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五都”选举结果评析

2011-06-23 03:20刘凌斌
现代台湾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蓝营席次蓝绿

刘凌斌

2010年11月27日,备受关注的台湾“五都”选举落下帷幕,执政的国民党成功保住了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的政权,终结了连选连败的颓势;民进党则以较大优势拿下高雄市和台南市,且在总得票数上赢了国民党40万票。由于“五都”选举的主战场包括台湾的三大都会区,涉及的选民人数超过1000万,被蓝绿阵营视为2012年“大选”的前哨战,其重要性远胜于以往的任何一场地方选举,因此“蓝赢席次,绿赢票数”的选举结果对于台湾的地方政治生态、蓝绿阵营的实力消长以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台湾“五都”选举的结果解读

1、从获得的席次来看,蓝赢三席,绿取二席,国民党小赢,民进党未达既定目标,蓝绿双方维持了“北蓝南绿”的地方政治版图。“五都”选前,蓝绿阵营均已明确设定了输赢标准,蓝营选情紧绷,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表示,少于三席就是输。反观绿营的选情则被外界普遍看好,党内评估“坐三望四”,甚至喊出了“五都全赢”的口号,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则表态,拿下“五都”的三席才算赢。选举结果出炉,民进党只拿下南部“二都”,国民党则赢得了中北部“三都”,若以各政党在选举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作为检验输赢的标准,国民党显然赢得了“五都”选举,信心满满的民进党则在选举中败北。

2、从胜负差距来看,国民党在中北部小赢,民进党在南部大胜,蓝绿基本盘呈现“蓝松绿固”的局面。国民党尽管赢得中北部“三都”,但除了在台北市大赢对手近17万票以外,在新北市和台中市的获胜优势都大幅缩水,显示蓝营基本盘有所松动。具体而言,在新北市,朱立伦获得111万的高票,蔡英文的得票数也突破百万,与2005年相比,蓝绿胜负差距由19万票缩小到11万票;在台中市,胡志强和苏嘉全分别获得73万多票和69万多票,选前被外界评估稳操胜券的胡志强居然只赢了对手3万多票。反观在绿营具有执政优势的南部,民进党大获全胜,在大高雄,陈菊赢得82万多票,得票数超过脱党参选的杨秋兴(41万多票)和国民党候选人黄昭顺(31万多票)二人之和;在大台南,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拿下61万多票,大赢国民党候选人郭添财21万多票;无论与上次地方选举相比,还是与2008年“大选”相比,民进党均进一步拉大了与对手的胜负差距,反映出绿营在南部的基本盘相当稳固。

3、从总得票数和总得票率来看,国民党的选票流失严重,民进党大有斩获,“蓝消绿长”的态势得以延续。民进党以49.87%的得票率获得了377万2373票,国民党则以44.54%的得票率拿到了336万9052票,民进党凭借在南部大赢的优势,弥补了中北部小输的差距,从而在总得票率上胜过国民党5.33%,在总得票数上赢了对手40万3321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选举民进党的得票率几乎过半,在台湾地方选举历史上首次超越国民党。与2008年“大选”蓝绿双方在“五都”地区的得票数相比,“五都”选举中国民党的选票大幅流失了近120万票(当时国民党拿到了456万5012票),民进党选票则增加了34万多票(当时民进党拿到了342万6119票),蓝绿胜负差距反转(当时国民党大赢对手近114万票),显示台湾政坛延续了去年以来“蓝消绿长”的态势。

4、从市议员选举结果来看,国民党在基层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被打破,民进党的基层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五都”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和民进党各拿下130席,得票率分别为38.63%和35.34%,蓝绿阵营势均力敌,无党籍45席,亲民党4席,新党3席,台联党2席。与选前相比,民进党的议员席次增加13席,席次率由28.61%增长到41.4%,而国民党则减少53席,席次率由44.7%减至41.4%。相较以往蓝营在地方议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绿营的当选席次大幅提高。虽然民进党在台北市和大台中的实力尚难以与蓝军抗衡,但民进党在大台南拿下27席,在席次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在原先蓝营占优势的大高雄和新北市,民进党均拿到28席,与国民党的席次差距大幅缩小到只剩1席和2席。近日,民进党在“五都”正副议长选举中又一举拿下台南市正副议长、台北市副议长、高雄市副议长的席位,改变以往几乎由蓝营垄断正副议长的局面,未来民进党将在台南市形成“完全执政”的态势,在台北市与高雄市议会则实现“蓝绿共治”,显示民进党的基层政治实力明显增长,有望在地方议会形成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政治格局。

