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1-07-13 09:02
太空探索 2011年10期
关键词:学部兵工国防科技

□ 本刊记者 周 武

9月1日,“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周为民应邀作主题报告

9月1日,“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以及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等的40位院士出席大会。论坛分别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李培根以及才鸿年、苏君红和李鸿志院士主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周为民及其他10位来自国防和军队系统专家、领导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应邀出席会议。

今年正值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民兵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人民兵工”为摇篮的国防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做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和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这一战略性指导文件,对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工作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来,表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已上升到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意义深远。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也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国防科技工业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中国兵工学会王哲荣、才鸿年、苏君红三位院士,向工程院提出建议召开这次论坛。中国工程院经认真研究,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召开一次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和中国兵工学会联合承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论坛的筹备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次论坛主题包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途径;如何破除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特邀主题报告围绕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各自领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论坛编辑出版了《论文集》。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光辉历程——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图片展览”。

来自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军队系统及有关高等院校的领导、首席专家、教授、论文作者共400多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发展进行理论研讨和丰富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军民融合、科学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张履谦院士和龙乐豪院士观看兵工成果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利用固体火箭技术研制生产的增雨防雹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2010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太空育种产品

猜你喜欢
学部兵工国防科技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素描作品选登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论“治理”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