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朴
关注农机化弱势地区发展
●白人朴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总体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很突出,先进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0%以上,弱势地区有的还不到10%。“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弱势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是全面完成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攻坚任务,要打好攻坚战。在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的新形势下,对弱势地区应予以特别关注。
弱势地区的概念是相对的,界定是动态变化的。一般来说,是指农机化发展难度较大、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具体地说,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的地区。例如,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2%,可以把还小于40%的地区称为农机化发展的弱势地区。随着我国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弱势地区的界定值也应与时俱进地相应提高。
形成农机化弱势地区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工作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从2009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当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9.13%,低于40%的弱势地区有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福建、海南、四川、湖南、甘肃、广东、湖北、浙江等12个省(区、市),其中除甘肃外,11个省(区、市)都是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区,丘陵山区多,田块小,机械化难度较大。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40%的19个省,除江苏、安徽、上海、江西4省市外,15个省(区、市)都是旱作为主地区。可见,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机化发展影响很大,是形成先进地区和弱势地区的主要原因。其次,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工作因素,对农机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同属南方水稻为主的江苏、上海,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对农机化投入强度较大,工作到位,农机化发展也较快,水平较高。尤其江苏,是南方农机化发展的佼佼者。安徽、江西虽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地方支持农机化的经济实力还不那么大,但因为是国家粮食主产省之列,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下,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很高,工作到位,农机化也因势利导地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四川及北方的甘肃等省(区、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差,严重制约着农机化发展,农机化投入不足问题尤其突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比较各地区的农机购置投入不仅要看投入总量,更要看投入强度(即平均每公顷播种面积的农机购置投入)。
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近的地区比较,农机购置总投入明显偏低的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甘肃等省市,是目前我国农机购置投入强度最低的5个省市。贵州的投入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上海的1/4。这些省市都属西部地区,急需政策扶持。目前中央对这几省市的投入强度偏低,在新阶段适当进行一些调整,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双力驱动,自身奋发努力(增强内力)与外加扶持推力(加大外力)合力推进,已成为中级阶段中后期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选择。
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有“环节瓶颈”和“地区瓶颈”之分。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初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50%)的主攻任务是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瓶颈主要是“环节瓶颈”,即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如水稻机械种植、玉米机收等等。进入农机化中级阶段中后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0%~70%),农机化由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发展,既是完成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机化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要基础。由全程化向全面化进军,发展瓶颈除“环节瓶颈”外,“地区瓶颈”问题凸显出来,迫切要求主攻农机化发展困难较大、水平较低的弱势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目前弱势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37.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约占全国46.9%,而目前拥有农机总动力约占全国29.3%,拥有农机原值约占全国29.6%,播面顷均农机动力比全国平均少1.2kW,播面顷均农机原值比全国平均少765元。农用役畜还较多,加大农机投入的需求非常迫切。促进弱势地区农机化发展事关全国大局,在攻坚时期尤显重要,意义重大。在全面完成我国农机化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中后期,加快推进弱势地区农机化发展的攻坚任务十分迫切、光荣、艰巨。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为此,特提四点建议:
一是扶持政策适度向弱势地区倾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已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补贴规模已达175亿元的新起点上,继续坚持贯彻执行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的中央精神,
“十二五”期间全国平均农机购置投入强度应在每公顷100元以上稳定增长。因此,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增量部分,适度向弱势地区倾斜。逐步使中央对弱势地区的投入强度,增补到全国平均水平,甚至略高一些。既保持大局的稳定增长,又稳中有调,积极稳妥地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投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样做,犹如在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补贴实践中,加大雪中送炭的支持力度,更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符合统筹兼顾的原则,符合投入稳定增长注重实效的精神,对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提高财政补贴的有效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最近我到我国农机化发展难度最大,目前农机化发展水平最低的贵州省调研,黔南州都匀市农工局副局长罗卫给我介绍了目前布衣族婚嫁的新时尚,女方用农机做陪嫁。我听了很感动。可见弱势地区农民对农机的迫切需求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适度倾斜,顺民心、合民意的必要性。政策支持使农机化发展惠及更多地区和更多的人,有利于推动农机化发展格局向更广泛、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使更多人受益的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适当加大对中小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实施补贴政策初期,由于补贴资金总量较小,补贴范围有限,补贴机具偏重大中型是必要的政策选择。如今,在补贴规模不断增大,范围已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不断扩大拓宽的新形势下,适当加大适合水田地区、丘陵山区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及装备设施补贴力度的时机到了,这是健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优化选择。相应的补贴办法实施与改进,也应适合丘陵山区特点,做到既惠民,又便民。
三是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农机化发展弱势地区,大多是丘陵山区,田块小而分散,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的地区,在农户勿需家家配置农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农机服务组织去为农户服务,使无机农户也能用上农机,共享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有机服务与无机享用互利共赢,共同受益。目前,在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中,有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服务组织所占比重,全国平均约为26%,弱势地区仅约为12.5%,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可见,加大对弱势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机服务品牌建设,把购机补贴与农机作业补贴结合起来,应列为新阶段扶持政策的着力点和新亮点。
四是加大对弱势地区农机化示范引导和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农民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是投资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主体,“农民自主”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首要内容。农民很重实际,眼见为实,注重效益。农民对农机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是推进农机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农民认可的东西才能快速推广传播。因此,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加强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进行示范引导带动,是实践证明有效的成功经验,对弱势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农业部已加大了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各地应积极借势推进,建设省级示范基地,带动地市和县级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示范辐射功能,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要加大农机人员培训支持力度,增机必须与育人结合,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是新型农民的代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目前我国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已形成5 200多万人的产业大军,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从2005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18%,此比重随着农机化的发展还在提升,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但农机化弱势地区仍显得相对薄弱,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6个百分点,既反映出差距,又说明有发展潜力。增加农机人员数量是大势所趋,加强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新时期农机化工作应加强的重点。实践证明,同样的农机,不同水平的人使用效果大不一样。弱势地区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下大力气把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抓好。
中国农业大学,图片由董乃德、朱祥、赵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