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拳拳之心化为报国之志——记两位南侨机工的抗战故事

2011-06-13 02:12杨吉
重庆与世界 2011年20期
关键词:机工南洋回国

□ 杨吉

祖国召唤 共赴国难

“机工”是当时华侨对汽车司机和修车技术人员的统称。自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我国沿海各港口被日寇侵占。南洋各地华侨同仇敌忾,捐款捐物,国民政府为了运入国际援华物资,乃创“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西南运输处)于广州,后迁入昆明。其年,滇缅公路正在加紧修筑。

1938年8月底,千里滇缅公路开通了,同时,华侨捐赠的汽车和国际救援物资与日俱增,开始有华侨机工因祖国急需而回国服务。香港福生公司曾为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招募华侨司机,派往安南(今越南)的港口海防接运新车回国内。车有了,司机和修车技工却大量缺乏。西南运输公司于是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求援,请代为招募所需人员。接到西南运输公司的请求,陈嘉庚即刻于1939年2月7日发表南侨总会征募机工通告,强调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注意办理是要。陈嘉庚是深受侨胞爱戴的接触华侨领袖,他的号召一出,立即得到热烈的响应,华侨机工踊跃报名应征形成热潮。有的放弃高薪,结伴而归;有的安顿好父母妻儿,匆匆踏上征程,有的铁心救国而别离刚入门的新娘,别离已有身孕的爱妻,别离山盟海誓的恋人;年纪小的就多报几岁,超龄的就设法少报几岁。在通告发表十天后,第一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连除夕的年夜饭也顾不上吃,就由新加坡登船回国支援抗战。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招募的南侨机工3192人,分9批回国。这3192人中就有林广怀和程龙庆。

更名从戎 舍家应召唤

林广怀,原名林江海,“广怀”这个名字,是他1939年报名参加南侨机工时为瞒过家人,避免阻拦而改的。“广怀这个名字,包含着心怀祖国之意,是在激励自己。”92岁高龄的林广怀因为腰椎疾病已经卧床整整5年了,回想起当年那段激情岁月,老人十分激动。

1939年2月,早已同仇敌忾,只恨报国无门的林广怀得知陈嘉庚先生号召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于是立即响应,兴冲冲地去报名参加首批回国机工团。不料当地报纸马上登出了“林江海”的名字。林广怀年迈的老祖母便赶到筹赈会阻拦。“你父亲不幸病逝,放下一群弟妹八、九个,你是长子,要好好维持这个家!”数十年过去,林广怀仍然记得她祖母的这句话,“当时筹赈会考虑到我家的实际情况,就没让我去。”第一次报名目的没有实现,年轻气盛的林广怀在失望之余还故意与家里斗气,不回叔父的公司工作,自己到巴刹卖菜,并另租店铺开设糖果店。随着南洋各地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尤其是短短几个月内,各地报名参加南侨机工的华侨已达数千之众,这再一次激起了他“弃商从戎”的决心。

有了上次的“教训”,他便不用原名,而改名“林广怀”再次到筹赈会报名,经过筛选、考核,林广怀入选并被推选为队长。“这一回,家里要反对也来不及了。祖母也为我的决心所感动,鼓励我回国后要好好效力,不要半途而废。”林广怀眼里噙着泪水说,祖母千叮万嘱对我说,“抗战一胜利,就要马上回来,老祖母等着最后见你一面。”时至今日,林广怀仍然记得祖母的叮咛,而林广怀自登船的那一刻起,他今生也没能见到祖母最后一面。

历经艰险 铿锵赴国难

1939年5月22日,对于18岁的程龙庆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他——一个侨居新加坡的华侨,要为自己苦难深重的祖国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就是那时起,这位1920年出生在新加坡,祖籍福建泉州的侨胞在抗战的洗礼中与自己的祖国连得更近了。

