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一个以创业活动为传导路径的观点

2011-07-06 02:03王晓文张玉利王菁娜
旅游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会展效应资源

王晓文 张玉利 王菁娜

(1.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剧,会展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由于会展产业在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乘数效应,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而受到很多城市和国家的重视(Brown,2000),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往往过于空泛和表面化。一方面,大多数学者们尝试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找到一般性模型(杨勇,2009),即衡量会展产业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中间处理环节;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涉及具体的表现层面,也通常是在会展消费、推动城市发展和就业等范围内讨论经济效应问题,而对于“会展经济效应是否存在其它实现途径”,“会展究竟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产生经济效应”的问题没有给予很好的解答。尽管已经有学者尝试改变这一研究现状,但其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更加精确地计算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而不是解答“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事实上,只有深入剖析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揭示其中的传导手段和具体路径,才能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衡量经济效应,并明确促进会展产业发挥经济效应的努力方向。

本文在归纳分析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会展研究、资源基础论和创业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通过阐释会展产业如何支持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2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现状

2.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

会展经济效应是会展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研究者从会展产业具有的重大经济效应和其他影响的角度为各地举办会展提供了论据支持(Archer,1984;Mules,McDonald,1994;Crompton,McKay,1994)。但由于产业自身的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问题大多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和个案统计阶段,少有系统化研究,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也停留在介绍国外会展业、归纳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会展经济的作用以及提出本区域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上。

在衡量会展经济效应的众多方法中,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是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所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到1980年代后期,会展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并呈现扩大趋势。学者们从应用和方法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Briassoulis,1991;Crompton,et al.,2001;McHone,Rungeling,2000),并在实证方面进行了应用(Humphreys,Plummer,1995)。例如Margaret等(2004)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IMPLAN)对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花费对举办地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和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更为直观的反应会展产业经济效应在数量上的大小,对于客观评价会展的经济作用以及对特定展会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揭示投入-产出的中间环节,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尽管有学者尝试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问题上做实质性推进,但其努力方向仍是在投入-产出的大框架下对会展经济效应进行更为细致的量化分析,形成一个前后一致的、综合性的研究框架(Crompton,1999;杨勇,2009)。

2.2 基于会展乘数效应的研究

会展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乘数效应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作为经常被用于衡量会展次生经济效应的工具,乘数分析可以依托投入-产出表或者社会核算矩阵。会展乘数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关注当地经济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为会展活动在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产生的带动效益、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与会展有关的消费支出,直接刺激了相关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乘数则衡量了会展的间接影响(Burgan,Mules,1992;Crompton,1999)。

据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周爱国,2007),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社会收入则为9。据上海市测算,上海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为1∶6,间接可达1∶9,对GDP的拉动效益非常明显(曾武佳,2006)。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估计,由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20%是展览会行业内的,其余80%为商贸、酒店、饮食、交通、旅游、电信、广告等相关行业所拥有(俞华,朱立文,2005)。由于会展产业表现出鲜明的乘数效应,相关研究也通常围绕如何精确确定乘数而展开。

2.3 经济效应表现方式的相关研究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会展消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同时,由于会展自身的特性,往往是商品展览、研讨会议、参观考察、新闻通讯等综合进行,这就必然带动电信业、广告业等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从而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产生催化作用(曾武佳,2006)。

第二,促进就业。美国会展协会(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年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会展产业创造了150万个正规职业(岗位),间接创造了140万个非正式职业(岗位)(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2000年在德国汉若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超过10万人/年的就业效益。社会的就业人数增多,就会促进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刺激供给,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黄大勇,2003)。

第三,推动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会展活动对区域优势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实践来看,国外很多会展中心城市大都从本国、本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乃至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着眼,通过会展的形式向全球受众展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创新路径等。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展、德国慕尼黑的建筑机械与建筑材料展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曾武佳,2006)。

第四,会展产业同样有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举办会展活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马勇,2002),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有利于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提升(Burgan,Mules,1992)。同时,会展产业被誉为“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突发事件多,因此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具有推动作用。会展产业通过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见,研究者通常基于“投入-产出”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会展广泛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实际上,会展的经济效应影响并不表现为简单的直入式影响,其经济效应更多地呈现出复杂化的作用机制。为了揭示其作用机制的具体路径和传导手段,有必要对会展活动的一些相关特性和因素加之阐述。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从会展自身在资源集聚和流动上的特性方面展开分析。

3 会展活动的资源集聚特性

会展活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各种资源的集聚。Dekimpe等(1997)发现,会展活动的资源状况对会展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洁等(2008)指出,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交流方式。会展主办者把分布于各地的各界精英集中到一起举行会议;或者邀请众多的参展商将大量的展品集中在一个经过特定设计的展厅内进行展示,同时又把大量的观众吸引到此参观。无论是综合性博览会还是各种专业会展活动,都力求集聚产业、行业、领域最新的业态、成果、技术和品牌,表达最新的投资理念和意向,带动最活跃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使之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流动。

