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复兴
妙趣横生的紫砂陶印
文/鲍复兴
明清两代,亦有不少金石书画家,如顾听、陈曼生、杨宝鳙等尝试用紫砂泥制陶印。近代宜兴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为书画大师徐悲鸿刻制过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师喜爱。
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美称,其色不艳不俗,沉着古雅,朴素自然,清人吴梅鼎曾在《阳羡茗壶赋》中赞曰:“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隋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明清两代,亦有不少金石书画家,如顾听、陈曼生、杨宝鳙等尝试用紫砂泥制陶印。近代宜兴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为书画大师徐悲鸿刻制过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师喜爱。我的紫砂陶印篆印艺术,得到书画篆刻界的喜好和肯定,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为我题写了“紫泥冶陶,古篆新韵”八字鼓励。西泠印社刘江副社长和林乾良先生等,在我创作过程中更是给予热心指导,使我得益匪浅。唐张彦远曾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退休后的“有涯之生”,在玩紫砂泥巴中,得到了全新的收获。从一团紫泥到紫砂陶印,在创作过程中,心手相融,自然化出,陶冶心灵,体味艺术创作带来的快感,这是别人所无法得到的。在春日的阳光下,持一把温热的紫砂壶,啜几口香茗,面对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紫砂陶印,一印在手,摩挲把玩,陶醉其间,其乐无穷!
空山寂厉道心生
篆刻是我的终身最爱,从省博物馆退休后,更以篆刻为第一乐事,近年来受善制陶瓷印的辽宁王丹社兄和萧山蔡履平弟影响,迷上了紫砂陶印。说到与紫砂陶印的结缘,首先要感谢好友王德江兄,他夫人是宜兴丁蜀镇人,姨夫是制壶名家。德江兄从丁蜀镇给我带来了紫泥,使我开始了用紫砂泥制印、刻印的艺术探索,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创作了近200方紫砂陶印,能沉浸在捏泥制钮、冶陶弄刀的“玩泥巴”状态中,岂不乐乎!
而紫砂陶印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不同的紫砂泥烧成温度亦不相同。第一次创作紫砂陶印时,最担心的是烧成后是否会爆裂、变形。那天德江兄和他姨夫陪我去丁蜀镇的窑场,下午5时左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20方印坯送入煤气窑内,第二天吃过午饭去取件时,看到散发着窑炉余温的紫砂陶印件件完好,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成功的喜悦,非他人能体味,这大概就是创作紫砂陶印的魅力所在吧?紫砂陶印与瓷印相比,它的稳定性好,变形少,烧成率高。后来第二批紫砂陶印送长兴,在我的好友,紫砂壶工艺美术大师吴伟华兄自备的电窑中烧制,也无一残次,这使我对紫砂陶印的兴趣愈来愈浓,从此与紫砂陶印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砂陶印不宜做得尺寸过大,太大岂非如砖了?古人说“寸方天地,气象万千”,我一直认为印章是“小有天地”,字法、章法、刀法,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其精妙之处,全在这“小中见大”的境界里。大而无当,也就会索然无味了。我想这恐怕就是小小陶印讨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制作紫砂陶印,那首先是印钮、印台的捏塑。印钮的样式造型,是欣赏篆刻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给予人们最直观的美感。叶蜡石类的青田、寿山、昌化、巴林石等,印钮多为专门的雕钮者所作,印人并不参与创作,而紫砂陶印制作时,由于紫砂泥的自身特点,印坯松软,具有可塑性强的特质,一团紫泥在手,任您捏塑雕刻,手不沾泥,干干净净,随意变化,其乐无穷。印钮的塑造,体现了印人的雕塑造型能力和情趣爱好、人文意趣。可尽情地发挥你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这也是紫砂陶印的独特优势。
紫砂陶印印钮,造型以古雅为上。我所常作的印钮有以下几类,供大家鉴赏:一是仿古代玺印之作,如瓦钮、桥钮、鼻钮、台钮、龟钮等,可糅入主观意念加以变化。对龟钮我情有独钟,通过对龟的造型、龟头的扭转变化,龟背纹饰的变化,可以得到无一雷同的龟钮,造型十分丰富。二是以古代器物的整体或局部造型之作,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秦汉文化的纵览,或是借鉴商周青铜器、宋元瓷器等,皆取其意趣,加以提炼、简化、变形。三是从自然中化出,如流云、波浪、花叶、瓜果、竹节、树根等。在多姿多彩中追求古雅质朴。
然试以不同颜色的紫砂泥制印坯,如以黄泥做残菏叶,褐泥做莲蓬,印面刻“留得枯荷听雨声”;以黄泥作瓜,绿泥作叶,印面刻“种瓜得瓜”等,以期体现紫砂“五色土”之魅力,让印钮更有变化,色彩更丰富。并力图使印钮造型与印面篆刻内容更有意境上的联系,这也只有印人自制印章才能有这种可能,大大地拓展了印人的创作空间。
紫砂陶印坯制作好后,要放在通风处阴干,待干燥变硬后,才可刻制印面。印面创作是篆刻艺术的主体,在印面字法、章法上,我多取法古玺陶印、秦汉瓦当等意趣,以求拙朴古雅,使之与紫砂印材相宜。在篆刻刀法上,刻紫砂陶印与刻石章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是在泥坯上刻画,用力不能太大,刻刀宜用锋利的薄刃。由于紫砂泥中含砂粒的大小、比例不同,刻刀在印坯上留下的线条也变化多端。含砂粒较大的线条会出现斑驳状,增加了印面苍茫浑朴韵味,但一不小心,就会崩去一块,尤其对朱文印更感困难,这是刻这类印坯的难度。而较细密的紫砂陶印,刻刀在细泥上切入,如刀切豆腐两面光,缺少金石味。为避免线条的光滑,运刀时我将刀头略作左右抖动,使线条能有丰富变化。这些不同的用刀,使我在实践中探索,体味紫砂陶印篆刻不同于石章的特殊韵味和乐趣。
当然,紫砂陶印制作周期较长,与瓷印相比缺少艳丽的釉彩,烧成后硬度高,不能再刻等缺点。又由于有砂粒,紫砂陶印的边款刻制常常会因碰到砂粒而笔画不清,拓印边款也较石章困难。但瑕不掩瑜,紫砂陶印的质朴典雅、浑穆高古,温淳敦厚,内敛守拙,具有文人雅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拓宽了印人的印章艺术创作领域,使印人能将印钮制作、印面篆刻、边款刻制等一己完成,完美体现了印章艺术的整体创作过程。
(本文由《上海工艺美术》特约供稿)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