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芬 夏娟静 冷文娟
抑郁症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复发与较少的社会支持、较多的人际关系问题有关,并且发现显著的人际困难是抑郁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1],而鼓励患者自我管理是减少复发、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护理活动的最终目标。所谓自我效能是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2]。杨廷忠等提出增强自我效能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增加社会支持[2]。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自我效能,一直是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困惑。为此笔者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符合 CCMD-3诊断的 9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定,了解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相互关系,探讨提高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方法。
1.1 对象 2009年 6月-2010年 8月住院患者。入选标准:符合 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 ,病情稳定 ,能配合问卷,共 100例。最终同意参加评定者 96例,男 74例,女 22例;未婚 54例,已婚 40例,离婚 2例;文化程度:小学 15例,初中49例,高中 26例,大学以上 6例。在职与无业各 48例。年龄(26.74± 9.08)岁 ,住院 (68.75± 33.09)天;首次住院与非首次住院者各 48例。
1.2 研究工具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测定。总体自我效能的测量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共有 10个条目。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分别选择完全不正确(1分)、有点正确(2分)、多数正确(3分)、完全正确(4分 )。量表总分为10个条目评分之和,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王才康等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中国人群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含 10条问题。量表分 3个维度和总分进行计分,客观支持主要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主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或情绪上的支持,包括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利用度则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3]。
1.3 方法 研究对象病情稳定,对问卷内容能正确回答。由研究者或经专门培训的护师分发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研究对象单独逐项认真填写。
1.4 统计处理 回收问卷后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1 自我效能感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患者的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 见表 1。
表 1 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患者的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s)
表 1 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患者的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s)
注:*P<0.05,** P<0.01
项 目 男(n=74) 女(n=22) t 在职(n=48) 无业(n=48) t 首次住院(n=48) 非首次(n=48) t 年龄(r) 住院天数(r)自我效 能总分 33.89± 6.53 27.50± 6.45 2.280* 24.78±7.28 23.47± 5.68 0.983 26.27±6.58 24.07±6.12 1.696 0.123 0.136社会支 持总分 31.69± 7.54 32.74± 5.85 0.601 33.89±7.01 28.92± 7.28 3.407** 32.54±6.27 31.43±7.39 0.794 0.129 0.137主观支 持分 18.42± 4.86 17.79± 3.67 0.561 17.84±4.32 15.62± 4.96 2.338* 16.74±4.19 16.75±5.32 0.102 0.178 0.058客观支 持分 8.37±2.45 7.25±2.31 1.906 8.56± 2.78 7.58± 2.32 1.875 8.47±2.34 7.59± 2.59 1.747 0.134 0.227*支持利 用度 7.45±1.79 7.95±2.14 1.098 7.65± 2.31 6.28± 5.01 1.72 7.39±1.79 7.42± 2.19 0.073 0.108 0.091项 目 未婚(n=54) 已婚(n=40) 离婚(n=2) F 小学(n=15) 初中(n=49) 高中(n=26) 大学以上(n=6) F自我效 能总分 22.93± 6.54 25.09±6.34 23.09±0.00 1.178 24.62± 5.98 24.62±5.34 20.90±6.98 26.54± 7.52 3.422*社会支 持总分 30.79± 6.78 35.78±7.10 19.01±0.00 7.363** 32.09± 5.19 31.98±7.32 28.65±6.14 31.59± 6.98 1.073主观支 持分 15.78± 4.34 18.90± 4.01 8.00± 0.00 9.781** 18.54± 3.10 18.52± 5.23 15.34± 4.21 15.00± 2.73 2.001客观支 持分 7.89± 2.54 8.67± 2.51 5.30± 0.00 2.542 7.98± 1.54 8.01± 2.49 7.72± 2.54 10.32± 3.78 2.169支持利 用度 7.31± 1.64 7.54± 2.81 6.20± 0.00 0.523 7.52± 1.72 7.39± 2.01 7.08± 1.54 7.52± 1.32 0.979
表 1可见,自我效能感女患者比男患者高,经 ANOV A的事后分析显示高中文化程度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比小学、初中、大学的低(P均<0.05)。社会支持总分已婚患者比未婚、离异患者高,且集中于主观支持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职人员比无业人员的主观支持分高。住院天数与客观支持分成正相关(P<0.05);自我效能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分与年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相关分析 自我效能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利用度作相关分析,其r分别是0.518、0.263、 0.464和 0.463,P分别为 0.007、 0.002、 0.001和0.001。
