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1-06-09 03:21王红洲王万华毛慧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葛根素尼莫地平动脉血

王红洲,王万华,毛慧慧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动脉血管痉挛或微栓子栓塞致脑干、小脑缺血所致,眩晕为首发症状,也是最严重、最常见的症状[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治疗上除常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外,主要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和中药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但治疗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并设尼莫地平单药对照治疗组,观察中西医联合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性意识丧失、视觉障碍、步态不稳或跌倒。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行头颅CT或MRI等排除颅内出血、脑梗死、梅尼埃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 27例,女33例;年龄56.8岁±7.6岁;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17例。联合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57.3岁±8.2岁;高血压 19例,糖尿病 11例,高脂血16例。两组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特征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在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0 mg(商品名:尼莫同;德国拜耳公司)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00 mL(葛根素400 mg,商品名:普润,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静脉输注,糖尿病患者加入3 U~4 U胰岛素,每日1次,共15 d。

1.3 检测指标 深圳EMS-9型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北京SA-6000型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3]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未再发作;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5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发作次数、程度无变化;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50%以下。

2 结 果

2.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提高的程度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s)cm/s

表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s)cm/s

组别 n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对照组 治疗前 60 35.24±5.73 34.57±4.23 40.17±4.73治疗后 60 40.38±5.241) 39.38±4.291) 47.28±6.241)联合组 治疗前 60 35.17±6.19 34.62±4.95 39.96±4.35治疗后 60 46.52±5.471)2) 44.91±5.131)2) 53.76±5.971)2)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 n 全血黏度(mPa◦s)低切 高切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 治疗前 60 16.13±2.72 5.42±0.57 2.34±0.26 46.75±6.52 66.92±10.95治疗后 60 14.01±3.141) 4.83±0.491) 1.93±0.211) 39.84±5.791) 57.38±9.571)联合组 治疗前 60 16.24±3.35 5.46±0.51 2.38±0.29 47.08±6.37 67.38±11.42治疗后 60 11.56±2.941)2) 4.17±0.381)2) 1.69±0.181)2) 34.96±5.831)2) 49.39±10.951)2)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基本治愈3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基本治愈 39例,有效 16例,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联合组有4例患者使用葛根素后出现恶心,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两组偶见使用尼莫地平后出现轻微皮肤刺痛,不影响继续治疗。两组均无明显血小板减少、血压下降等情况。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由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引起,使椎-基底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痉挛,血流流动速度缓慢,脑干前庭系统及小脑缺血[4]。治疗原则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供氧,改善和恢复脑组织功能为主。目前主要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和中药活血化瘀,但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CCB)取得了较好疗效。尼莫地平为第二代L型电压依赖性CCB,能阻止细胞内钙超载、血管痉挛,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对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能降低红细胞脆性及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等特点[5]。

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具有扩张脑血管、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降低耗氧量,改善微循环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并可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减少或阻滞细胞膜钙离子慢通道的开放,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此外,还可以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6]。因此,针对上述两种药物的效用,两药联合理论上可以有效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从而治疗VBI,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无论采用尼莫地平单药或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后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尼莫地平单药相比,联合治疗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尼莫地平单药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总有效率为91.67%。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两者有协同作用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1]蒙秀艳.奥扎格雷钠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 36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9(6):47-48.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章金梅,曾宪恩.葛根素联合纳络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5):59-60.

[4]王利民,郏淑珍,林莉,等.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22(8):72-73.

[5]顾迅,何一然,曾林,等.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报道[J].实用老年医学,2002,16(2):97-99.

[6]杨明刚.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2):3170-3171.

猜你喜欢
葛根素尼莫地平动脉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葛根素对高糖诱导HUVE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葛根素生物黏附微球的制备及评价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
葛根素对大鼠受损颈总动脉MMP-2和Ⅳ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