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彰显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意义

2011-06-30 03:48陈媛媛
新闻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大众传媒知识分子

陈媛媛

摘要:在知识分子和大众传媒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中,大众传媒彰显知识分子群体,型塑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实现社会监督;发起“知识成就未来”的全民想象与社会动员;公共领域的建构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彰显等多方面。

关键词:大众传媒;知识分子;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在一篇著名的政治寓言中指出: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识分子承担着远比贵族与富豪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知识分子担负了专业知识领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他们往往是一个国家、社会,甚至人类的真理、正义、良知的担当者和守护者。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与传媒日益亲密的互动过程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逐渐跃升为知识精英和社会权势群体,其言行受到媒体极大关注,在媒介话语权力角逐中占据优势地位。大众传媒积极主动的为知识分子开辟话语空间,拓展表达渠道,知识分子的言论、学术精神、交往网络、思想观念、公共活动等通过新闻报道、图片、人物访谈、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知识分子也无法割舍大众传媒的广阔阵地,以更为积极的态度介入传媒,参与媒介表达和媒介言说。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走出象牙塔。参与到新闻事件评说、公共事务讨论、报刊专栏专访、电视节目嘉宾讨论、网站论坛等传媒活动中;进行社会监督、激发民众思维。他们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的志业理想和报国气质,又兼具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精英作风。转型时期大众传媒何以重视和彰显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呈现知识分子的媒介言说和媒介表达,型塑知识分子媒介形象?从社会学的视野考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

当代大众媒体早已不仅仅具有单纯传播的功能,也参与大众文化的创造工程,成为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动力、主要载体和重要构成。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标杆。

知识分子借助大众传媒传递先进思想、传播人文主义理念,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当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改革和深刻的文化转型,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理想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文化潮流中出现粗劣、低俗、媚洋的气息。带来良莠混杂的文化环境。传媒作为引导社会文化走向的重要舆论机关,义不容辞的担当着提升社会文化品格的重要职责。传媒除运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方式对社会种种不良倾向和有害思想进行匡扶和校正之外,其知识分子报道是传媒应对迷茫社会的一支清醒剂。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阶层,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其知识、思想与价值观念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他们对于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知识分子身兼两大使命:“社会良心”和“文化精英”。作为社会良心,知识分子除了与其它社会阶层一样参加公共事务外,同时还必须摆脱个人及群体利益的束缚。以一种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的宏观视野关照问题,体现对社会的责任和承担;作为“文化精英”,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求知、求真,在于保持一种对社会、对自然和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表达反映了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智慧和文化品位,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也感染了现时代的公众,直接带动了全社会对科技文化的关注。

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精英文化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媒介发表的知识分子报道或知识分子言论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新闻事件本身或者知识分子通过媒介的青说,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气质、文化鉴赏力、文化品格潜在地通过传媒报道发散作用,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渗透、教育、熏陶大众文化的主体,使之逐步脱离低级趣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潜移默化的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格调。

二、实现社会监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知识分子活跃的年代,他们利用媒介这一公共空间发表言论。聆听社会吁请,关心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并通过大众传媒发表反思性和批判性言说,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展现学者的“人间情怀”。徐友渔说:“今日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有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尽其所能地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舆论的形成与走向,以及对公共生活的气氛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对政府政策的形成发挥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在推动各级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冲突,确保公共利益的主导地位,政府在制定科学决策之前,必须会同各方面的专家对决策的目标和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估。对政策的事实进行监控和修正。知识分子的学识,使他们拥有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途径的能力,他们往往能透过社会焦点看出其中的问题和决策上隐伏的漏洞,可以更为宏观和深刻地认识社会问题,具有协助政府科学决策的种种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为党和政府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思路和对策。承担起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的责任,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在不少城市,聘请专家作为决策的“高参”,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普遍行为。在社会转型、矛盾交织和各种思想激荡的特殊时期,知识分子对群体利益、公共政策,党委政府的施政行为尤其关注。上海、广州、南京三城市社科院2004年“社会群体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各群体中,知识分子群体对“民主法制建设”和“舆论监督”两个选项的关注度要远远高出其他群体。上海受访的50名知识分子中,有45人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防止权力滥用和社会秩序失范。

2007年厦门PX事件,是知识分子通过新闻媒体关心公共事务,推动政府决策改变的典型事件。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逾百亿,是厦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但该项目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虑。该项目本来一帆风顺,但《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7年3月,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政协委员赵玉芬院士等105位来自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对PX项目的安全距离表示担忧,联名提案要求暂时叫停,迁址建设,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立刻成为国内瞩目的焦点。2007年12月厦门召开环评座谈会,90%市民反对PX项目建在厦门,随后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该项目将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PX项目迁址的缘起正是赵玉芬等科技知识分子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他们的监督和言论通过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关注,不仅促使政府决策的校正,同时维护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公共利益,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决策的集体监督意识的加强。

