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朱立国 房敏 林定坤 李俊杰 洪毅 王平 高景华 王尚全 王乾 魏戌 甄朋超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肩部常有明显的压痛点,颈肩部压痛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颈肩部压痛的检查对于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组通过临床指压,以求明确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压痛点的分布规律,并探求压痛点与发病神经根节段的关联性。
入组病例为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家医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80例,最终进入研究统计的患者477例(剔除3例)。
(1)符合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2)年龄45岁~65岁;(3)病程小于(或等于)5年;(4)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手法或保守治疗,经过5天以上的洗脱期;(5)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接受本研究试验方法治疗,自愿作为受试对象。上述项目均为“是”的受试者,方可入选为本次临床试验的合格受试者。
(1)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症者;(2)可疑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3)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4)患严重的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5)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者;(6)上肢肌力≤3级者;(7)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8)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外其他类型颈椎病;(9)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和颈椎先天畸形者;(10)怀孕或哺乳期、月经期妇女。上述项目均为“否”的受试者,方可入选为本次临床试验的合格受试者。
入选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和/或符合排除标准者剔除,记录不完整者剔除。
研究者以拇指逐次按压患者颈肩部进行压痛的体格检查,并参照主要颈肩压痛点[2](见图1)记录压痛点。
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的神经节段分布特征[3]确定病变节段(表1)。
图1 主要颈肩压痛点
a棘突间隙:a1为枕下至C2棘突间(风府穴);a2为C2-3间隙;a3为C3-4间隙;a4为C4-5间隙;a5为C5-6间隙;a6为C6-7间隙;a7为C7-T1间隙。
b棘突旁开2 cm(神经根出口):b1为斜方肌枕骨支点(风池穴);b2为C2棘突旁开2 cm;b3为C3棘突旁开2 cm;b4为C4棘突旁开2 cm;b5为C5棘突旁开2 cm;b6为C6棘突旁开2 cm;b7为C7棘突旁开2 cm。
c斜方肌颈肩移行部(肩井穴)。
d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
e肩胛骨内侧缘(菱形肌止点)。
f其他部位(用文字具体描述)。
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神经根节段与压痛部位作相关性分析,采用关联规则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要发病的神经根依次为C6、C5、C7。
表1 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的神经节段分布特征
表2 患者神经根节段分布
取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为10%,对神经根节段和压痛部位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图2所示结果。
本研究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发病的神经根以单一节段为主,主要节段为C6(53.04%)、C5(24.53%)、C7(18.87%)。神经根节段与压痛部位的关联分析图中显示C5神经根受累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5(C5棘突旁开2 cm)、b4(C4棘突旁开2 cm)、d(肩胛骨上角即肩胛提肌止点),C6神经根受累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6(C6棘突旁开2 cm)、d(肩胛骨上角即肩胛提肌止点)、c(斜方肌颈肩移行部即肩井穴)、b5(C5棘突旁开2 cm)、a5(C5~6棘突间隙),C7神经根受累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6(C6棘突旁开2 cm)、b7(C7棘突旁开2 cm)。
图2 神经根节段与压痛部位关联分析图
在图2中,空心结点表示神经根节段(C5、C6、C7),实心结点表示压痛部位。两点间的连线越粗,表明两个结点的相关性越强。神经根节段为C5时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5、b4、d,神经根节段为C6时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6、d、c、b5、a5,神经根节段为C7时的压痛部位通常是b6、b7。
在各类软组织损害性疼痛部位,一般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tender point)的存在。在其上滑动按压时会立即引出局限性剧烈的压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诊疗上也有相类似的概念,中医学中有穴位(acupuncture point)、阿是穴(ashi point),西方医学中有“激痛点”(pain trigger point)或“触痛区”(pain trigger area)。
颈椎病发病基于颈椎的退变,颈椎动静力失衡,颈椎后群肌肉劳损,造成其附着点、肌腹成为压痛点。这些压痛点的解剖特点是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病理特点是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压痛点区功能丰富活跃,因此,是高度耗氧区域,相对地容易出现缺氧和缺血,及发生应激反应和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和压痛,即中医的“不通则痛”、“不荣则通”。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压痛点集中于棘突旁受累神经根(或临近)出口处,这也是最常引发脊神经放射痛的部位,提示神经根受累,存在炎性反应。第二类主要压痛点集中于软组织骨骼附着处,人体的各种组织(关节、肌肉、韧带、筋膜)急性、慢性损伤,导致肌肉过度或持久的舒张和收缩,神经反射作用使相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如肌肉的收缩、紧张、痉挛,无菌性炎性物质沉积;关节超负荷的运动,肌肉、肌腱、筋膜、韧带被牵拉在应力集中处,即软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上发生部分剥离或撕裂,进而黏连和纤维化的瘢痕。
压痛点的检查是体格检查重要手段,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压痛点及局部触及到的条索、硬结提示病变位置,也是手法、针灸、理疗、封闭等治疗的重点位置。
[1] 孙宇.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 朱立国,于杰,高景华,等.颈肩部压痛的测定及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过程中意义[J].颈腰痛杂志, 2008,16(1):1-5.
[3] Ditunno JF, Young W, Donovan WH,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ooklet for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of spinal cord injury[J]. Paraplegia, 1994, 32(1): 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