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例

2011-07-04 10:04杨盼盼李东和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布局

杨盼盼,李东和

(1.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的绿色网络体系,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城市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日益突出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环境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实践和探索,以寻求更为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理想”。

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概念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1.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概念

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和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绿地布局是城市绿地系统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使各类园林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组成城市有机结合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从而实现城市与绿地系统的同步协调、互动发展[1-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规模、空间、时间进行相关安排及配置[1],把多种性能、多种数量及作用的风景园林绿地,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安排在适当位置,使其自成有机系统,并同城市组成有机的整体。指标、结构、布局构成了绿地系统规划量、构、序的调节控制,具有很强的技术作用[2]。城市绿地系统形态、功能的发挥和每块城市绿地的性质与分布均受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的决定和制约。

1.2 城市绿地布局结构演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地布局结构演化

19 世纪下半叶,城市公园运动兴起,安全清新、出入便利的集中绿地便随之出现,为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了方便。1858年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主持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方案通过政府审核,他提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充分为后人思考,需要不断更新,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为全体居民服务。1880年,他又突破了美国城市绿地方格网布局的局限,完成了“翡翠项链”这一公园体系(parksystem),其位置在波士顿中心地区,景观优美、环境宜人,是美国最早规划意义上的真正绿道(greenway)[3-4]。它的成功,使城市绿地分布形成了一个公园体系,布局突破了单个的城市公园的局限性,转变为以带状绿地联系多个城市公园的布局结构。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给20 世纪的人们呈现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5],这一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大致以环状为主[6]。1935年,10km 宽的“森林公园带”在莫斯科城市用地外围建立起来,1960年又进一步调整扩大,最后于1971年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逐步采用环状、楔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7]。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生物圈意识”在1970年以后开始出现,最终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地网络结构。80年代初期,墨尔本展开了公园整治工作,其工作是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以城市河流为基本骨干,结合现有自然地理条件,最终形成了放射式楔形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图1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历程与趋势示意图

1.2.2 国内绿地布局结构演化

在国内,从1953—1957年,许多新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兴建城市绿地,因此城市绿地系统有了完整的概念,其布局结构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60年代,我国提出了“大地园林化”与“大地景观规划”的概念,借鉴前苏联的方式进行绿地规划,城市绿地最主要的功能变成了游憩。大地园林绿化就是这个时期绿地规划的主要思想,城市绿地中还广泛包括了菜地、果园、园林、苗圃、农田等。70—8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绿化建设,强调绿化定额指标,一定程度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绿地的建设。70年代末期,“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应用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绿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生态学、国外先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运而生,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开始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逐步摒弃了狭隘的、只以园林绿化论园林绿化的观念,促使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逐步融入于城市整体的大体系之中。

2 北京市绿地布局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原因

2.1 布局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

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它不仅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演化酝酿了巨大的机会,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北京市经济的发展、财政投入与绿地建设及其指标呈现正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各项绿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001年,园林绿地面积已达到26000余hm2,比1995年增长近6000hm2,实有树木已达4100 万余株,比1995年增长300 万株[8]。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在“绿色奥运”理念的带动下,北京大力加强造林绿化,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京市绿地布局结构经历了从点到线到面,由慢到稳到快的发展过程。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是城市绿地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高有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必须适应这种程度,从而促进了城市绿地系统的不断演化。

2.2 布局结构演化的直接原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而规划编制是规划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规划编制直接作用于城市,也对城市绿地系统产生直接作用,促进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演化。因此,一轮又一轮新的规划编制就是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演化的最直接原因。

北京的规划编制,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对北京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北京市绿地布局结构演化的特征

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优化和功能的协调是城市绿地系统演化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方法,布局结构的演化是城市绿地系统演化的最终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90年代初的北京市为例,新形势下需要扩大开放,适应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跨世纪发展的规划方案及新目标制定出来,同时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编制。在1983年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市绿地布局结构形成了完整的点、线、面、网、带、片相结合的绿地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布局,增强了城市功能。

这次规划将北京市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并逐步将全市城市发展重点从市区向广大郊区转移。在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又使布局和功能更加科学合理。明确了东部和南部地区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绿地64.74km2,人均公共绿地10.03m2/人,城市绿地110.89km2,人均绿地1719m2/人[9]。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承办,北京又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为实现首都城市带动作用,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2004年北京市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该整体规划形成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以满足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该城镇体系结构布局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坚持区域统筹的原则,推进环渤海地区以及京、津、冀经济的协调与合作发展。

最后,整个城市组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其中有七条不同方向的绿色通道用以沟通市区和郊区,整个城市环环相套,使市域绿地规划更具整体性。在市区中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系统完整的布局结构[10],旧城改造、文物古迹保护及新的开发建设与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的中心区绿地布局相结合,沿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和城市十字景观轴线开辟了大量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城市绿地132.58 km2,人均绿地15.6m2/人,城市公共绿地101.32 km2,人均公共绿地11.9m2/人[9]。

4 北京市绿地布局结构的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绿地网络适度分散又相对集中,就如同人的经脉网络,呈不均匀分布,却符合整体的需求,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这样的仿生性[11],伴随着城市进程的发展来推动新的城市结构形态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对各规划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最终都要朝着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生态性的生态绿地网络方向进化[12]。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受多种因素,如城乡关系、生态绿地功能进化、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城市内部结构等的交互影响,结构较为复杂,城市绿地布局交织成网,逐渐形成了内外连通、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生态绿地系统[9]。

5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决定城市绿地的功能以及性质,各种不同城市绿地紧密联系、合理分布、使之组成城市内外相互结合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主要目标。

(1)城市绿地系统是各作用因素与城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自然地理、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了该城市绿地布局系统是否合理、正确。各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决定[13]。要想形成生态城市绿地系统,使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布局结构中顺应自然和社会需求,建设一种适应城市发展的布局形式[14]。

(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归纳如下:从单一分散到相互联系,从联系到融合、从无机系统到有机系统、从非系统形态到系统形态,最终向城郊相融、网络连接发展过渡,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15]。

[1]吴伟.塑造城市风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之二[J].中国园林,1998,22(6)30-32.

[2]张国强,金中泉.论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J].中国园林,2001(4):22-25.

[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81.

[4]张文,范文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闫晓云,张秋良.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绿地布局结构特点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1(1):301-306.

[6]李素英,王计平,任慧君.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7-384.

[7]吴伟.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5(6):39-43.

[8]郭竹梅.基于大城市老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思维: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四)[J].中国园林,2007(8):28-32.

[9]吴淑琴.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6(5):62-66.

[10]陈万蓉,严华.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以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2):93-96.

[11]魏立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2(6):42-46.

[12]张浪,李静,傅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以上海为例[J].中国园林,2009,33(3):32-49.

[13]张浪.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背景的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09(4):21-25.

[14]王新伊.特大型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5]张浪,王浩.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的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J].中国园林,2008(3):82-86.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布局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