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景观生态规划与文化构建综述

2011-04-12 11:49杜娟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矿区

杜娟

(1.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与景观艺术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101)

0 引言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矿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数以万计的矿区,这些矿区是带动和支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的社区。采矿活动不仅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且将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改变,加重了用地矛盾,造成了环境污染,矿区居民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1-3]。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物质、土地利用方式和能流选择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与自然的连接。采矿迹地景观生态构建应强调对自然力的尊重,注重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合理关系,注重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特征,强调基于现象学所给予的对场所精神的理解,有意识地创造真实的场所[4-6]。因此,在开采矿区景观生态规划中如何尊重场地的发展过程,注重本土精神内涵的表现,合理保存地段历史信息,将采矿记忆转化为景观演替过程的一部分,在顾及到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对我国矿区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7]。

1 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对矿区工业景观文化的保护。他们把废弃的工业构筑物、设备设施、工业生产后的地貌和地表痕迹作为工业景观元素而保留,再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文化形式,将教育和环保宣传融入,创造出既经济又能体现工业文化发展历史的新景观[8]。

早在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发表的《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文中曾提出文化景观一词,其定义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以自然景观为介质经由文化因子经过时间产生的景观为文化景观,并主张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9]。

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工业遗产宪章》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意义、技术价值、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生产和使用的场所[10]。

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等传统上以基础工业著称的国家,运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对工业废弃地区进行了景观生态构建,那些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且已经衰败了的工业景观在设计师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下得到了保护,时间洗涤过后沉淀在吊桥和齿轮上的斑斑锈迹不再刺眼与冰冷。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后环境得以更新、生态得以恢复、文化得以重建、经济得以发展,成为了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铁桥峡谷区和90年代末的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两个地区目前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铁桥峡谷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当局通过对原有的工业景观遗产进行保护,以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的方式。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

德国鲁尔工业区有近2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区域形象恶化,德国人通过创新性的改造使这个200多岁的奄奄一息的巨人“复活”。比较有影响的项目有: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项目;埃森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以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11];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工业文化和工业遗存得到充分发掘,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独特的工业遗产景观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衰败的老工业区因此得以复兴。

此外还有美国的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改造和丹佛市污水厂公园改造,韩国金鱼渡公园,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设计学院改造,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沿岸景观等一系列产业类建筑改造案例,以保留原有面貌特征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为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实现工业遗产后续利用建立新景观提供了新思路。

1.2 国内研究进展

在我国,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城市历史变迁的重要物质依托。近年来,传统工业先后遭遇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带有抢救性意义,矿区工业遗产景观文化保护在当前学术界正越来越得到重视。

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也曾对西方国家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给予了广泛关注,如张月淳著《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初探》;王驰著《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俞孔坚著《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庄简狄著《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若干问题研究》;钱静著《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蔡晴著《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等[12-16]。2006年我国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在《无锡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实践方面,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建设中也有大胆探索: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没有被彻底拆掉或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厂房、设备等材料建成一个文化地标性的开放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着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铭刻了城市记忆,艺术化地再现了原址上的生活和工作情景,诗化地揭示场所精神,使这个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山市历史文化的衍生与再生。北京798工厂改造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德设计建造的国有工厂,在生产停滞后,工业厂房没有被立即拆除,而是很好地对原有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了保护,在设计和改造后转变为一个进行展示、演出、艺术家活动等文化娱乐的新空间。

但以上这些保护及再利用的重点仍落于建筑、器物等资产上,而往往较少呈现空间记忆及地方发展变迁之意义。例如国内许多部门积极推动历史建筑物的再利用,但多是以展览或是博物馆的方式呈现,将过去产业呈现在馆内,但是产业与人们生活记忆与空间变化的关联,或是人与地方互动产生的文化地景,却是难以呈现及保存的部份。因此除了建筑、器物的保存外,如何能呈现产业与人互动的面貌、变迁的脉络与都市地方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不只是保存原有的建筑、空间,将人们生活经验、空间与所使用的生产器具、文物与技术及生活过程的体现,也就是将无形文化资产与有形文化资产串联,来呈现完整的历史面貌。

2 矿区景观生态构建的内涵及因子

2.1 景观生态构建概念

矿区景观生态构建并不是将土地恢复到开采前的状况,而是建设为规划要求的状况,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从对矿产的勘探和开采,直到优良而健康的环境在该区域内重新生成为止,使土地被赋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用途[17-18]。

2.2 景观生态构建因子

2.2.1 地区与自然因子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与历史,每个区域与其所搭配的景观正是景观基于地理学概念的基点与原点。在这个层面上,自然中的各部份互动形成相对独立的整体关系,景观形式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地区正代表着空间这个重要的元素。保护景观应将恢复自然生态状况置于可持续发展宗旨的优先考虑,包括采用乡土物种、恢复植被群落与演替、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手段。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将景观创造性地融人环境之中。

2.2.2 时间与文化因子

文化景观是经由时间以及人类文化的冲洗过后所产生的对象。在此条件下,时间在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必须经过时间的累积与变化,才会有各种样貌的景观出现。若少了时间的因素,则看不出任何物质的改变与重要性。而文化在时间的条件下,才有不同的意义。这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为背景条件,伴随着不同时间的作用进而产生文化景观。所以在文化景观的时间因子之下包含了单纯时间的流动与各式文化的交互作用[19-20]。

