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②

2011-06-24 04:52李希贵
人民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评价管理老师

李希贵

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复习课,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任务是让每一个小组用5分钟时间,共同完成本章内容的知识梳理并绘制知识结构网络图,以方便他们日后的理解与记忆。

我发现,5分钟过去了,8分钟也过去了,但没有一个小组能完成老师的任务,甚至接近一半的小组真正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因为,他们的思想尚未统一,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执己见,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梳理和归纳。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每一位同学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都千差万别,他们关于抗日战争结构图和知识树的绘制方法也必然有着诸多个性化的思考,让一个小组四位同学去绘制一模一样的东西,既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以后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我们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选错了。

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将绘制结构图的任务交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去建构符合自己特点的图系。在每一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反复揣摩和精心设计下,最终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知识结构图系,这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当然,到这一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享展示,取长补短,让同学们丰富、完善,或修正自己的图表。

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与一位讲课十分精彩的老师谈心,他向我坦露了他对自己两节课的反思。他谈道,一节课上,他以自己早已习惯的讲授法为主,效率和效果都达到了最佳,且学生喜欢;但同样内容的另一节课,他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不仅课堂平淡无味,而且连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说实在话,因为有过同样的教学体验,我十分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当老师在讲台上酣畅淋漓地讲授时,当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些聚精会神甚至如痴如醉的脸庞时,讲课的确是一件叫人非常享受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课堂,当他们踏进社会后,就没有人给他们讲课了,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帮助他们准备好相应的除了听之外的其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诸多方法,但帮助学生选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动手做与亲身体验肯定是一种既受学生欢迎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时也需慎之又慎。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讲的是伟大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是一首明白如话的诗作,内涵挖掘要凭借学生的想象。可是,老师却要大部分同学体验一把躺在床上的感觉,让接近一半的同学爬到课桌上躺下,本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变得滑稽可笑。这里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老师没有选择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毕竟,再好的形式也要与相应的内容匹配才好。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明白我为什么一直不赞成用一种教学模式统率全校课堂:每一个学科是如此不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着如此独特的内涵,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品格、气质和教学经验……诸多不同,怎能用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和个性各异的学生?

慎重呀!切不可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满许多的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作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管理学生学习

当我提出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都要管理学生学习时,我隐隐能体察到有些老师内心的惊讶。其实,静心想一想,即使是对此心存狐疑的老师,事实上也不同程度地这样做着,只是他们还没有去系统思考,主动作为罢了。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决定我们管理学生学习的现实依据。现实中,学了今天不知明天的课堂并不少见,校园里天天按照老师的口令亦步亦趋的现象也多有呈现。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就有责任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全面系统、具体及早地告诉学生。动力来自于目标,压力来自于任务,有了目标和任务,学习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管理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础。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一边,把“教”暂时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所有这些都成竹在胸时,再去设计教师的位置,再去把教师放在一个“灯火阑珊”处。此时的“教”,才是一个崭新的“教”;此时的老师,也才能摇身变为一位智慧的教师,这时候的教学组织方式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以学生学习为着眼点的教学。

管理学生学习,就不能忽略管理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激励。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着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顶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激励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更不是课堂里的奢侈品,她应该充溢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她应该洒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评价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导向性环节,管理学生学习当然不能例外,我在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这里的评价绝不能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关注结果的评价。而且,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扫描和透视,还要将评价工作前置,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就要与学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评价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完全可以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在评价的管理下创造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不再是一个期末的分数,而是变得立体、系统、生动。

每次听课,老师们基本都会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为学生留下课后作业。我曾在一节课上看到,一首五言绝句,课堂上老师仅仅让学生读了两遍,其他都是老师的剖析和师生的问答,却偏偏把背诵的任务放在了课后。其实,这个任务在课堂上花三五分钟就可以当堂完成。回顾日常课堂,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仔细分析下来,里面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许多老师从内心深处认为,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而课后才是属于学生的,于是,讲台上的老师表演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兴趣索然。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经典的话,他说,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事实上,我们面对着如此复杂的教学活动,面对着如此多样的教育对象,如果没有一个管理者的心态和胸怀,不去系统思考教学

过程与学习过程,仅仅靠传统的讲台和教鞭已经很难应对今日孩子们多彩的世界。

听课、观课与走课

说实在话,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愿意去教室听课了。

为什么?因为我怕干扰真实课堂的自然流程,尤其是担心校长的“听”课为老师连篇累牍的“讲”课推波助澜。

经常有上课的老师在我们听完课的时候说,这节课本来是那样设计的,由于大家来听课,所以又临时改为这个样子了。我留心归纳了一下,绝大部分的改变,都是为听课的老师、领导增加了新的设计,在原来基础上删除的,则多是学生自己的时间和活动。我很是遗憾,但授课老师们的理由也挺朴素,他们认为,课堂里坐了那么多领导和老师,不“意思”一下不礼貌。这“意思”一多,表演的成分就显露无遗了。

看来,我们的听课方式甚至管理教学、研究课堂的方式真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一下了。

早在上个世纪,上海教委张民生先生曾提出,要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我十分赞赏,两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教育观念的诸多转变。但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我们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有关课堂评价的标准,观察一下我们目前发生在校园里的课堂管理实践,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种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为老师们想一想吧,有人稳稳地坐在教室里盯着授课者,是一件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的身份是领导或专家的时候。如果我们是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和授课老师结成同盟,去更多地研究在学生们那里发生着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和美国教育同行曾经探讨过的“走课”。在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走课”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方式。每天到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或无目的地转一转、看一看,呆在每一间教室里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遇上需要特别在意的事情也可能盯上整整一个课时,一切根据现时的需要而定。这样的“走课”,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老师教学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起码不会去暗示授课者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

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许多的听课时间用于参与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在课堂设计的环节里,如果老师们能够真切地将新的教学观融入到每一个课堂环节,且这种融人的背后已经有了各位同事甚至包括校长的力量的话,即使他在授课的过程中仍有人坐在教室里盯课,他也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去为听课者“意思”一下了。

通常,我们的学校管理者会在情急之中不经意地埋怨老师,诸如没有好的教育观念,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长年累月不会改变,等等。其实,在埋怨之前,还是打量一下我们自己吧!尽管时移事易,但检查备课、抽查作业、坐在教室里听课依然是我们一般校长管理教学的“老三样”。可是,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就连学生也变化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却想着去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教学。那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责任编辑梁伟国李帆)

猜你喜欢
评价管理老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老师,节日快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