三、发起“知识成就越未来”的全民想象与社会动员

知识与文化,从古至今受到国人的尊崇和敬奉。“文革”结束后,实现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为全国上下的实践行为与生活方式,与经济建设关系直接而紧密的科技知识,不仅知识在口号上称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中成为实际的第一生产力。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至理名言,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知识改变命运”不断为世人的实践经验所证实。进而被民众普遍信奉,知识的价值在社会中日益彰显,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媒介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的报道使“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入90年代,大众传媒的导向意识非常明确。掌握知识才是成为社会菁英、迈入主流社会的主要通道,白领阶层成为人人向往的社会群体,成为知识型人才仍然是全民的整体共识和个人人生道路的上佳选择。

民众总是浸淫在媒介营造的社会总体氛围当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媒介的舆论引导和思想熏陶,虽然民众本身是处在分离状态的个体,但他们对媒介制造的社会公共话题产生共同的兴趣,参与同一个事件的讨论。甚至得到大体一致的看法,这样形成一种新的、以媒介为外围疆界的想象共同体。就整个社会而言。在媒体的报道框架中,知识特别是科技知识成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实现现代化建设、走向繁荣昌盛的现实需要。“知识是社会进步的阶梯”,“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被反复传诵,成为一种集体认知和社会共识。媒体通过议程设置,通过预设知识分子报道的叙事框架,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号召知识分子投身到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热潮中。如2000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和数学家吴文俊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获奖金500万元的新闻在各大主流报刊、新闻网站、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重要位置突出报道,一时间激起公众的讨论兴趣;而历届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关怀也在媒体的报道中被重点宣传。媒体从各个方面重新建构全社会对知识的尊崇和敬畏心态,树立全社会崇尚知识、创造知识的社会新风尚。

四、公共领域的建构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彰显

在一般人眼里,旧时学者们终日坐在象牙塔的书斋里,焚膏继晷,恒兀穷年。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和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化热”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极高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大学发表演讲、在报纸和杂志撰写文章,出版的书籍常常畅销全国。成为影响全国公共舆论的重量级公众人物。市场经济社会,知识分子虽然身在大学。却心系社会。作为理性群体,他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演进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对社会及人生意义或价值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深入。知识分子以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有志于救世济民的的强烈世事关怀的愿望蠢蠢欲动。知识分子积极走出书斋,关注公共领域的建构进行公共事务育说。

在中国当代。“新的一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正在形成,他们既是对专业有独特爱好的知识者,同时又积极介入社会公共生活,勇于承担公共责任,参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如知识分子在报纸媒体发表见解主要表现为在报纸的时评版开设专栏,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开设了知识分子为主要作者言论专栏。并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后,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受众对解读性信息的需求日渐增加,国内各大报纸纷纷开设自己的时评版。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北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专栏”、《新京报》的时评版、广州《南方周末》的“视点”版、《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上海《文汇报》的“文汇时评”等。近年来《南方都市报》的“薛涌专栏”;《中国青年报》的“周国平专栏”;《南方周末》“谢咏专栏”等。社会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是近年来报纸时评热的产物。”这些时评版和专栏的开设为公共知识分子建言立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媒体的报道中,知识分子逐渐走出书斋,进入媒介所建构的公共领域,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担当起“社会的良心”的公共责任。2003年《南方人物周刊》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专题,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知识分子通过在媒介直接发表评论,接受记者采访或者参与媒介组织的论坛等方式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讨论,利用自己的知识力量来扩大问题的影响范围和讨论深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他们对社会转型期间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内的重大思想争论虽然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常见诸报端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说常常引发公众的思考热情和积极参与。从长远看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野观察。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彰显知识分子群体的意义丰富而深远。除开上述四个层面之外,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仍然肩负着“道德驯化”的神圣职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在走向多元化。部分学者坚守岗位。继续青灯孤影、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投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知识分子的选择和精神境界对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知识无用论”盛行一时,浮躁庸俗的社会风气四处蔓延,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岌岌可危。传统知识分子“道德楷模”的角色功能和智慧化身的符号意义,使他们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瞩目的对象。国家和民众希望知识分子继续充分发挥道德化身的引导效应,有效带动整个社会风气有效地纳入道德秩序。也许对当下的知识分子而言,大众传媒和社会寄予的厚望也正是知识分子社会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大众传媒知识分子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