因此,在“五都”选举中,国民党赢了席次,民进党赢了票数,蓝绿阵营各有所获,可谓“不输不赢”,正如部分媒体评论的那样,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选战”,双方实际上“打成平手”。

二、台湾“五都”选举结果分析

1、大环境因素。一方面,台湾经济景气指数全面提升,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10%,创下20年来新高,失业率降至5%以下,近期两岸深化交流合作以及签订ECFA更为马当局加分不少,国民党“拼经济”的政绩以及开放的两岸政策逐渐赢得台湾主流民意尤其是中北部选民的认同,成为国民党在选举中赢得三席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高房价、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民生问题使得马英九的执政绩效大打折扣,两岸签订ECFA带来的利多又未能迅速惠及基层,导致部分民众尤其是“三中选民”(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阶层民众)并未感受到经济复苏与两岸交流合作的实际效益,对马当局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依然在选举中投票支持民进党。此外,国民党执政以来,始终缺乏令人感动的执政理念和论述,对于“一中原则”、“台湾前途”等重大政治问题总是模糊处理,使得中间选民和泛蓝选民产生焦虑感和疏离感,投票热情日益下降,这也正是国民党选票大幅流失,民进党选票迅速回流的主要原因。

2、“五都”的选民结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台湾形成了“北蓝南绿”的选民结构,深刻影响着历次选举的结果,这次“五都”选举也不例外。具体而言,蓝营在执政的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占优,但由于北部选民相对较为理性,中产阶级和中间选民较多,部分蓝营支持者投票热情不高,反映在选票上,蓝营的获胜优势并不明显。反观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南部,绿营的基本盘较为巩固,高雄县市和台南县市的合并更使得这一优势更加难以撼动,且由于南部选民本土性、草根性较强,以中下阶层为主,偏重感性,长期甚至无原则地坚定支持绿营候选人,投票热情高涨。在此次选举中,绿营选票几乎悉数开出,从而保证民进党候选人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

3、蓝绿双方的选举策略。民进党由选战经验丰富、熟悉地方政治生态的吴乃仁负责操盘,五名候选人分进合击,推出“中间、理性、温和”的软性选举策略:一方面,刻意模糊两岸政策和“统独议题”,淡化反对EC-FA色彩,主打“治理能力”和民生议题;另

一方面,延续了擅打文宣战的传统,不断通过议题操作来掌控选战主动权,充分运用网络战来行销候选人的政见,以赢取中间选民和年轻人的支持,这是民进党的选票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反观执政的国民党,不但在网络战等新兴选举策略的运用上远不及对手,在议题攻防方面也处处被民进党牵着鼻子走,始终无法掌握选举的节奏,且党务改革造成基层军心涣散,连擅长组织战的传统优势也未能保持,此次选举在基层实力较弱的南部明显面临基层动员不力的严重问题,终于遭致惨败。

