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舸 田媛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和研究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低碳减排的关键,那么城市规划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和附属,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如何确定低碳城市景观设计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和创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
“低碳”一词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是在21世纪,“低碳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说法,也就是对可持续景观提出了更加明确和量化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景观也不是直观的反映在降低碳排放量上面,而是对一种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形式的追求。低碳城市景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低碳技术,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个手段,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景观体系。同时在景观材料,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需要从整体空间格局和过程意义上来讨论,将景观可看作是区域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判别和设计对景观过程具有关键意义的格局,建立可持续的低碳生态基础设施。再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低碳型景观设计手法结合,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加以运用。从宏观的景观格局到具体的设计方法,低碳的可持续的环境观应该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各个生产环节。
2.1.1 将城市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格局
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山脉被切割,河流被截断。城市在一个不闭合的能源流动过程的方式下运作,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能源消耗单位。因此维持大地景观格局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低碳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低碳城市景观应将城市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格局中,成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斑块。只有当城市基质和生态系统的二元结构被溶解,城市景观自然的就会被纳入到整体的生态格局中。它的低碳意义在于生态系统,山林河滩等成为景观主体,它们的变化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将成为审美的对象,免于工业思想指导下的消耗景观所带来的能源、材料、人力与资金的持续浪费。
2.1.2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消解景观使用壁垒
低碳城市景观需要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由于长期的小农意识,中国的绿地常常是以单位的形式存在,各种小型绿地被控制在围墙之内,仅对本单位的人开放。多数公园也常与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混为一谈,采用收费的方式运作。这些都构成了现代景观使用壁垒。人们需要远足或外出才能获得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因此,城市中的私有绿色空间和设置壁垒的公园应该纳入到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体系中,成为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提高景观使用率。同时,这也会带来更高效的城市运作体系。
2.1.3 将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化自然环境纳入到景观体系中
低碳城市景观应将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化自然环境纳入到景观体系中。这些人化自然环境包括防护林、富饶农田、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风力或潮汐发电站等。通过将景观功能复合在原有功能之上,创造异质的景观形象,可以极大的利用既有的资源带来景观效益。乡村农田作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入市区,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将废弃的土地闲置利用,通过社区居民的维护,既可以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典型的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中的农田景观,还有英国在城市中的绿地开放为市民们的菜园地。
2.1.4 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湿地系统
低碳城市景观应该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湿地系统。随着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的规划,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逐渐变小,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湿地,不但可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还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它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因此对城市中湿地系统的恢复,可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低碳型城市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尊重场地的属性,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实现低碳化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对于具体的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低碳化思想,作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2.2.1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特色景观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尤其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从低碳的景观设计考虑,也应该首先对基地的不同特色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基地的景观。如在山地上进行地产开发,就应该依山就势布置登山路径,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这样的景观设计既节约开发商的成本,又能做出好的景观效果。合理的控制成本,也是低碳环保的一种表现,不能一味追求“高技派”,只为创造出最炫目的景观效果,而忽视对景观造价的考虑。
一个因地制宜的设计是应尽可能的利用基地本身的自然属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少对基地的破坏和人力材料的消耗,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效果。例如,作者在温州泰顺的一个天然水库周边设计的高档养生居住区,利用原有地形,最大限度的保持自然地理特征,设计出层次感丰富且融于自然环境的居住区,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2.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设计低碳化的景观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景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对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设计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自然林地的保护设计。例如,如果场地环境中存在自然水体,对其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将是景观设计的最佳选择(见图1)。设计师可根据环境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景观的营造,尽可能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加以改善达到预期的功能和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造景费用、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做到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风、水等自然资源,也可以节约能源,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图1 采用多种手法的水景营造
图2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厂房改造
2.2.3 构筑物功能性转换
对于基地原有的构筑物,应尽量考虑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拆除。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常将废弃工厂改造利用,改造为市民休闲场所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潮流。例如2010年ASLA获奖作品“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中,设计者将场地内原有的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厂房改造成综合服务区,在形式上,设计保留旧厂房基本结构,去掉围护墙体及顶棚,其间设置架空平台和新的建筑空间,基地层延续整个场地的湿地系统。改造方案引入码头设施、咖啡厅、接待服务、邮局、医疗和餐厅等新的功能,重新赋予这个重要的场地元素以新的角色(见图2)。
2.2.4 注重本土生态和环保材料的选用
低碳景观设计中应尽量使用本土,生态,环保的材料。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材料运用上。对于硬质景观可运用当地的材料既经济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容易与环境相融合而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就地取材降低了材料运输和景观管理,维护的成本。而软质景观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尽量保护和应用当地物种,即乡土树种。当地物种不但适应在当地生长,而且能代表当地的地域环境特征,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时也要尽可能的使用一些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材料,还有可以循环使用再生材料。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并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如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十字水生态度假村,使用异常丰富的废弃材料和本地材料营造出了非常高雅、优美的环境。竹子基本贯穿整个设计,包括建筑,景观以及室内。所有植物物种都是本地物种,没有引用外来物种。同时,也使用了丰富的当地材料,如竹,土,粘土地砖,大理石和河石等。
2.2.5 利用先进技术打造绿色城市景观
低碳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低碳技术,例如运用低碳技术完成水质净化,雨水收集,污水利用,太阳能利用,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城市水体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中,可采用生态驳岸,人工湿地,动植物污染处理,水体自净等技术。例如生物港野生漂浮岛是一个漂浮的栖息地,它通过组合多种经过特别挑选的植物和大面积的培养基,以及一个专门的微生物和通风系统来有效地维护水道健康。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水花园,河流,溪流或废水,以消除过剩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节能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同时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低碳景观是对传统景观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应该只是个例,而应该是景观发展的一种趋势。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名片,建设适宜人居的环境是景观设计师的责任,低碳型景观设计也将成为城市景观绿色环保设计的重要一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广泛实施以低碳为目的的各种环保,生态景观,尤其是生态公园,已经成为公园发展的主流。由公园开始的低碳之路,必将渗透到各种景观领域,只有将低碳思想贯穿于从整体的城市景观格局到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方式,设计内涵及设计效果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低碳景观,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张 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92-93.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65-66.
[3]黄楚楠.景观设计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5):88-89.
[4]江 滨.节约型景观设计方法初探[J].美术观察,2010(3):55-56.
[5]周小瑾.低技术的可持续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0(12):34-36.
[6]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02-103.
[7]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J].建筑学报,2007(8):132-133.
[8]里埃特·玛格丽丝,亚历山大·罗宾逊.生命的系统——景观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9]Pete Melby,Tom Cathcart.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