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黑河流域湿地(付宗斌 摄)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面积42400km2,人口130万。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张掖境内不同的地貌、水文地质、气候以及水热组合等自然因素和条件共同形成了冰川、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及防护林等生态资源和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有2859条冰川,储水量达811亿m3(汤九夫,2002)。如果把祁连山比作一道高墙,那么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就是这道高墙下的绿洲,高墙阻挡着水汽东移,使绿洲变得湿润。在每年的4至10月,43万hm2森林把高山飘忽不定的狂风骤雨变成为 细流,像一座水塔“零存整取”以不同方式释放水资源、养育着河西人民(靳芳等,2005)。有水就有绿洲、就有湿地,祁连山森林、湿地、人工绿洲成板块结构镶嵌分布,组成了大的生态屏障,联合起来共同阻挡着沙漠的进攻(钟祥浩,2008)。
相比于高墙式的祁连山,湿地是又一个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绿洲湿地,也就是保护好祁连山冰川和森林,湿地蒸发产生水汽,飘向祁连山就会产生雨雪。森林、湿地、草原是在一条生态链条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保护生态屏障安全,人们所做的,不是改造它,而是尽量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绿洲、湿地的稳定性(张平军,2010)。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事关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 ,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特别是在维系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阻断京津地区西路沙尘,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祁连山出现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林线上移、森林缩减、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种类减少等生态问题。张掖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有限的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上始终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和冲突。开发荒漠发展农业,破坏了绿洲与荒漠的过渡带,而且由于农业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植物大量枯死。绿洲边缘是绿洲与荒漠的过渡带,水源不足,自然植被稀疏,但能隔离荒漠与绿洲,是绿洲的保护屏障。
生态张掖安全保护的总体布局是“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生态城市”。也就是在张掖南部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在北部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阻挡风沙南侵;在中部绿洲,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把黑河流域两岸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建设成宜居宜游的田园湿地生态城市。
3.1.1.法严格保护祁连山生态
祁连山区的冰川、冻土、湿地、森林、草原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主体功能在于发挥生态系统最佳水源涵养功能。应将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土地均划为林业用地,明确自然保护区林地权属,保持自然保护区林权长期稳定。尽快组织完成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的实地标桩界定,实行分区管理,禁止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严格保护实验区、外围保护地带的林地,实行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规范林地利用程序,严格保护和管理现有林地及其生态脆弱区的灌木林,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责任制,将森林保有量、占用林地定额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3.1.2.展大规模生态治理工程
尽快争取国务院批复实施《甘肃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生态治理规划》,加强冰川和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坚持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加快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对自然保护区牧民实行以草定畜,轮封轮牧,推行舍饲圈养,加强草原管理和改良,防止草原退化和荒漠化;对退耕还林区、封山育林区、生态极度脆弱区、草原严重退化区及有重要科研价值的草场,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和育林种草。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禁牧区内的居民纳入国家生态移民总体规划,一次性整体迁出安置,转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1.3.立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建立国家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把祁连山水源地全部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合理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渠道,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部门的事业经费、各级政府因限制开发所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损失问题。
3.1.4.强生态监测研究 扩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研究,设立东、中、西3个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祁连山生态系统实施长期、规范、系统的监测。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为党政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3.2.1.学规划、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协调解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是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全面规划保护区湿地资源,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矿产开发、水利建设、道路施工、工程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关系,并将保护区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首先,要恢复保护区湿地的生态功能。以保护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为中心,实行退耕还泽及植被封育等人工辅助恢复工程,增强生态功能区功能建设;加强周边城镇环境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三废”污染;建立相应监测体系,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利用方式。充分利用湿地的有利条件,在试验区发展特色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农业,形成多层次的网状型立体生态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把张掖黑河湿地建设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的乐园,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产业转型或替代,解决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3.2.2.善湿地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保护区内的各种工程建设、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湿地环境与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分析,为今后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环境评估提供依据。另外,要深入开展湿地基础与应用研究。湿地分类、功能与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技术、湿地容纳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湿地水资源合理利用、湿地效益评估以及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湿地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科学依据。同时,要积极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合作,聘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做科技顾问,开展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模式、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保护区湿地科研工作。
3.2.3.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保护执法能力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薄弱等,严重影响了保护区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建议采取社区参与的办法,积极开展保护区湿地重要性的普及教育,提高周边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湿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广泛地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设计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关注不同的宣教对象,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风气。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是搞好这项事业的社会基础,要引导公众共同参与保护与管理,促进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4.方位筹集资金,加大保护区建设及湿地保护投入 保护区湿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湿地保护专项经费相对缺乏,制约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大保护区建设及湿地保护投入。一方面要重视湿地保护项目的争取,千方百计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将保护区湿地列入国家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从国际上争取湿地保护资金、技术与设备,运用国内外湿地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起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亚洲及世界主要湿地的保护网络体系,扩大其在国际湿地保护领域中的影响,从而推动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处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过渡处河西走廊的中部,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一座坐落在荒漠戈壁之中典型的绿洲城市。由于水资源的有限和相对恒定,其生态又极其脆弱,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加强张掖生态安全,是今后生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靳芳,张振明,余新晓.2005.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1):53-57
汤九夫.2002.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河西可持续发展[J].人大研究,2002(4).45-46
钟祥浩.2008.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山地学报,(1):2-11
张平军.2010.西部生态建设是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J].未来与发展,(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