果有好多观众上午7、8点就等在那里了,他们告诉钱程,他们本来是准备去走亲访友的,听说小区里举办讲演,就不去了,还很自豪地把亲朋好友叫过来,无形中也增加了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了凝聚力。
崇明文广局副局长黄胜认为,听高端名家讲座,看专业院团的演出,欣赏名家书画等“文化惠民”活动富有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第一,改变了群众的审美趣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对高档文化的需求,改变了文化消费的形式;第二,主旋律、当地文化也在其中得到了弘扬,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接受;第三,对于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当专业文化插上群众的翅膀
“有一次去三林,一听三林乡我就感到特别亲切,那是因为51年前我和同学就到那边劳动过。所以我一到那边就先对三林的听众说,你们知道我写了《梁祝》,那你们知道这个《梁祝》的题目是谁出的啊?就是51年前三林乡的农民兄弟。当时我们为他们演奏了西洋乐,然后问他们:‘好不好听?,他们说:‘好听。我们又问他们:‘听不懂听得懂?‘听不懂。‘那你们要听什么?三林乡的农民说:‘我们要听越剧、沪剧。我就听进去了,回去就用越剧的曲调编了一个四重奏《梁祝》,这就是小《梁祝》,后来变成了大《梁祝》。所以归根结底《梁祝》是三林乡农民兄弟的主意。”
何占豪激动得提起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讲课经历。当时三林的居民听了后气氛很活跃,其中有一位老太太站起来说,啊呀,你知不知道张欣当时就住在我们家里啊!“张欣是我的同学,是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组员。五十多年前,我们用越剧做素材写成了《梁祝》后,还没有来过三林。这里已经从过去的农舍变成到处都是新房屋,真是半个世纪大变样啊,让我有很多感触。我们不能单理论上说文艺为人民服务,而是应真正地体会到,文艺的创造者就是老百姓,服务对象就是老百姓,所谓英雄要有用武之地,这个‘地就是老百姓。所以我一点都不感到孤独,回想文艺界有些问题争论不清楚,这个派,那个派,争论不清楚就到群众中去检验,你的作品群众喜欢不喜欢。文联的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文艺的普及,把文艺带给群众,我觉得也是对文艺工作者自我的一个教育,你到底为谁写东西?如果你要扬名,你让老百姓都知道你不就扬名了吗?”
每次讲坛后,听众们总是围着何占豪,签名、合影不断。对于群众的这份热情,何占豪很清醒地意识到:“人民不是因为你是名人跟你拍照,而是因为人民喜欢你们创作我们自己的音乐。”
“为什么讲座完、辅导完后,观众总是要拖住拍照片呢,是因为难得看到侬啊!”马莉莉感叹道,这也引起她的反思,“我们现在下基层越来越少了。沪剧主要的题材就是贴近生活,就是描写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前导演、演员、编剧都会带着一个目标,到一个地方去体验生活。过去我们也经常下乡演出,一个戏会准备两个布景,大的布景适用于市区大剧场,简易的适用于去农村演出,很多时候就在露天的田埂上表演。演出完后,就多住一两天,与观众多交流交流,再观察体验一下。但后来慢慢有点急功近利了,交通呢也便利了,即便到苏州也可以当天回來,所以很多时候,演完,妆也没有卸掉就赶回来了,那么这种为完成场次而场次的做法太多了后,与观众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所以我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多下基层,虽然在剧院里演出也是一种传播,但是大部分还是应该在地方上,像我们这种地方戏更应该在各个郊县深入下去。好在有‘文化惠民活动在慢慢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钱程也有类似的体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的带指导性的讲演从收入上来讲并不高,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艺术家愿意去,因为能和观众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剧场的演出相对正规一些,观众和演员基本上是分开的,交流比较少,去乡下演出就不一样了,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观众的欢迎程度很高,互动很多,后台也是不封的,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进来和艺术家交流,谈谈作品,提提建议。”钱程加重语气强调道,“演员怎么来体现你的存在,体现你的价值,就是和观众接触,把你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与此同时,在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中,文学艺术本身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马莉莉指出,向观众简单介绍一下沪剧的历史、目前发展的状况,实际上也是为沪剧做宣传,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知道沪剧发展的关键点,碰到的问题,然后一起来共同面对。著名舞蹈家凌桂明指出,“很多年轻人、老年人以前对舞蹈并不了解,经过赏析类的讲座、演出,让他们知道舞蹈有很多功能,使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然后参与进来,这对于舞蹈的普及也有好处。同时,业余舞蹈水平提高了,对整个专业舞蹈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这里面是相互的。我们国家在困难时期都那么投入地发展芭蕾舞,现在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了,如果国家再重视一些,再投入一点,我们的水平再提高一点,对整个城市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形象的提升也有好处。”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艺术教育的问题。”钱程提出。他认为现在的艺术欣赏形式太多了,有电视、电影等,但是真正的剧场艺术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前如果大人经常带着孩子去剧场,不少孩子长大了后就会从事相关的文艺工作,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就埋下了艺术的情结,所以“文化惠民”活动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文艺人才。
著名书法家丁申阳指出,通过“文化惠民”活动能够感受到大家在想什么,大多数人在练什么,在书法艺术上喜欢哪个字体等。同时,不少书法爱好者经过名家点拨后快速成长,很快加入了书法家协会。除了发掘人才外,丁申阳也感受到下基层对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也很有裨益。“现在练习书法的人也很多。有些人水平还是很高的,只是缺乏冒出来的平台和机会,他们身上的艺术闪光点也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丁申阳特别提起下社区辅导时碰到的一位老先生,他把从年轻到年老时的作品都拿过来让专家指导。“能把年轻时候的字保留下来的人,对书法肯定是非常投入的。而且他的年龄比我们大很多,对我们还是一口一个‘老师。这让我们自省: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丁申阳指出,书画家要多动笔,多示范,他把下社区当场创作称为“练胆子”,“在自己家里写和在大家面前写是不一样的,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当场一挥而就能显示出功力,对提升文学修养也很有帮助。作为书法家起码各种题材的文体都要会一点,最好还能自己创作。所以经常下社区对自己的创作而言也是一种动力,要求平时就要抓紧练习。”杨怀琰也有类似的感受,有时绘画创作会到达一个瓶颈,在教学过程中,业余学画者的错误之处也是对自己的提醒,而他们在专业框架外的神来之笔也能使他受到启发。
马莉莉是培训指导中心提供给共建单位的菜单上的热门人选,这也让她感受到,沪剧是有群众基础的,但她忧虑的是:“我们一面在说戏剧不景气,没有观众,但是真正有观众的地方我们又去不了。以前沪剧团经常在上海各个区县演出,因为来往的轨道很多,不断受到各地的邀请,可是现在整个生物链不太通畅。文联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很好,但还是期待更多这样的平台、渠道出现。”
其实,“文化”与群众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当专业人士在为文化的发展忧虑,而群众感叹文化越来越虚无缥缈时,不妨将文化重新拉回地面,“文化下乡”不仅惠了民,也能让更多文化的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文化生态繁荣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