当年,18岁的程龙庆在爱国热情的鼓动下,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参加第五批南侨机工团的回国队伍。回首1939年离开南洋的日子,程龙庆老人仍然是历历在目。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的轮船还没有起航,新加坡红灯码头就沉浸在欢乐与泪水中,为战火中的祖国工作是每一个华侨最热忱的期望,而与亲人的离别则是每个华侨最伤感的情愫。“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起锚时,码头上口号声震天,而我们机工队伍则面向码头与亲人挥手告别,并唱起了《告别南洋》。”程龙庆回忆说,无数人激动得热泪横流,无数的礼帽被抛向空中,抛向海里,蓝色的海面上,顿时漂浮着好多好多的帽子。这些帽子代表着亲人的心愿,陪伴我们机工队伍一起回国。

在大海上经过4昼夜的奔波,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到达了安南的西贡(今越南西贡),后辗转到香港、海南岛和广西等地。程龙庆回忆说,途中经过海南岛的时候,得知海南岛已经沦陷,船长在大家的要求下同意绕道,但就在快要绕过海南岛的时候,却与日本的军舰相遇了,就快要接受日寇检查时,机警的南侨机工们将身上的中山装藏到了煤堆里,躲过了日寇的检查。最后在安南海防(今越南海防)登陆以后,几经周折,程龙庆和工友们来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此时已经是1939年10月了,离他们从新加坡出发的日子已近半年了。

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马来亚的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时题词。

1938年华侨抗敌总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宋庆龄出席大会,号召华侨总动员,效忠祖国。

血铸丰碑 功昭日月

南侨机工受训后按军事编制,是穿军装,无军阶军衔的运输兵。大部分奉派在滇缅公路的四个大队和两个“华侨先锋运输大队”服务,拥有汽车1152辆(占西南运输处辖区车辆的1/3强),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西南运输公司调配。有少部分服务于八路军和盟军中的美军。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和抗日的其他战场上,出生入死到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他们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要闯过五道“鬼门关”:一是“险路关”,滇缅公路是短时间抢修而成的土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溪,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行驶在如此险峻的路上,令人胆战心惊,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二是“雨季关”,公路质量差,在雨季边坡垮塌,路基不稳,路面狭窄,坑洼坎坷,泥泞粘滑,行车犹如老牛拖犁,裹足难前;三是“瘴疟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闻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给南侨机工生命构成很大威胁;四是“饥寒关”,汽车抛锚深山荒野,就要饱尝饥寒交迫之苦,有时还有盗匪抢劫之忧;五是“空袭关”,日寇为了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轰炸、扫射运输车辆。面对这一道道难关,南侨机工以坚强的毅力,大无畏的精神,娴熟的驾车技术,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

在滇缅公路这个战场上,南洋机工1000多人为了确保这条抗战生命线的畅通,因为战火、车祸和疫病而永远长眠在了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1149公里的滇缅“生命线”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个南侨机工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而付出生命。

正是有了南侨机工这支神勇的华侨运输兵,滇缅公路才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中国西南的国际通道,成为了抗战的“生命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2年7月,南侨机工抢运抗战物资45万余吨(滇缅公路共运输约60万吨);抢运受捐车辆13000多辆;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南侨机工是当之无愧的“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

鞠躬尽瘁 生死置度外

林广怀和他的堂弟林财以及20多名同伴,乘船前往新加坡加入第八批南侨机工回国队伍。这批回国机工共330多人,编为七个中队,林广怀被任命为第三中队领队。在昆明潘家湾集训之后,林广怀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17大队华侨补充队。“刚到队里报到,就被派往腊戍等地接运军车,然后运送武器到广西柳州前线,接着又奉命运军需品上迁江前线。”行车途中,无论白天黑夜,常遭敌机袭击。为了安全,车队规定,夜间行车不准开灯,只能摸黑前进。在此期间,前线炮声不绝于耳,满载军火的车队行驶在险要的山路上,这对每个海外归来的南侨机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为了抗日救国,南侨机工们都毫无怨言。

