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享受学校

2011-06-24 04:52夏青峰
人民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教育

夏青峰

童年是柔软的,如江河源头之水,稍一用力,就会流向他方直至遥远。我们能将儿童引向幸福之路吗?童年是稚嫩与敏感的,无论学校给予了什么影响,它都会深深地刻在“底色”中。我们能让孩子们呈现出亮丽的生命色彩吗?

面对儿童,面对人生最宝贵的童年,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敬畏感与神圣感,让思想与行为更加小心翼翼。儿童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是在和老师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体验着“最初的社会”,这段生命时光幸福了,虽然不能保证整个人生幸福,但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果这段生命时光有了阴影,它注定会伴随着整个的生命历程。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是让儿童享受本属于他的色彩斑斓的童年,在童年里孕育幸福的种子。而让儿童能够享受童年的前提与关键,是让儿童能够享受学校。

一、把儿童当儿童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把儿童看作“物”、看作成人、看作静止不变的抽象的人的现象。让儿童享受学校,首先要让儿童成为儿童,要建立正确的儿童观。

1、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既不能把儿童看成“工具”、“容器”,也不能把儿童看成是“农作物”。尽管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工业”,而像“农业”,但是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变成“农业”。儿童是人,有他的人格与尊严,我们与每个儿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任意对待儿童的资格与权利;儿童是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抽象的儿童存在,我们不可能指望用一种方式培养出一种模式的人;儿童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主观意愿,我们不可能对他们进行“养料”灌输,而只能提供“养料”,让他们自己有选择地吸取。

2、儿童是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的人。犯错误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则和视角去要求儿童,正因为他们发展得不成熟,才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宽容和理解。我们不能期望儿童变成“小大人”,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成为“长大了的儿童”,拥有儿童的心灵、视角与语言。我们不能对儿童施以“添加剂”或“激素”,让他们过度地忙碌、快速地奔跑,造成“童年的恐慌”。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3、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一方面,我们不能在儿童时期过早地对他下结论、贴标签(尤其是贴上“差生”的标签)。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儿童的纯洁无瑕,我们的任何语言和行为都应该谨慎和小心,今天的教育给予了儿童什么影响,他将来很可能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回报社会。我们希望他将来内心充满爱,现在就需要不断地给予他爱;希望他将来公正磊落,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世也应该是这样。“可能性”是儿童的特质,我们需要用心地拨开“现实性”的面纱,去发现、引导和培育儿童的“可能性”向最佳的方向发展。

4、儿童是充满创造的人。相对于一般成人,儿童更有创造性,在他们的脑海中,充满着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着世界,另一方面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意向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们是用创造的方式认识世界。我们必须重视和运用儿童的创造性特点,在教育工作中保护创造性、激发创造性,而不能因为教师自身思维的限制去扼制儿童的创造性。

二、让儿童在学校中享受到与人共处的快乐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与学校相比,最大的不同的就是要和更多的人共处。儿童与教师、与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他对别人、学校、社会乃至生活的看法。

1、教师要更加和蔼可亲与公平公正。儿童喜欢学校,首先是喜欢老师;同样,儿童讨厌学校,肯定也会讨厌某个老师。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心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教师对儿童采取负面、消极甚至粗暴的态度,足以让儿童的整个世界暗淡无光。所以说,小学教育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是建立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态度。作为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让教师建立起正确的儿童观,让教师内心中充满阳光与爱;另一方面需要明确提出要求、建立制度、形成文化。如我们学校的教师工作基本规范如下: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一些“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要求。如: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教师要深深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同样重要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良好愿望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教师已将这些要求内化为素质,转变为行为。

2、同学之间要淡化竞争,强化合作。对于儿童来说,我们要尽量鼓励合作,淡化竞争。尤其是将“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方式改变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在儿童刚刚踏人“社会”,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时候,“你上我下”的评比机制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多儿童可能因此形成让竞争对手“最好生病、最好转走”等不良想法。小学的各项评比竞赛最好采用“达标”的方式举行,即设立条件和标准,儿童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项,不受名额限制(实际上可以通过标准的高低来调节名额)。这样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与同伴竞赛。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产生“大家都好”的期望,自愿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达标。

