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科用药现状分析

2011-06-18 03:46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年5期
关键词:不合理儿科处方

张 颖

近年来,由于药物的理化特性、剂型、作用和机制差异,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处方用药也日渐复杂。笔者随机抽取我院门诊西药房2010年7-12月儿科不合理用药处方,并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年7-12月,每月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1 d的处方,并进行分析。

1.2 方法 依据《新编药学》(第15版),各药品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如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书籍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评价标准,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抽查我院儿科处方共6688张(见表1),占全院本时段处方总数的9.4%,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63张,占抽查处方的0.94%。见表1。

表1 我院儿科不合理处方抽查统计(张)

2.2 不合理处方统计 见表2。

表2 我院儿科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3 分析

3.1 诊断与用药不符 部分医生给患者开具处方时,不依据临床诊断,而是由患者需要而定。此种现象较为多见。例1:患儿,男,6岁。临床诊断:肺炎,处方:迪尔诺布(洛芬混悬液)10mL,prn。迪尔诺为解热镇痛药,用于儿科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本处方诊断为肺炎,且并没有注明有高热症状,不应使用退热药。例2:患儿,女,5岁。临床诊断:支气管炎,处方:抗感颗粒2.5 g,bid。抗感颗粒为清热解毒药,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不应用于支气管炎。

3.2 用药剂量不合理 常发生于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8 d内)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各构成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均不成熟,因此,多数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即使在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间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因此,除首先选准药物外,还应严格按照体重计算用量,而不应根据经验进行减量或半量。新生儿应每日调整剂量[1]。年龄较小的患儿可按儿童剂量范围下限给药,年龄较大的可按儿童剂量范围上限给药。疗程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除后72~96 h。例1:患儿,女,10个月。临床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头孢地尼50 mg,tid。例2:患儿,女,5岁。临床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头孢地尼50 mg,tid。两患儿的年龄相差4岁,体重相差约10 kg,但用药剂量相同,显然医生只是凭借经验决定剂量,并没按实际体重计算。例3:患儿,男,12岁。临床诊断: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痰热清40 mg+0.9%氯化钠100mL,ivgtt。痰热清的儿童用量不应超过20 mg,且应溶于200mL溶液。

3.3 药物用法不当 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给药时间间隔不当。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该药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时间,其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成正比,一个给药时间间隔期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大于40%~50%,才能发挥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原则是将给药时间间隔缩短,而非每次增大剂量[2],一般情况下每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按3~4次给药。例1:患儿,男,4岁。临床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噻吗灵(拉氧头孢钠)0.5 g+10%葡萄糖100mL,ivgtt。此药用于小儿,应40~80 mg/(kg·d),分2~4次应用。而本例每日输注1次,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此外,用法不当时,除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疗效降低外,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3]。例2:患儿,男,5岁。临床诊断:胃肠炎,处方: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0.21 g,tid+头孢呋辛酯分散片0.125 g,tid。培菲康含有长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对抗生素敏感,与抗生素合用会被灭活或者抑制,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间隔2~3 h为宜[4]。例3:患儿,女,24个月。临床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处方: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0.21 g+妈咪爱1 g,tid。两种药品为不同厂家的活菌制剂,药理作用相同,故为重复用药。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医生给病毒性疾病患儿开具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药物,对病毒无效。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相似,有些医生往往为了“双保险”而强调预防用药,反而可能引起耐药性或菌群失调等。因此,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应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有适应证,切忌滥用。对于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要做药敏试验或及时更换品种。例4:患儿,男,6岁,临床诊断:上感,处方:抗感颗粒5 g tid+头孢地尼50 mg tid。此患者儿无高热症状,抗感颗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对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有效,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3.4 联合用药种类繁多 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通常包括: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感染;需要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单一抗菌药物有效时,不主张联合用药[5]。若是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而采用联合用药时,也宜选用抗菌作用协同或相加的药物,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6]。例:患儿,女,5岁。诊断为肺炎,处方:蓝芩口服液10 mg+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10mL+小儿豉翘颗粒2 g+阿奇霉素注射液0.25 g+5%葡萄糖100mL+痰热清20mL+0.9%氯化钠100mL+Vit B650 mg入壶。本处方中,小儿豉翘、蓝芩、小儿肺热、痰热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联用作用相同的药物,不仅不会产生协同作用,还可能增加毒副作用。由于中药是由经方、验方或协定处方组成,若对中药成分不确定或掌握不准确,在临床上很容易产生重复用药[7]。

地塞米松等激素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应用相当广泛,约占处方量的35%。激素对病原微生物无抑制作用。此外,由于其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功能,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疗效,所以,可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活动或扩散[8]。门诊儿科患者多为一般感染,不宜应用此类药物。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不同,而同一种药物用于成人与小儿时又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生长期的小儿也有一定差异[9]。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较差,故对于影响水盐代谢药物的应用必须格外重视。年龄较小的儿童对抗菌药物敏感,因为其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某些酶系统尚未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极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因此,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对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我院给儿童开具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虽然总体上使用规范,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不适当的联合用药、经验用药等。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抗菌药物使用应特别谨慎。医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断总结与了解细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尽量做到循证应用;熟悉和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谱,定期进行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1]黄艳秋.2009年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外医学,2010,29(19):59.

[2]王亚军.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儿科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2009,4(7):559-560.

[3]陈小凤.儿童药源性疾病案例报道[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14(2):150-151.

[4]许翠华.我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32.

[5]李荣,朱慧娟.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416-417.

[6]王申东,施路宁,胡斯,等.2002年-2005年我院儿童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6):1226.

[7]江川,黄玉芳.我院中成药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93-94.

[8]谢小菊,刘广军,翁春梅,等.我院门诊儿科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与评价分析,2006,6(4):248-249.

[9]易洁梅.儿童用药状况与安全性调研[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1):43-44.

猜你喜欢
不合理儿科处方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人间处方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处方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