林广怀回忆说:运输处的主要任务是运输枪支弹药、军用物资,还有就是往前线运送兵源,往后方运送伤员。长年累月往返在云南、贵州、广西、缅甸等地,山路崎岖泥泞,昼伏夜出,一天24小时在车上,困了、累了就简单打个盹,还不敢真正睡着,随时提防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和机枪扫射,可以说时刻与死神打交道,但我们南侨机工们总是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至于饥渴困顿就更置之度外了。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抗战没有胜利,就不能当逃兵,就要一直坚持。

华侨捐献给八路军的救护车

缅甸华侨救伤队在湘北前线工作

1941年,林广怀随车队调往宣威,运送军需品到泸州、贵阳等地。经过叙永训练班的培训后,林广怀回到昆明,在第三大队任少尉分队长。1942年,林广怀奉命到仰光抢运,殊料刚到腊戍,得知仰光已经沦陷,便改在腊戍转运华侨难民回昆明。“这时的滇缅公路沿途车辆拥挤,无数难民扶老携幼,饥寒交迫,有的就惨死在路边。”林广怀回忆说,“一路上,机工车队与各式车辆因抢道而互相堵塞,走走停停,有的车辆走不动就被推下深谷,情景令人心寒。”林广怀刚刚撤过惠通桥不久,即传来该桥被炸的声音。“听到爆炸声我的心就一惊,然后一阵酸楚。”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了,“就这么一瞬间,我就永远见不到林财和其他的工友了。”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前往中国17省慰劳抗战军民时,曾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机工。

柔佛州新山筹委会常月捐收据

感受关怀 重庆到延安

到重庆之后程龙庆没有和大部分南侨机工一样安排在西南运输处负责滇缅公路的工作,他和10多人被安排在了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暂时住在土湾的一个仓库里面,没过几天,即出发到离西安不远处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的训练班里,学习一些革命理论并和大家一体开展文艺活动。

1940年3月,程龙庆等9人返回了重庆。不久办事处的同志找到程龙庆等南侨机工,要他们运送一批物资到延安去。10多辆雪佛莱卡车组成的车队在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出发了。此时从重庆经成都、广元、宝鸡到延安的道路是抗战时期解放区与国统区唯一的地面交通线路,道路状况破旧自不必说,日机的狂轰滥炸使运输充满着生与死的考验。在办事处的两个多年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在此期间,程龙庆3次驾车到延安。为了安全,车队每次至少有5至10辆车一起装运物资,一起出发,大部分是运送药品、汽油等急需物资,有时顺便护送地下党、民主人士、青年学生到延安。

延安,这个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这里到处洋溢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年轻的程龙庆被共产党的“延安精神”深深打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程龙庆的心里打下了烙印。“第一次到延安,在宝塔山以北的兵站里休息的10多天,是我们南侨机工最愉快的时光。”程老回忆说,“解放区为照顾我们这些南洋来的机工,专门为我们每人送来了一件羊皮袄,使我们每个南侨机工都感到温暖。”

感受到党的温暖,“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中的很多人都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入党成为了南桥机工们努力工作,不畏艰险的动力。

“由于重庆是陪都,日军飞机常来空袭。起初,车队一听到警报,我们就把车开到郊外躲起来,后来,跑警报跑厌了,有时索性呆在屋里。”

程老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轰炸中,一块弹片在他左小腿上划出了一道2寸长的口子,在养伤期间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他俩经常用广东话问“小鬼,生活还好吗?习惯不习惯呐?”说到这里,程老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那时,大家都很羡慕我咧!”1939年到1941年间,程龙庆三次到延安送物资。1941年因为伤病,程老再也没到过延安了。“唉,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我还可以跑延安呢。”程老对于因伤未能再运物资到解放区而遗憾不已。

赤子功勋 民族光辉

1942年5月4日,滇缅公路被日寇切断后,南侨机工遭到裁撤的厄运。他们报国无门,求归无路,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机工的悲惨处境,引起了各界的关注。1943年侯西反等人组织“云南华侨互助会”,收容、救助南侨机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陈嘉庚先生及各界的关怀、支持下,机工复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约1000多名机工及家属回到南洋侨居地。1000多人仍留在国内。对南侨机工这批抗日功臣,陈嘉庚始终关怀着他们。海内外各界人士与团体为了表彰南侨机工的光辉历史功绩并激励来兹,在各地先后树碑立传,永志纪念。