4、候选人个人因素。就地方层级的选举而言,候选人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形象、魅力、资历、省籍、执政能力、身体状况等等)显得至关重要,往往成为选民投票所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次“五都”选举中,民进党可谓“精英尽出”,推出的五名候选人具有形象清新、理性、个人魅力佳、民意支持度高等特点,因此得票率大幅上扬。相比之下,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实力则参差不齐,呈现“北强南弱”的特质,因此在大台北双双胜出。台中的胡志强因为年龄和健康问题频遭对手诟病,加之地方派系整合不力的影响,险遭对手逆转;黄昭顺和郭添财则缺乏地方执政经验,知名度不高,政治影响力不足,根本难以与对手抗衡,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5、突发事件的影响。在台湾政坛,愈到选战的最后关头,选情愈加瞬息万变,此次“五都”选举也不例外。投票前夕,接连爆出的几起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情,如周占春判陈水扁“二次金改”无罪,扁家部分弊案三审定谳,绿营“名嘴”郑弘仪爆粗口事件等,最关键的、对选情影响最大的当属选举前夜发生的连胜文遭枪击事件,上述突发事件均引发蓝营选民群情激愤、同仇敌忾,希望用选票表达立场,讨回公道,客观上提高了蓝营支持者的投票率,对蓝营在中北部的选情无疑是一大利多。当然,这些突发事件实际上起到了激化政党对决的作用,对绿营投票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选前民进党士气高涨,原本绿营支持者的热情就比蓝营要高出许多,因此突发事件对绿营投票率的影响显然不如蓝营。

6、影响选举结果的其他因素。其一,执政的包袱和优势。寻求连任的候选人在政绩得到民众认可的前提下均获得了胜利,郝龙斌尽管因“花博弊案”遭到民进党一路追打,但11月“花博会”的开幕赢得众人交口称赞,凸显郝龙斌四年的政绩并不差,为其胜选发挥临门一脚的作用。任内政绩不错的胡志强和陈菊也分别遭遇“治安恶化”和“民淹菊睡”风波,但均依靠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安然度过,最终都成功连任。其二,参选动机。外界普遍质疑苏贞昌和蔡英文参选的真实意图,担心二人中途落跑参与2012年“大选”,加上吴乃仁在选前抛出“民进党不限制当选‘五都市长者参选2012”的言论,更加深选民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二人的支持率。其三,选民的心态。经过多年选举的历练,台湾选民更加理性、成熟,对执政能力的要求日趋严苛,一旦执政者政绩不彰或者任期太久,选民就会产生求新求变的心态,期待政坛新面孔出现。以大台中为例,尽管胡志强政绩出色,个人形象魅力俱佳,但由于已当过九年市长,年龄偏大,对民众而言缺乏新鲜感,不少基层选民希望“换人做做看”,这正是与地方素无渊源的苏嘉全仅凭短短几个月的勤访基层和一个“change(改变)”口号就能对胡志强的选情造成很大冲击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台湾“五都”选举的影响评估

1、“五都”选举将深刻影响看台湾地方政治生态的变迁。“五都”选举表明,国民党在北、中部地区的选民基础有所松动,民进党则进一步强化了在南部的执政地位。未来,由于“直辖市长”掌控人事任命权,蓝绿双方都会藉由任命区长、一级主管等人员之机,将各自阵营的人马安插到最基层。今后,蓝绿阵营想把手伸到对方地盘中去都会更加困难,尤其此次选举在南台湾的大胜更使得民进党进一步巩固了在高雄、台南的选票优势,今后国民党想要在南部“二都”翻盘难如登天,台湾“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将更为稳固。此外,“五都”的乡镇市即将合并改区,区长将改由“直辖市长”直接任命,随着基层行政区划的减少和基层选举的取消,将造成大批以乡镇市长、乡镇民代为代表的地方政治人物失业,有可能导致“五都”地区地方派系的全面洗牌。

2、“五都”选举对执政的国民党和马英九的连任之路影响深远。一方面,国民党的席次维持平盘,基本稳住阵脚,为马英九打好2012年“大选”奠定基础。在“五都”选举中拿下北北中“三都”,国民党暂时止住了去年以来连战连败的势头,赢得了喘息和盘整的机会,也使得“马金体制”在选后不致于面临蓝营内部过多的检讨声浪和反弹压力。在未来一年多的任期内,马当局若能继续提高执政能力,积极协调内部矛盾,在经济复苏、大环境逐渐改善的情况下,马英九在2012年成功连任的希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选票“蓝消绿涨”给执政的国民党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国民党执政以及地方经营中的不少深层次问题,包括经济复苏与“三中”选民的感受有落差,泛蓝基本盘松动,无法有效吸引年轻选民,选战策略及文宣不够新颖,与地方派系的关系紧张,地方选战人才匮乏及断层等。未来马当局必须予以正视并积极找寻解决之道,以便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台湾社会与2012年“大选”的考验。