班干部的选取可以采用轮换加竞选制。竞选后再轮换,换岗下来的同学一个时期内不再担任相同职务。除了班干部以外,班级内可以设置很多不同的管理及服务岗位,这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不同角色。这其中的关键是让所有学生的工作职责都公开透明化,一定要防止老师在班级内安插“内线”的情况。否则班级纪律有可能会被震慑住,但是同学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对于举报者,还是被举报者,他们都是儿童,这种方式都对他们造成了伤害,导致他们今后可能无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让儿童在学校中享受到广阔的发展时空

学校,不仅仅局限于校园那么大的物理空间,而需要给孩子们创设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精神时空。学校教育,不单单是“授鱼”或“授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片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孩子们能亲自下水捕鱼。

1、养成儿童主动学习的习

惯。学习是儿童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儿童只有享受学习,才会享受学校。

(1)培养儿童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小学阶段,要淡化对分数的功利性追逐,强化知识本身对儿童的吸引,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不是迎合高分数的“好胜”,而是探索问题的“好奇”。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运用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用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2)把握好学习质量的标准。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即认为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学科知识点深度广度的底线。由于只有底线,没有上限,儿童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不断地被拓展。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只能通过与其他同学横向比较的方式来确认,而一旦横向比较,就会有大量的“差生”出现(因为别人考了96分,考了95分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比他差)。所以,我们需要给儿童确定学习质量的标准,让儿童的学习效果以标准为参照,而非他人的成绩为参照,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帮助更多的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快乐。

(3)建立一些促进主动学习的机制。比如,如何让儿童预习?可以将预习纳入家庭作业的范畴,但是增加了预习的内容,就必须要减少其他家庭作业的量,否则只做加法不做减法,预习永远只是个美丽的设想。将预习变成常规性的家庭作业,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交流,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尝试性家庭作业”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预习。其他的主动学习方式也是如此。

2、提供儿童发展爱好的舞台。小学教育是“打底色”的教育,丰富性应成为其主要特征。学校需要创设各种机会和平台,如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让每个儿童的爱好都能得到培养、交流、展示和发展。

(1)防止“特色暴力”。很多学校都希望办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品牌,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方往往是不顾儿童的个性特点,强行推进特色项目,力求达到百分之百参与。比如,一所学校要创“棋类”的特色,就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下棋,学校仿佛成了“棋类”的专业学校。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借“特色”之名而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暴力”行为。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能过分地彰显一个方面的特色,小学教育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和谐,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儿童的发展。小学,需要给每个儿童提供发展不同兴趣爱好的机会与平台,而不能强迫他们去发展同一种爱好。

(2)关注闲暇生活。儿童兴趣爱好的发展,绝不能仅仅限于校园内,而是要通过校园内的组织、发动,引发儿童在校外的兴趣活动,再通过校内的反馈、交流与激励,强化儿童校外的活动,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是闲暇生活的品质与质量造成的。学校要适度关注儿童的闲暇生活,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里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儿童良好的闲暇生活品质。

3、激发儿童不断发展的动力。给儿童发展的动力,永远要比给儿童知识重要得多。教师要不断地在儿童天赋所在的领域里,点亮一个火把,引导儿童去追求,并告诉他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教师就要做这样的加油者与呐喊者。

(1)让评价更富有个性和激励性。比如,在美术课上,当老师发现一位学生画得很好时,拿起他的作品对着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画得真好,比原来画得更加出色了。”或者说:“大家来看,这位同学今天画得最好!”两句表扬的话都激励了该同学,但前一种表扬注重的是纵向评价,而后一种表扬,注重的是横向比较,在激励了一个人的同时,让很多同学体验到了失败的感觉,这是不可取的。

(2)多放几把尺子。在评价中,多放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者,多一份欢乐。学校需要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儿童只要有闪光点,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同时,学校需要扩大一等奖的奖励名额,因为“多放一个歌唱一等奖的名额,就会多一个歌唱的爱好者”,而这恰恰就是开展活动的目的所在——为了促进,而非选拔。学校需要在某些方面降低标准,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如让足球规则简化,让篮球架降低,让学生去体验那扣篮的感觉。

(3)把赏识的种子根植在儿童的心田。赏识儿童,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让儿童学会赏识。只有不断地看见生活中的阳光、看见别人优点的人,才会是一个乐观幸福的人,才会懂得享受学校、享受生活。

总之,要通过我们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改进,让儿童在学校里能够得到精神的愉悦而非痛苦,个性的发展而非压抑,胸怀的广阔而非狭隘,愿望的实现而非沮丧。让儿童走进学校,生活在学校,喜欢上学校,进而享受学校,享受童年。

(责任编辑任小艾朱哲)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