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等多种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S患病率在国内外目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主要后果为冠心病、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MS靶器官损害重于单纯糖尿病和高血压[1]。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窗口。本研究观察MS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异常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旨在为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异常时临床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40例,其中男340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5±13)岁;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MS量化指标:(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血清总胆胆固醇(TG)≥1.7 mmol/L;(3)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4)血 压 ≥130/85mm Hg(1 mm Hg=0.133 kPa);(5)空腹血糖(FPG)≥6.1 mmol/L 或糖负荷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或有糖尿病史。具有以上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可诊断为MS。具有3~5项组分者为MS组,共208例,男1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65±13)岁,收缩压(169±23)mm Hg,舒张压(98±14)mm Hg;具有2项组分者(血压≥130/85 mm Hg及其他任何一项)为MS亚组,共112例,男8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12)岁,收缩压(167±21)mm Hg,舒张压(97±14)mm Hg;具有1项组分者(仅血压≥130/85 mm Hg)为对照组,共120例,男9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12)岁,收缩压(166±20)mm Hg,舒张压(97±14)mm Hg。3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实验室检测 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析FPG、2 h PG、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3 颈动脉超声 患者平卧位,结合横断和纵断扫查,综合分析,清晰显示出颈总动脉壁三层结构。超声扫描时,距离颈总动脉膨1 cm左右处,要避开粥样硬化斑块,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的前壁、后壁以及侧壁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多次后取平均值。同时测定双侧 CCA血管内径(LD)、收缩期血流峰值(PSV)以及阻力指数(RI),细致观察各个各血管节段内是否生成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范围定义为≥0.09 mm且<0.13 mm。颈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系统内任一血管节段存在突入管腔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者IMT≥0.13 mm。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IMT增厚或颈动脉粥样斑块任一患者,即为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代谢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MS组和MS亚组FPG、2 h PG以及TG显著升高,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 MS亚组比较,MS组 TG 升高显著(P<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MS组以及MS亚组3组间TC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代谢指标比较 mmol/L
表1 3组代谢指标比较 mmol/L
注:与 MS 亚组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FPG 2 hPG TC TG HDL-C LDL-C MS组(n=208) 6.4±2.6△ 10.2±3.7△ 4.8±0.9 2.4±1.2#△ 1.0±0.3*△组别3.9±0.8 MS亚组(n=112) 5.8±2.0△ 8.9±4.1△ 4.6±1.0 1.4±1.1△ 1.2±0.3 3.8±0.8对照组(n=120) 4.9±0.4 6.1±0.8 4.7±0.8 1.2±0.8 1.3±0.3 3.8±0.6
2.2 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MS组与MS亚组患者的CCA-IMT显著增厚,双侧CCA血管内径以及CCA阻力指数明显增加(P<0.05或<0.01)。且随着MS组分的增多,CCA-IMT增厚程度呈递增趋势(P<0.05)。见表2。
表2 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比较
表2 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 MS 亚组比较,△P<0.05
CCA-LD(mm)CCA-RI组别 斑块(例) IMT增厚(例)CCA-IMT(mm)右侧 左侧对照组(n=208) 20 40 0.82±0.21 6.09±0.98 6.17±1.09 0.64±0.06右侧 左侧0.68±0.08 MS 组(n=112) 108 176 1.05±0.27#△ 7.51±1.08# 7.37±1.00# 0.75±0.07# 0.74±0.07#MS 亚组(n=120) 40 80 0.98±0.28# 7.20±0.16# 7.02±1.21# 0.73±0.08# 0.72±0.08*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心血管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控制其危险因素,是临床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3]。MS包含了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共同聚集于同一个体,相互交织,更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基于结构和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评价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以及血管壁斑块形成。高血压可加速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MS每项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各项诊断条件均为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4]。目前已经证明高血压是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5],其他肥胖患者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紊乱等,血脂紊乱同样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MS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会更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所以积极给予高血压合并MS患者综合对症治疗,有效预防心血管大事件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健康对照组,MS组与MS亚组患者均表现为血管内径变大阻力指数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还表明,MS组与MS亚组患者IMT明显增厚,而且随着个体聚集MS组分数量的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显著加重趋势,提示危险因素聚集具有危险度叠加与协同的作用。相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劲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增高的程度及范围也显著加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硬化情况,早期发现并进行一级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另外还需对高血压不同亚型进行分类探讨,不同亚型高血压危险因素不尽相同,MS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5]。所以不同亚型高血压与MS关系可能不同。其他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习惯等,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代谢异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对MS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还需做大量的深入研究。
1 赵志钢,祝之明,李彦社.代谢综合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25-627.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99-1100.
3 祝之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63-1166.
4 闻智鸣.高血压病期长短对糖尿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和微血管病变的影响.高血压杂志,2005,13:84-87.
5 李园春.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河北医药,2011,3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