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杰 郭谷生 陈伟健 张建周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对于中量以上的出血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其目的为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减少后遗症。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小骨窗开颅手术在血肿清除术治疗方面,收到满意效果。现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脑外科2009年1月~2011年3月诊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1995年)[2],并行头颅CT检查确诊。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3岁,平均(64.6±8.9)岁,血肿部位:基底节23例,脑叶10例,丘脑3例,小脑4例。实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4岁,平均(65.4±8.5)岁,血肿部位:基底节25例,脑叶9例,丘脑3例,小脑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出血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人均先行头颅C T,根据C T结果确定切口位置后全麻下气管插管。对照组在确定位置上,切除大小为8~10cm×10~12cm的骨瓣,于颞上或颞中回血肿距皮层最浅处切开脑组织,或经侧裂剪开蛛网膜牵开脑组织经岛叶至血肿腔,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实验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标记位置处切开头皮,进行颅骨钻孔并扩大成3cm×3cm的骨窗,在硬脑膜上做十字切口并将其悬吊,然后用探针穿刺后切开脑皮质直达血肿腔,缓慢抽吸清除血肿,并对活动性出血予以电灼止血,血肿清除完毕后,在血肿壁贴敷明胶海绵,进行留置引流。术后常规降血压、脱水、抗感染和支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治疗后3~8个月,综合GCS与Barthel评分方法进行疗效评定[3]:优: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良:生活自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差: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比较6个月后2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有效率为35%,死亡率为20%,实验组有效率为67.5%,死亡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组效果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死率及有效率比较例[n(%)]
对照组术后再出血5例,颅内感染3例,脑疝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实验组再出血2例,颅内感染1例,脑疝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观察组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后遗症严重,开颅血肿清除损伤大,对深部特别是丘脑及主要功能区的血肿清除比较困难[4]。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过程及预后相关的方面,治疗上寻找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方式主要有传统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碎吸引术。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多,对脑组织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并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而锥颅血肿碎吸引术虽然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脑组织损伤轻,相对风险较小,但此术式由于不在直视下操作,术中若有出血则难以止血,血肿清除较少则减压效果不理想[5]。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分析总结小骨窗微创手术的优点如下:①避免了去除大部分骨瓣,对外观影响较小,患者易于接受;②避开了重要功能区和主要大血管,术后很少遗留神经功能障碍;③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水肿反应轻;④术后血肿清除率与大骨瓣开颅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小骨窗微创清除术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其疗效安全稳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张显柏,袁知富,董明.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28-3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6.
[3]李其杰,李斌,钟晖东.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61-463.
[4]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5.
[5]杨磊,黄斌,冯屹.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