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仙
(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900)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发生于任何心脏病病人及正常人,严重心律失常则直接阻碍心室的排血功能,甚至迅速导致死亡[1]。胺碘酮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起效快,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应用不当也可导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窦房阻滞、低血压、呼吸困难等多种副作用,因此临床护理观察尤其重要。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其中男119例,女81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9.25±5.2)岁。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68例,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15例,反复发作心房颤动62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0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
200例患者均行胺碘酮注射泵持续泵入治疗,具体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调节,中心静脉给药一般不超过3~4d,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给予吸氧,建立2条静脉通道(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遵医嘱给药,掌握用药速度。(2)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护理:若药液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对红肿硬痛患者采取0.5%碘伏轻拭,每天3~4次,或马铃薯贴敷,对局部症状较重者者用25%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每天1~2次,指导患者清淡饮食,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200例患者中除5例平均年龄67.21岁,合并其他疾病经治疗无效后死亡以外,余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率者178例,有效率为91.28%(不包括5例死亡病例)。患者静脉滴注胺碘酮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胸闷以及血压下降等现象,血压下降者17例,不同程度静脉炎19例,经及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20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后血压、心率变化见表1,其中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率变化差异显著,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在用药前后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20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率、血压变化(±s)
表1 20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率、血压变化(±s)
时间 心率(次/min)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治疗前 169±11 116±22.5 70.8±12.5治疗后 78±14 125±16.7 75.2±12.71 P <0.05 >0.05 >0.05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以及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表现各异,轻者无自觉症状,一般以心悸、胸闷气短以及失眠多梦等为主症[2],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起效快,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尽管其不良反应众多,但大量循证医学证实其对死亡率无不良影响,因此逐渐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1]。
甲状腺功能障碍是胺碘酮的最常见最早不良反应,因老年人对碘耐受不如中青年,本研究在用药过程中,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密切观察心率,及时调整了剂量,因此无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便秘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3],对心律失常患者指导患者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多食芹菜、韭菜、豆浆、芝麻以及蜂蜜等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等,同时对便秘患者及时给予开塞露,患者侧卧位,由肛门挤入直肠。胺碘酮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变化等,患者用药期间,Q-T间期延长可达25%,因此应密切关注,发现异常时立即做床边心电图,进一步诊断,及早采取有效措施[4]。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士作为与患者最密切的接触者,严密观察病情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给药的安全性,同时与患者及时的沟通,了解身体各方面状况,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判断。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以及康复,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优化护患之间的纽带。
[1]刘华容,汤晓辉.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4):119~120.
[2]雷春艳.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57.
[3]高俊娈,孙志霞.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A):131~132.
[4]王瑞源,李文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2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