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郭 铁
古都“裂变”
□ 本刊记者 郭 铁
从“挖煤”到“挖文化”,转型重压下的大同开启了一段寻古之旅。
大同的历史就那样无声地矗立在这座城池的各个角落。在静卧云冈的佛像脚下,更在被煤灰掩埋的大同人的记忆之中。
长久以来,大同人脚下都闪烁着“黑玛瑙”的光辉,直至大同人引以为豪的侏罗纪煤层即将枯萎,人们才认识到:比“黑玛瑙”更闪光的,还有这个城市积淀千年的文化。
在23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大同拥有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荣耀和辉煌,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文物古迹遍地可寻的古城。
然而,如今的大同正如知名学者力高所形容的那样,几十年来,只顾低头挖煤,挖出了“煤都”名声的同时,却逐渐忘却了历史赋予大同的文化积淀。
从“挖煤”到“挖文化”,转型重压下的大同虽然身为古都,却不得不开启一段寻古之旅。
2008年末,素有大同市区“第一路”之称的新建路正式更名为“魏都大道”。伴随这一名称而来的,除了“造城市长”耿彦波,还有一座城市的“复古”运动。
驱车行驶在魏都大道,人们很难不去留意那些透着古韵的路灯、公交车站,甚至是垃圾桶。事实上,距此不到一公里的东边,就是大同市的历史遗存——古城所在地。在那里,可以看到已经修复好的东、南城墙,以及由鼓楼、华严寺、善化寺等遗迹组成的文物群,还有一条仿古商业街,像极了北京的大栅栏。
在大同,对文物景点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两类人:一是出租车司机,另一类就是大同市的各级行政官员。甚至在记者采访园林局的绿化工作时,局长也不忘从大同的“文化名城”目标说起。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认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深入血脉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然而在被煤烟熏染的60年里,恐怕连大同人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文化究竟是煤块的黑,还是古长城的黄。
大同市政府新闻中心主任谷盛明这样评价大同过去的60年:煤炭带来的利益如此之快、也如此见效,以至于让人无暇思考一个城市发展的其它可能性。
如今,在距离云冈石窟仅1000米的同煤集团晋华宫矿,采煤机器还在地下隆隆作响。运煤的火车空仓向北、满载而南,每次经过都要长达5分钟之久。一位即将下井作业的工人透露,整个矿区的下面已经被采空了,年产依然高居500万吨。好在云冈石窟下面还保留有煤柱。
“云冈下面肯定是不能采的。”一句话透露出大同人对于云冈石窟的重视,同时也为大同的转型提出了一个新命题:除了煤,这里还有文化可以“挖”。
大同市统计局于2011年2月发布的《大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大同市旅游业务总收入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5%;占GDP比重为17%,较2009年增长2个百分点。
在市长耿彦波看来,经济数字是古城修复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同时也是改变大同内涵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近30年,我们以急于改变贫穷的浮躁心态,把珍贵的文化遗产浅薄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到了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时刻。”
事实上,早在2008年,大同就做出了保护和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
御河中轴线,西岸是以古城为中心的大同旧城,河对岸就是正在开发的御东新区。从地图上看,古城一侧规划紧密,新城一岸正待崛起。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和陈占祥先生就提出北京古城保护的‘梁陈方案’,即保护古城,另辟新区。把保护放在古城,把发展放在新区。”耿彦波市长说。
大同市现有建成区120平方公里,古城区将处在旧城区中心的中心,占地面积2.28平方公里。就是这两平方公里,承载着整个大同“复古”的重量。
2008-2009年,大同市政府决定从这座古城的城墙入手,计划用四年左右时间,投资10亿元,完成四面城墙及瓮城的修复。
如今,沿着华严寺仿古商业街直走南下1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已经修葺一新的南城墙。站在城墙脚下向东看去,以雁塔为界,东城墙的身影依稀可见。
四面城墙修好以后,古城内的居民将从原来的10万人左右缩减至2万人。城墙内的大部分民居将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修旧如旧”的古城。
华严寺位于古城墙内,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从2008年以来,政府先后为这座寺庙的修复及改造投入将近9700万元。“双城计划”前,华严寺仅存有一个大雄宝殿,而今却成了一个由大雄宝殿、天宫楼阁、北侧仿古商业建筑、中心广场、地下停车场共同组成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大同市还对位于古城之外的云冈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保护。
云冈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大小数十个煤矿,大量煤炭运输车辆从石窟附近的109国道驶过,对石窟造成了严重污染,许多石窟雕像在昼夜不休的煤尘中披上了“黑纱”。