在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南侨机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继续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国家和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些为了中国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而贡献力量的南侨机工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历史予以充分的肯定,相关的侨务政策也得到落实。1986年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提高健在南侨机工的生活待遇,让垂暮之年的南侨机工深感温暖和安慰。

遥寄勋章 捐款为建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陈嘉庚先生的大力促成下,开始复员南返。此时,林广怀正接受复旦大学搬迁运输物资任务,在湖南长沙因车辆轮胎受损待命,等他回到重庆的时候已经错过南返的机会。林老只领到“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和200美元的复员奖金。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林广怀,只有将“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和复员奖金寄回南洋,告慰年迈的祖母和家中的弟妹。

滞留祖国无法南返的林广怀,经历了2年的打工生涯后,1947年,林广怀变卖首饰,凑足300元,在朋友的帮助下,购买了一辆雪佛莱轿车,开办南洋汽车行。两年多时间,凭借热情周到的服务,南洋汽车行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逐渐增多,车子也从原来的一辆增加到三辆。1949年,重庆解放,为响应政府号召,林广怀变卖汽车行,将2000多元车款一部分支付工人工资,其余的悉数捐赠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林广怀与其他滞留祖国的南侨机工一样,受到政府的关怀与照顾。从1951年起,林老被安排在重庆国营运输汽车公司上班,从事驾驶员工作,一直到退休。在公交公司开客车的33个年头,林老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踏实工作,对技术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没有出一次安全事故,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林老也因此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获“101万公里特级驾驶员”称号。

退休后的林老仍不忘为社会做贡献,积极参加台侨服务工作,无偿地为其他归侨服务。每个月,他都会帮着行动困难的老归侨领取生活费,并一家家送去,谁生病了就马上去看望并帮着料理。岁月如斯,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终年卧床的耆耆老者,面对巨大疾病困难和经济困难,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老人除了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回忆当年牺牲的战友和健在的战友外,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政府,感谢党,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我十分满足。林老就是这样一个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的海外赤子,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炎黄子孙,他心里只有祖国。

放弃南返 花甲了夙愿

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工,能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程龙庆和其他机工都备感振奋,周恩来和邓颖超身上的党性,以及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一直感动着程龙庆,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陈嘉庚先生的大力促成下开始复员南返。本已办好南返护照的程老与妻子彭云霜却因岳母身患重病,最终选择留在中国。

解放后,程老在市公共交通公司工作,当公共汽车驾驶员。他没有忘记自己入党的初衷,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先人后己,勤俭朴素,积极工作,无私奉献。程老兢兢业业,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安全行车标兵。“现在很多重庆驾驶员还是我的徒弟呢!”程老微笑着。

终于,程老坚定的入党决心,以及他出色的表现感动了党组织,1983年,在他60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在60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程老得意地说,他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程老告诉记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经历的那个时代,中共虽然经历过很多波折,但是,中共没有背弃人民,没有忘记革命,没有卸掉自己的历史使命。”

新闻背景:

南侨机工与抗日战争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的简称。1939年2月至9月,3200多名(其中南侨总会招募3192名)华侨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在南侨筹赈总会的号召下回国参加抗日救亡。

在南侨总会的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带领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抱着抗日救国之志告别南洋踏上归国的征途。从1939年3月至1942年7月,3200多名南侨机工与国内的机工一道,不仅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而且抢运45万吨抗战物资,此外还在西南运输线上,抢修了上千辆军、民用车。抗战胜利后,当年3200余名南洋机工约有1000余人复员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在国内,另1000余人则为国捐躯,成为华侨史上的壮举。

留在国内的南侨机工分散在祖国各地,重庆目前的南侨机工仅3人健在。

猜你喜欢
机工南洋回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重温南侨机工走过的路
南洋华侨机工档案开发研究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题蓝花楹
道阻且长:二战后“南侨机工”的复员与南返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