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北部,为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和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的影响,北京地区属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区。据统计,全市农作物病虫常年发生面积为120~146万hm2次,造成粮食损失15%以上,蔬菜损失25%以上。特别是面对郊区种植结构的调整,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多元化而导致的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更趋于多样性、突发性、复杂性的现状,如何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市植保系统现有的病虫害监测方法与手段落后、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病虫害预报准确率偏低、信息化程度低、控制技术滞后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等问题,抵御外源(国外或外埠)病虫害对本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破坏,提高北京市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北京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植保技术服务的功效与水平,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控制的科技含量,更好地服务于郊区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服务于市、县、乡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广大生产者是我们植保技术工作的重点,也是全面提高植保工作水平的关键点。
为此,于2003年立项,开展农作物风险性病虫害预警及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对严重危害北京市农业生产的重大风险性病虫害进行监测和评估,建立风险性病虫害数据库,开展对重大风险性病虫害的年度分析预测,研究风险性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提出系统的防治综合措施。最终达到有效增强对我市农业生物灾害突发成灾的预见性及预警能力,提高重大病虫害适时防治的份额,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北京市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质量。……1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通过对病虫害预警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严重危害我市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北京农作物风险性病虫害数据库;
(2)完成植保信息系统建设,在互联网上发布植保相关信息和开展技术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
(3)在整理、总结和试验的基础上,规范农作物病虫害调查、预报方法,制定北京农作物风险性病虫害预测预报地方标准;
(4)在对风险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京郊重大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预案、应急防治对策和以农田生态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北京市农作物安全生产,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控制能力,实现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规范化、数据处理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网络化,预报预警可视化,使我市植保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完成1 000人次培训;
(1)核心技术创新点
首次建立了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了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和农业气象数据库,实现了北京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数字化管理。
(2)其他重要技术创新点
建立信息量最大、历期最长的京郊农作物有害生物信息库,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中,有效提高预测预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建立北京植保信息系统,将农作物病虫信息发布、数据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快速传递有机结合起来,使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决策和防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定性定量预报,开展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中、长期及超长期预报;全面规范北京地区主要农作物风险性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制定相关地方标准与操作规程。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平谷区植物保护站,北京市房山植保站。
金晓华、马占鸿、谢爱婷、王明红、杨建国、李勇、国立耘。
2010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北京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