为此,大同市投巨资对云冈周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搬迁云冈镇“一镇五村”及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工人村;339道路改线;周边环境整治绿化等。
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大同市将景区内的省道改造为旅游专线。
至此,“煤都”的双城模式成为其着力打造的旅游品牌。
从一开始,大同的古城修复工程就争议不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历史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还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基本的道理是原真性。”在他看来,现在修的东西就是搞个旅游景点。
也有人争议古城的“修旧如旧”实则是在文物造假。对此,耿彦波市长的解释是:“不能把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方法,不加辨析地笼统斥之为‘文物造假’。”
即便如此,除了颜色灰暗的雁塔,修筑一新、巍峨气派的南城墙,原残存的4000余米古迹已无从辨认。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话题是古城改造带来的拆迁之困。
北至操场城街,南至北都街,东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积约4.8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没有建设控制地带,没有环境协调区,凡是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被列入拆迁的范围,目前已拆迁近300万平方米。
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先后在古城保护及修复过程中投资近60亿元。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政府对古城的拆迁补偿力不从心。
一位出租车司机介绍说,目前市政府正在实施西、北城墙的修复工作。沿途所见的雁同路等市中心的居民和商业建筑都将被拆除。居民将被安置到城墙外的三环或西环地区。
马静阿姨的家就在华严寺对面的平房区内,她家后院的房子已经被拆了。在这片叫做“北小号”、“胡家巷”的居民区内,一些房屋墙上写着“征”的字样。
“去年还写着‘拆’,今年就改成‘征’了。”
据马阿姨介绍,这片居民区的拆迁补偿将按照房产证进行,不管家里有几间房,也不管家里住着几口人,一个房产证只能分得20平米住房。分配的住房如果在45平米以下,超出20平米部分将按照每平米900元收费。此外并无其它补偿,而拆迁后的所有居民都将搬迁到位于南三环的城外。
王玲的家于2010年3月搬迁,“你看我家地理位置多好,搬到南三环就远了。”
王玲与政府签定的合同显示交房时间是2010年11月底,但王玲真正分到房是在2011年的3月。和马阿姨一样,古城区内的楼房拆迁补偿平米数和房产证上登记的大小是一致的,多出的部分要额外掏钱。
“拆迁时房子是60平米,另外给我优惠20平米,优惠价是2600元/平米,超出这20平米,就得按市场价3400元/平米交钱。”王玲本来想要这20平米的优惠,要个80平米的房子,可没想到南三环的房子没有这样的户型。70平米的嫌小,100平米以上的又“拿不动”,于是错过第一次分房的王玲现在成了散户,租住在离原来的家不远的平房区内。
大同古城镶嵌于现代化的城市之中。
“我这样的散户要等二批分完房后剩下的房子,这些房要么位置过高过低、要么户型不好。”王玲说。
而随着西城墙的施工,大同市五中也即将遭遇和王玲家一样的命运。在马阿姨家附近,一所小学已经搬迁到了城墙外,孩子们每天都要乘坐“校车”往返,安全难以保障。
即便如此,从2008年至今,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总体思路开展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修葺一新的古城墙及华严寺成了大同人的新骄傲,“这届领导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我们也支持政府的政策,不过我们还是希望下面的人在执行时能够多考虑一下老百姓的感受。”王玲说。
尽管古城改造还存在众多争议,但逐步改善的环境确实为大同的旅游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促进。2010年“十一”黄金周首日,华严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66.67%,增速令人咋舌。
“一个拥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 市长耿彦波说,“大同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多层建筑基本为垃圾建筑,是人居环境极差的危房,无论搞不搞古城保护都在拆迁范围,区别只是在于拆除得来的城市空间干什么,是用于古城保护,还是用于商业开发。”
就在马阿姨所在的那片住宅区,一个大门敞开的普通四合院十分引人注意。路过的人都要进去看看、摸摸那块上了年头的屏风。院内居住的黄阿姨说:“哎呀,这个屏风可有年头了,我婆婆在这住的时候就有。”
过了今年,在这座普通四合院的废墟上,仿古四合院即将修建。坊间流传,每一个四合院的售价在300万元-400万元左右,有人排着队买还买不到。
当8万古城居民带着他们的城市记忆搬离到城墙以外时,不知道新的四合院主人以及那些喧闹的游客,会如何阐释这座古城的灵魂与性格。能够肯定的是,城墙里面的世界正与马阿姨们渐行渐远。
□ 编辑 周 旭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