景观生态构建应尊重场地的发展过程,提供后来者可以调整与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完全终结。这种过程体现了空间与时间上的脉络,它针对人的审美体验,反映出多样性关系的网络化,包括产生、联系及区分,符合生态原理的景观设计不是完成的作品,而更多是对“过程”和“中介”的设计。

2.2.3 价值与视觉因子

视觉感官为人类接触事物的第一线,而感官之后产生相应的感情及想法即是一种价值意义的赋予。从人的角度观看,自然有了不同的价值及意义,因此产生了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及想象。对于文化景观,虽视觉感官及价值,拥有其独特性及差异性,但视觉感官经验及价值意义的因子亦是不可或缺,仍然作为文化景观的脉络之一。

3 矿区文化景观保护及再生

3.1 文化景观保护概念

栖居过程是人在环境中的定位和认同过程,人从适应环境到归属于环境,景观作为视觉感知和体验的空间,作为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平台,衍生出场所的性格,体现出某类群体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以环境为自我的空间认知和定位的地域特征。

矿区历经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见证过劳动者的汗水和青春,沉淀着珍贵的本土记忆,而这一切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又会稍纵即逝。矿区生态景观应该是一个有“经历”的地方,属于“曾经”或者“昨天”,残旧而融合,体现历史及文脉,为后人留下前人的足迹。它具有纪念性的文化内涵,构筑独特的乡土景观,体现不同区域的地域感以及引以为豪的区域价值[21]。

在文化景观保护定义上,国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解释,其中以英美学者的观点最有代表性:美国学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延长古迹存在寿命,维护文化资产未来性,防止事物衰败使其继续存在,延伸既存价值以满足现在需求;英国以整体的保护区的概念规划,同时鼓励保护与增建的多样发展方式,包含:复原、保存、增建、修复、重建、翻新[22]。

国内的文化保护是近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基于提升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更多表现在拥有历史意义的民俗及传承活动方面。对于文化景观保护,尚未形成文化保护的明确概念[23-25]。

3.2 文化景观再生

文化景观再生,必须从社会变迁与地理自然环境因素中着手分析,透过一个具包容性的历史再建构的过程,在对迹地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旧迹与当代特征,将记忆与创新、机器技术与艺术、人工与生态、框架与细节“共治”与“并置”,同时将迹地景观作为人活动场所的出发点,实现废弃用地元素的再次重生。

4 结语

在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影响下,曾是都市发展一部份的产业,逐渐面临变迁甚至是没落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更迭与前进,产生了许多面临淘汰或闲置的都市空间,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上,这些工业景观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但一经废弃,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是触目惊心且难以恢复的。这些具有各种不同的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对象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与速度被保存或是被淘汰。

近几年在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下,矿区景观生态与文化构建研究也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热门课题,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只是在起步阶段,与国外的研究更是相距甚远。从考察无意识的场所的形成,到反省场所的丧失,再到有意识地探寻创造充满意味的场所,尤其是针对采矿迹地景观文化价值探讨,对文化历史与景观保护的策略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粗浅的景观恢复设计方面,缺乏立足于地方文化保护与再生这一核心价值层面上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途径[26],从文化景观保护实质出发,不仅保护有形的物质形式,更要保留地区精神与历史,保留随时间逝去的记忆[27]。这些正是本课题关于矿区景观生态规划与文化建设研究的出发点和终结。

[1]师雄,许永丽,李富平.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J].矿业快报,2007,23(6):35-37.

[2]马延吉.矿业城市资源集聚开采环境后效与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2):56-58.

[3]麦少芝,李富平,徐颂军.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5):23-27.

[4]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生态学报,2004,24(2):323-329.

[5]魏艳,侯明明,卿华,等.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J].矿业工程,2007,5(1):52-55.

[6]张毅川,乔丽芳,赵一鹏,等.城郊废弃地潜在价值及其利用探讨:以世利农业生态园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94-96.

[7]肖鹰.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8]GEIST.Life Strategies,Human Evolution.Environmental design:toward a biological theory of health[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8.

[9]DRAMSTAD W C,JAMES D,OLSON,et al.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6.

[10]EDWARDS J A,LLURDÉS C,JOAN C.Mines and quarries: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1-363.

[11]梁留科,常江,吴次芳,等.德国煤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复垦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2,22(6):711-755.

[12]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3.

[13]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4):53-57.

[14]蔡晴,王昕,刘先觉.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7):16-19.

[15]曹丽娟.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J].城市规划,2004,28(8):65-68.

[16]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17]LOUISE A,MOZINGO.The aesthetics of ecological design:seeing science as culture[J].Landscape Journal,1997,16(1):46-59.

[18]饶小军,陈华伟,李鞠,等.追溯消逝的工业遗构探寻三线的工业建筑[J].世界建筑导报,2008(5):4-9.

[19]刘滨谊,毛巧丽.人类聚居环境剖析:聚居社区拓扑元素量化及其演变研究[J].建筑师,1998,82(6):21-25.

[20]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1]瞿群,田良,邢文听,等.我国西北部工业园区景观建设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23-25.

[22]CHANG JIANG,KLAUS BORCHARD.Co-ordinating mining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M]//Lu Xin-She.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tion for the 21 Century.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00.

[23]付梅臣,曾晖,张宏杰,等.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J].科技导报,2009,27(17):38-43.

[24]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5):44-46.

[25]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15(3):9-13.

[26]崔琰.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与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4):451-455.

[27]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21(4):5-9.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遗产矿区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遗产怎么分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千万遗产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