3、“五都”选举对民进党的权力格局和未来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五都”选举是民进党重新崛起的关键战役。选举结果表明,在蔡英文领导下的民进党已经逐渐走出低谷,巩固并拓展了基本盘,基本摆脱了扁家弊案的阴霾,政党实力回升,为今后重新夺回执政权打下一定基础。二是民进党中生代表现出色,党内世代交替加速进行。民进党内曾经的“四大天王”(吕、游、苏、谢)在党内的影响力持续下降。中生代代表人物蔡英文、苏嘉全、赖清德以及陈菊在此次选举中表现不俗,“新四大天王”横空出世,未来将成为民进党接班梯队的政治明星。三是苏蔡之争仍将延续,蔡英文代表民进党参选的机率大增。高票落选的蔡英文巩固了在民进党内的领导核心的地位,超越苏贞昌成为绿营内部的头号政治明星。对年龄偏大的苏贞昌而言,2012年很可能是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战,必将全力以赴,不会轻易退出“大选”的舞台,未来两年苏蔡之争仍将成为民进党内权力斗争的重头戏。四是大打悲情牌的扁系子弟兵“一边一国连线”在“五都”议员选举中大胜,共当选35人,深陷洗钱弊案和招妓疑云的陈水扁儿子陈致中,也以全台第二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显示扁家在绿营仍有票房,未来仍将在民进党内发挥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4、“五都”选举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和国、民两党的两岸政策影响不大。一是马当局的两岸政策不会发生大变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方向不会改变。“五都”选举结果显示,马当局现行的两岸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已获得了北北中“三都”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也承认,这次国民党能胜选得益于开放的两岸政策和经济复苏等因素。当然,任何政策作为均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效应,多数“三中选民”迄今仍未感受到两岸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国民党支持率在南部不断下滑。但随着ECFA早收清单生效,两岸“和平红利”也将慢慢发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好处将为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所感受,有助于国民党争取选民的支持,这应可大大增强马英九当局继续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信心。因此,预估台当局现行两岸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有所调整,国民党应当会在既有架构和“行稳致远”的步调下,继续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确保两岸签订的ECFA及其他协议能够充分落实,让台湾民众能够充分享受到两岸关系改善的果实,进一步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二是马当局仍将回避两岸敏感议题的协商和互动,未来一两年两岸政治关系难以取得实质进展。随着2012年“大选”的日益临近,马当局为求胜选连任,可能会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处理两岸交流和两岸协商的议题,尤其对涉及台湾“主权”、“国家认同”等敏感议题慎之又慎,不会轻易开启两岸在政治、安全层面的互动,以免遭致民进党的更多批判和质疑;甚至可能为了选举利益不惜向民进党的“台湾主体论述”靠拢,宣扬“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决定”、“台独也是选项”等“独台”论调,这对大陆的底线、对两岸政治互信无疑是一大考验。因此,未来一两年,两岸协商军事互信、政治定位等敏感议题的时机仍未成熟,两岸政治关系仍将停滞不前。三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获台湾主流民意肯定的新形势下,大多数民进党人也都认为两岸政策应该朝务实、理性方向调整,未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可能会在具体策略和作法上进行若干调整。近来,蔡英文设立智库强化两岸政策论述,陈菊、赖清德两位新科“直辖市长”对两岸交流作出务实表态,绿营县市长亦竞相来大陆参访,民进党对第六次“陈江会”的抗争力度减弱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台独”在岛内仍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绿营支持者的“反中”立场并未改变,基本盘坚不可摧等因素,民进党在短期内仍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并不会放弃“台独”分裂的思想政治主张,仍然会对马当局的两岸政策以及两岸间的协商交流合作产生相当程度的牵制和干扰,仍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阻力。

猜你喜欢
蓝营席次蓝绿
女性灵动风采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