会展各个主体之间可以在大量资源集聚的环境下展开互动,包括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参展同行之间的互动,参展方与举办方之间的互动以及客户之间的互动。例如,从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上看,参展供需双方的见面、洽谈和交易互动,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比如说买卖合同的签署、技术成果的转让、投资项目的签订,等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互动为下一次完成更多的交易埋下了伏笔。

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生产要素的集中性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并由此产生成本的节约、收入或效用的增加,形成聚集经济效应。以商业展览为例,由于展览的主办者组织了大量参展商及商品,邀请了大量的客商,因而参展商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客商,客商也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参展商和商品。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参展商和客商的时间,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相互了解和接触。如果没有展览会,一个客商需要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一个参展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才能接触到自己的客商(张红,2006)。

总之,会展产业可以看作是资源集聚的平台,大量产品、技术、资金、人才流同时汇聚,为供需双方提供了面对面地洽谈交流的机会,使一些潜在的或处于闲置状态的供给能力得到实现,促进了产业交流和资源合理整合。

4 创业活动的资源位需求

4.1 创业活动的经济贡献与高失败率

创业活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激发创新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鼓励创业和培育新企业成长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2002年全世界大约有4.6亿人参与了创业活动。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创业型企业户数占各成员体企业总数的97% ~99.7%,GDP比重占50%以上(Bygrave,2004)。管理学家德鲁克(1989)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据统计,新创中小企业占美国所有企业的90% ~98%之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 ~60%。美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和旺盛活力,关键就在于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2006年,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高建,2007),表明我国的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然而,创业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失败率。即使在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美国,只有不到50%的创业者能成功创办新企业,其中5年后还存在的新企业不到20%,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在中国,据《全球创业观察2006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企业失败率在42个成员中排第一位(高建,2007)。创业活动为经济发展带来如此大的贡献,却一直面临高失败率的威胁,这也是创业领域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2 新进入缺陷

研究发现,造成新企业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是新进入缺陷。“新进入缺陷”这个概念来源于组织生态学。组织生态学把组织演化视为一种自然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组织(包括企业)往往要面临很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因此,新组织的失败率要大大高于成熟组织。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迅速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Freeman,1983;Carroll,1982,1983)。新创企业的“新进入缺陷”,主要表现在资源的缺陷上。无论是财务资源、组织资源抑或精神资源,新企业都相对比较缺乏。除此之外,新企业还缺乏获得初始资源的渠道以及积累资源的经验和时间。新企业通常要依靠创业者及其个人关系来获得初始资源,因此,新企业的成长和生存取决于它能否在初始资源和能力用完之前获得或开发出新的资源,特别是关键性资源(韩炜,薛红志,2008)。

近年来,有些学者试图运用资源基础论来理解或解释创业过程和新企业的战略行为。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资源集或资源束,并且认为资源束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特征,是决定企业能否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种观点,Dollinger(1999)认为,创业过程是创业者获得并开发资源的过程。在获得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所掌握的初始资源的质量(即是否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因此,新企业在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资源可获得性、获取路径和资源供给不确定等方面的新进入障碍。

4.3 资源位需求

创业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例如,根据创业资源性质划分为6种资源,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创业资源还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离散资源和系统资源、生产资源和工具资源等等。有学者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将资源划分为简单资源和复杂资源。简单资源是指有形的、离散的、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复杂资源是指无形的、系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生产资源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源;工具性资源是用于获得其他资源的资源。如财务资源可以归为简单、工具性资源(王晓文,等,2009)。

人力资源的需求表现在创业过程中和新企业成立初期,在员工的招聘,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以及管理团队的有效构成方面的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创业者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只能靠家人和朋友帮忙维持经营,但会由于非正规培训或情感冲突引发很多问题。社会资源是新企业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拥有的资源,包括与政府部门、银行、税务部门、同行、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资源。新企业在创办初期往往十分缺乏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社会资源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在创业活动中,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也都是新创企业迫切需要的。

5 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

根据前文分析,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各种资源集聚在一起,形成资源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通过会展主体的互动促进资源的流动。而创业活动最大的新进入缺陷恰恰表现在对资源的缺陷上。相关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资源禀赋将影响企业绩效,资源充足的新创企业将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绩效水平。这意味着,会展产业可以通过满足创业活动在资源位上的需求,促进创业活动产生高水平经济效应。

已有的研究也发现,会展活动对企业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anner,2002;Williams,et al.,1993)。企业可以从会展活动中发现潜在的顾客,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塑造并巩固企业形象,在企业缺少资源时,它是企业快速获得资源的有效工具(Browning,Adams,1988)。Wouter(2010)发现参加会展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正向联系,参加本行业相关的会展活动会提升创业者在行业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这进而能促进企业的绩效。Rice(1992)指出,通过帮助买方与卖方等相关利益者建立起联系,会展活动才实现其真正的意义。Li(2007)将会展活动的资源分为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关系资源两大类,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最近技术、管理经验、行业信息等内部知识资源,也可以获得与供应商、潜在顾客和投资方建立联系的外部资源。

