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多年前,接待完日本交流团,对方送给每人一只塑料打火机。那时它可是个稀奇东西,据说在欧美市场上能卖一美元。把玩于手间,日产打火机做得小巧玲珑,用时轻松自如,几乎不熄火。像精确计算过,气完,打火石也接近无。
后来,随着中国大批价廉的塑料打火机涌入欧美,日产低档打火机被逐出市场。不过,国产塑料打火机价虽廉,质量好否靠顾客碰运气。
有一年,我陪日商到工厂验收丝绸腰带。一根腰带售价四五百美元。即使是日本寻常人家女儿出嫁或主妇出席重要的場合也买不起,租一次得花五万至十万日元。日商要求腰带空运,每个小纸箱内只装一根,里面有衬垫,防止被压皱。当场验收后,才能发运。
本以为就看看表面,没曾想,日商派来三名专业人员,并带着放大镜等仪器。他们一厘米一厘米地照,看里面的花纹与原版合不合。腰带缠在腰间,即使有微小的疵点,像漏针等谁会翻开腰带看?有必要这么仔细吗?可日本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腰带不仅是传统的饰品,更是艺术品。最后,耗时整整一周,一百根腰带验收合格的只有一半,不合格的地方日本人作了记号,返工重做。这种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闻所未闻,日本人的钱不好赚。
还有一年,我们购买日本设备生产了一种产品,总觉得不那么尽善尽关,售价只有日本产品的一半。不知如何再作改进,我们请了日本退休专家渡边来厂做技术指导。
渡边年近花甲,满头银发,干工作一丝不苟。虽然住县招待所,条件不好,但老人没有丝毫的抱怨,每天准点上班。他从头看到尾,一点一滴地改。以前封箱时,工人用笔头、木棍戳一下胶带,封上了事。渡边戴着老花镜测量了每种纸箱所需要的胶带长度,规定只能用刀片切,整整齐齐,没有浪费。连标签也要求贴得左右、上下距离一样。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工人还是那些工人,新做出来的产品几乎无可挑剔,在国际市场的卖价接近日本产品,我们这才懂得了什么叫管理,“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不是挂在墙头的横幅。
后来接触日本人多了,对其有进一步地了解。一位日本人告诉我,同胞做生意并不是个个都精明,但精细是共有的特质。尤其是产业工人,骨髓里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匠”情结。如果自己的环节出了问题,心里会有耻辱感。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国民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只有靠加工环节精雕细琢,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现在,我们正在提倡转变发展观,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学日本人的精细,使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而且要朝技术强国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