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萍,刘 辉,杜 卫,苏凡凡,李靖宇
癫癎持续状态(SE)是神经科的急症,发病后需紧急处理,否则死亡率极高(可达30%),临床上常首选地西泮静推及静点、巴比妥肌注来控制,但此类药物除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外,控制SE也较丙戊酸钠差,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建议早期、正确使用丙戊酸钠,使SE得以及早控制,预防缺氧、脑水肿等中枢损害。本研究分析6例地西泮难治性SE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丙戊酸钠治疗SE的疗效和意义。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例SE患者(经地西泮静推及静滴、苯巴比妥肌注、甘露醇静滴仍不能控制),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2岁。发作类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GTCS)4例,复杂部分发作持续状态(CPS)2例。病因: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脑外伤颅脑手术后2例,脑出血后遗症1例,病毒性脑炎1例,原因不明1例。既往有癫癎发作并服药3例,首发3例。见表1。
表1 6例SE患者的资料
发病后均立即给予地西泮10 mg静推(5 mg/min)。10min后再发不能控制,再重复上述治疗,并将60~100 mg地西泮加入250或500mL 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持续静滴,根据病情调整滴速。如癫癎再发,重复静推地西泮10 mg,同时,肌注苯巴比妥0.1 g,持续吸氧或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出痰液、分泌物、舌咬伤后血液及呕吐物,纠正酸中毒,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脱水减轻脑水肿。治疗(>3 h)后,6例患者SE症状仍不能控制,地西泮剂量120~180 mg。之后使用注射用丙戊酸钠,首次以10~15 mg/kg溶于注射用水5mL,静推4~5min;然后取400 mg溶于0.9%氯化钠250mL中以5 mg/(kg·min)泵入。6例患者用药总量均未超过1200 mg,用丙戊酸钠10~30min,SE即终止,停药后3例首发患者予丙戊酸钠片0.2 g口服,2~3次/d,另3例继续口服原用抗癫癎药,并适当给予1~2剂脱水降颅压药物甘露醇。见表2。
表2 6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法
6例患者SE症状得到控制,至出院3~6 d,未见SE再发,且脑电图未见明显痫性放电,但多显示波幅较高的4~7 Hz θ慢波频率。
难治性SE是持续的癫癎发作,且对初期的一线药物—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无效连续1 h以上者[1]。由于地西泮起效快、作用强大,能迅速进入脑内,所以常作为抢救SE的首选药物。约33%的患者在3min内、80%的患者在5min内抽搐可得到控制。但由于本品除在脑分布外,亦广泛分布于各器官和组织,故持续时间较短。10~20min后,脑及血浆浓度急剧下降,病情发生反跳。因此,本品常需多次给药或静滴[2],并需密切观察其对患者(特别是对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中,2例患者出现呼吸表浅,呼吸抑制且分泌物过多,窒息,紫绀,短时间内指尖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2例患者血压下降,需用多巴胺维持血压。因此,地西泮治疗重症SE的风险极大(特别是用量较大时)。
丙戊酸钠为广谱抗惊厥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增加γ-氨基丁酸的合成及减少其降解,从而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浓度,降低神经兴奋性而抑制痫性发作[3-4]。丙戊酸钠主要分布于血液,静脉注射后可快速分布于细胞外液,通过脑脊液入脑。其在脑脊液中的半衰期为6~16 h,止痉效果好,无明显镇静作用,不影响意识的恢复,不影响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丙戊酸钠通过主动饱和机制透过血脑屏障,最大穿透的血药浓度为75 mg/L[5]。按体重给药,静脉注射在5min内完成,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50~100 mg/L。本研究中,此浓度范围的6例患者SE均得到了控制,有效率为100%,用药过程中未出现用地西泮时出现的大量分泌物、呼吸表浅、血压偏低等情况,抽搐停止后10~30min,患者意识转清。本文病例较少,不能完全反映丙戊酸钠对哪种类型的SE效果更好。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在30min内发作终止,清醒后很快恢复抽搐前状态,建议在用地西泮静注无效的情况下尽早选择丙戊酸钠注射液,以减少SE症状长时间不能控制带来脑的不可逆损害、致残甚至死亡。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9.
[2]刘忠志,闫平建,刘建光,等.德巴金注射液治疗癫癎持续状态34 例[J].医药导报,2007,26(2):159.
[3]李忠胜,柳国彦,吴永兴,等.丙戊酸钠静脉注射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6):41,62.
[4]王云峰,周忠蜀.丙戊酸钠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2008,3(1):57-59.
[5]Wheless JW,Venkataraman V.Safety high intravencus valproate loading in epilepsy patients[J].J Epilepsy,1998,11:31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