下文图1展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

图1 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

首先,会展活动集聚了大量相关人才,创业者可以在会展活动中寻找并结识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招聘到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交流和展示,发现对创业项目感兴趣的人组建创业团队,并有意识的完善创业团队构成,从而满足新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需求。

其次,创业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大量社会资源。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指出,会展活动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使得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各种协会、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团体都联系在一起(Rosson,Seringhaus,1995)。通过社会资源,借助会展平台,创业者可以在短时间里融入一个社会网络。特别是专业展会,使得创业者更加高效的建立起社会联系,因此,参加会展活动的创业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

再次,社会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杠杆资源,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杠杆作用,获得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Shane,Cable,2002)。例如,创业者通过在会展活动中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信贷机构、政府机构等人员建立社会联系,有可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满足财务资源的需求;与创业孵化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的社会联系帮助创业者获得生产设备、厂房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与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咨询公司、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多种渠道的联系获得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本研究正是据此提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可以通过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来实现。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会展产业的资源集聚和流动特性满足了创业活动的资源需求,通过影响创业活动进而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在这条具体路径中,资源成为重要传导手段。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只关注会展产业“投入-产出”静态数量对比关系的缺陷,将研究聚焦于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动态作用过程;其次以往研究通常从会展消费、促进就业等更为宏观的层面考察经济效应问题,而本研究利用创业这种目前非常活跃的经济活动挖掘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具体传导路径。

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还需要通过未来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同时,创业者最希望利用会展活动获得哪类资源?除了满足资源需求,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其它哪些方面?会展产业通过创业活动产生经济效应的过程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值得未来研究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探讨。

(注:本文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创业学习视角下的创业者人力资本与新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研究》(AS1111)和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协会会议参加者参会动机与决策过程:理论与实证》(NKQ09053)的资助。)

[1] Archer B.Economic impact:misleading multipli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517-518.

[2] Briassoulis H.Methodological issues:tourism input-output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3):485-495.

[3] Brown 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J].Sports Management Review,2000(1):71-92.

[4] Browning J M,Adams R J.Trade shows:An effective promotional tool for the small industrial busin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8(4):31-36.

[5] Burgan B,Mules T.Economic impacts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4):700-710.

[6] Bygrave W D.“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The Portable MBA in Entrepreneurship[M].Hamilton,2004.

[7] Carroll G R.A stochastic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Review and reanalysi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3(4):303-329.

[8] Carroll G R,Delacroix J.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ies of Argentina and Ireland:An ecological approa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169-198.

[9] 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Economic Impact Study[M].Wheat Ridge,CO: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

[10] Crompton J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visitors to sports tournaments and special events[R].Ashburn,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1999.

[11] Crompton J L,Lee S,Shuster T.A guide for undertak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The spring fest examp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1):79-87.

[12] Crompton JL,McKay S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Some myths,misapplications and ethical dilemmas[J].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1994(1):33-43.

[13] Dekimpe M G,Francois P,Gopalakrishna S,et al.Generalizing about trade show effectiveness:A cross-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4):55-64.

[14] Dollinger M J.Entrepreneurship:Strategies and Resources[M].Homewood,IL:Richard D.Irwin.Inc.,1999.

[15] Freeman J,Carroll G R,Hannan M T.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5):692-710.

[16] Humphreys JM,Plummer M K.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State of Georgia of Hosting the 1996 Olympic Games[M].Mimeo,Seig Centre for Economic Growth:Georgia,1995.

[17] Li Ling-yee.Marketing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of exhibitor firms in trade shows:A contingent resource perspectiv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60-370.

[18] Margaret J D,William C N,Mark SH.Estimating income effects of a sport tourism ev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180-199.

[19] McHone W W,Rungeling B.Pract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 cultural tourist event in a major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299-302.

[20] Mules T,McDonald S.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vents:the use of forecasts[J].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4(1):45-53.

[21] Rice G.Using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rade show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2(4):32-45.

[22] Rosson P J,Seringhaus F H R.Visitor and exhibitor interaction at industrial trade fair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1):81-91.

[23] Shane S,Cable D.Net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3):364-381.

[24] Tanner Jr J F.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Factors influencing trade show success for small compan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229-239.

[25] Williams JD,Gopalakrishna S,Cox JM.Trade show guidelines for smaller fir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3(4):265-275.

[26] Wouter S.Industry event participation and network brokerage among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625-653.

[27] 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何政,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8] 高建.中国的创业活动更趋活跃——来自2006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的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7(9):66-67.

[29] 韩炜,薛红志.基于新进入缺陷的企业成长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14-21.

[30] 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11-13.

[31] 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2002(3):293-296.

[32] 王晓文,张玉利,李凯.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分析——基于租金创造机制视角[J].经济管理,2009(1):61-66.

[33] 徐洁,苑炳慧,胡平.参展商对展馆服务的满意度研究——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为例[J].旅游科学,2008(6):61-69.

[34] 杨勇.关于会展经济效应若干基本问题的辨析[J].旅游学刊,2009(10):73-82.

[35] 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6]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 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 周爱国.会展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会展效应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