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你为何多灾多难

2011-06-14 03:18刘建国
滇池天下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三峡工程三峡库区

刘建国

鄱阳湖变成了大草原、洞庭湖水位创历史新低、洪湖几近干涸……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来罕见干旱。和近几年三峡及周边频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等一样,这次大旱为三峡大坝所致的质疑之声再起。

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在肯定三峡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次会议的背景是,从4月份以来,黄淮大部降雨偏少2至5成,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偏少5成以上,江南大部和华南、西南大部偏少2至5成,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减少,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长江、汉江、鄱阳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点,湖北千余水库跌至死水位,而中国的鱼米之乡洞庭湖旱情严重……

特大旱灾:

“四大淡水湖”一片焦渴

原本水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遭遇了50年未见的大旱,部分地区由于冬春连连旱,可能面临绝收。

根据国家防办统计,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在这次旱灾中,位于长江中下游这一区域的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水位和面积严重偏低,给湖区生态和百姓生活带来严峻考验。

江西鄱阳湖湖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小岛“落星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名流曾伫立其上,观水天一色。

而今,落星墩下的湖水已变成无边的大草原,点缀着成群的牛马,数百丈外,才是轮船搁浅的湖滩。

2011年3月以来,这个正值汛期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因干旱湖水面积较往年同期骤减一半以上,湖水退去,留下的湖床长满了草,落星墩下的草高至1米。沧海桑田,鄱阳湖渔歌已歇,牧歌声起。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同时遭遇大旱,昔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已经变成辽阔的草地,犹如塞外的大草原。

而到5月底,三峡水库的存水即将耗尽,鄱阳湖和洞庭湖仍不知何时能重现烟波浩渺。

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日前表示:“三峡工程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生态灾难:

珍稀生物何处才是家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晓鸿认为,“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据统计,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约是长江径流量的15.6%。长期以来,由于长江上游水量不足,清澈的湖水源源不断汇入浑浊的江中,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供水。

5月24日,记者在九江湖口县鄱阳湖入江口处,仍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所不同的是:江水清而湖水浊。

研究资料证明,江湖两色的反向变化恰好始于三峡运行之后。

“因为三峡坝区截流以后,随着流动性减弱,大量泥沙沉降,透明度就会增加,其后果就是淡水赤潮更容易爆发。”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认为,三峡建坝之后,泥沙的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的天然循环的链条也被截断。

“比如说硅元素,对于近海的海洋生产就非常重要。如果缺少硅元素,赤潮和大型水母就更容易爆发。”李建华坦言,三峡建坝使得一个大的水系因人为调控而隔断,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操作方式,“最大的影响就是生态。”

早在2008年,河海大学董增川教授在《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就写道:“鄱阳湖有鱼类122种、鸟类310种,当长江流量减少时,会造成保护区内水位不同程度降低,直接或间接影响鄱阳湖的植被、鱼类和鸟类。”

此外,三峡蓄水对江豚等国家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也构成威胁。鄱阳湖被视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现存江豚总数不足2000头,而在鄱阳湖“避难”的就有500多头。

上世纪60年代,长江有36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其中坝下有11处,仍占长江中游产卵场总数的42.7%。三峡截流后库区的产卵场基本消失,鱼类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青鱼受影响最大,从1997年占四大家鱼比重21.4%降到2002年的0.07%。

针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珍稀鱼类洄游通道受影响的问题,前不久,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8家民间环保组织已上书环保部,要求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召开听证会,加强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地质灾害:

与三峡水库蓄水紧密相关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米时,又发生灾害26处。

而翻开《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史》,在自有资料可查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1948年间,秭归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仅有14起。

秭归县的灾难发生史,可以看做整个三峡库区的“浓缩版”。

三峡库区总面积5.67万平方公里,4000余处地质灾害点分布于库区所辖的湖北、重庆两省市共20个县(市、区)。三峡地区目前仍处在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变化之中:西部继续上升,东部却在沉降,埋下了巨大的地质隐患。加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汛期雨量大且多暴雨。所有这些,使得三峡库区历史上就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而受三峡水库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三峡库区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的发生,以及使那些未治理的崩滑体复活。

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彭书林对记者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型水库建成后对周围库区的环境和生态会造成影响,通常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到20年左右才会稳定下来。据此推断,未来10年,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河水污染:

现在下河洗澡身子都会痒

“三峡诱发干旱”目前尚无定论,但在诸多问题中,水污染是确切的,并且排在首位。2010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消息称,目前三峡沿江重污染行业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突出,资源开发性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公开资料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库区次级河流水质却逐渐变差,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的农村面源污染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库区生态重建新课题。

据重庆市环保部门测算,目前库区次级河流主要污染物有近60%来自于化肥、农药、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已迫在眉睫。

重庆云阳县澎溪河系长江重庆段的第二大支流,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一级支流,起源于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在云阳县汇入长江。

三峡工程开建后,澎溪河流域一跃成为了移民安置的佳地,云阳、开县两座县城均迁至该河两岸。然而,最近几年,因水土流失、人口增加等因素,澎溪河成为三峡库区污染较重的支流,直接威胁长江三峡水质,已受到了中央层面的高度重视。

原渠马镇土岩村的李勇对澎溪河水污染记忆深刻。他说,以前澎溪河的水可以喝,现在“下水洗澡身子都会痒”。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三峡工程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