资料显示,96例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总分比一般人群低;社会支持总分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分均较低。王志阳等总结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不足可能是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的原因[4]。本组患者社会支持不足可能是受疾病影响,患者主动性差,常回避社会活动,遇到问题不能主动寻求客观帮助。社会支持的缺乏更进一步造成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的下降,相反自我效能过低也同样影响患者对主、客观支持的利用度,这是缓解期抑郁症患者信心重建的一大障碍,是患者重归社会的消极因素。性别、婚姻、文化、职业、住院次数、年龄、住院天数等抑郁症患者的基本背景作为独立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受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它们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支持而起作用的。资料显示,客观支持分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说明客观支持较高的患者能够按精神科的治疗原则进行康复治疗,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为经济的原因无法达临床痊愈而出院,住院治疗时间不足,使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这也是导致复发的一大原因。现结合临床提出几点对策,以期指导护理实践。
3.1 重视整体护理,实施家庭教育,增加社会支持 采取对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集体教育模式,积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家属深入了解社会支持与患者康复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按照压力易感模式,家庭因素、个人素质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家庭因素、个人素质有缺陷常常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5]。因此,在积极治疗抑郁症的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使之能在患者治疗中多给予支持、理解和恰当的配合以提高疗效,相反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随着患者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家属的负担也随之减轻,使一些被动的客观支持变为他们的主动行为,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这与张瑞芬等[6]的研究相一致,尤其是表现于主观支持方面,充分体现了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的重要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进行家属教育时把其配偶列为重点对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度过难关,战胜疾病。
3.2 设立合理目标,使患者不断有成功的体验,有重建生活的信心 护理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合理的护理目标,并将总目标分为小目标,逐个完成并及时反馈给患者。当小目标实现时,给予正性鼓励和表扬,这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随着自我效能的增强,也提高了患者的主观支持及对客观支持的利用。当目标不能实现时,应帮助患者分析存在的原因,对不合理的目标进行批判,重新修订计划,设立新的目标,鼓励患者实现新的目标,尽可能避免对患者进行否认性批评。
3.3 给予正性鼓励,尽可能地减少负性刺激,减少降低自我效能的消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由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特点,个性及行为模式不能使自己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机制,很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或从根本上得不到社会支持,使之无法缓冲生活事件带来的各种压力,造成紧张的高度性、社会支持的低度性,最终导致明显的抑郁产生和复发。经常性地给予正性鼓励,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如精心安排治疗成功的患者介绍战胜疾病的经验,组织患者进行小组讨论,介绍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直接经验;或邀请治疗出院的患者回院与患者进行交流,让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我经验缺乏的住院患者起榜样作用;或者组织患者观看一些较有影响性的类似电影、录像、VCD等,使患者能从这些成功的例子中得到启示和鼓励,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不足、自我效能低,两者互为因果,导致抑郁症患者病情稳定困难重重,精神科护理人员应主动应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敏感地发现各个护理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对护理对象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打破社会支持不足、自我效能低的恶性循环,为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及有效地回归社会提供服务。
[1]Ormel J,Oklehinkel A J,Brilman E L.The interplay and etiological comtionaity of nouroticism,difficulties,and life ev ents in the etiology of major and subsyndremal,first and reonrev ent depressive splsodews in latter life[J].Am J Psychiatry,2001,158(6):885-891
[2]杨延忠,施卫星,许亮文.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3-395
[3]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85-186
[4]王志阳,张明园.精神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 [J].四川精神卫生杂志,1997,10(2):73-77
[5]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
[6]张瑞芬,沈丽珍,朱逸人.对抑郁症患者与家属同步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62-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