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
仔猪是猪整个生长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仔猪饲养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猪的整个生长过程,影响到育成猪的体质、养殖的成活率和饲养成本,亦就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仔猪养殖的关键因素众多,如:品种的遗传、消化生理、养殖管理、养猪环境和饲料品质及料型等。由于饲料品质和料型是决定仔猪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加工出优质的饲料和适合断乳仔猪的料型是我们饲料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为此,就仔猪饲料加工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仔猪饲料是用于仔猪在断乳前后饲喂的饲料,亦称乳猪饲料或乳猪开食饲料。仔猪阶段是出生后到8~10周左右的猪称仔猪,出生仔猪到4~5周(即为断乳日期)食用母乳为主故称乳猪,到4周后母猪的母乳分泌量开始下降。所以,常为4周前后到5周断乳,开始食用非乳饲料。此时,仔猪体重从初生仔猪1.25 kg左右到8周仔猪体重25~30 kg左右,仔猪出生到断乳后的死亡率5%~10%,最高达20%。死亡率高,多为分娩数量多、母乳不足、应激反应、消化器官不健全、免疫力差等因素所致。所以,提高免疫功能,生产优质仔猪过渡性的断乳饲料,是减少应激反应,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力,提高断乳仔猪成活率重要的措施之一。仔猪饲料的加工应根据仔猪的消化生理、生长发育、断乳期的特点及营养配方的要求来确定仔猪饲料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所以,现就与仔猪的消化生理及饲料加工工艺等问题进行讨论,供参考。
仔猪根据生长过程分为哺乳期仔猪和断乳期仔猪,仔猪体内消化酶系统总的认为不够完善,而且处于变化状态,见图1。泌乳母猪产仔后到4~5周后泌乳母猪的产乳量开始下降。同时从仔猪消化生理特性看,仔猪在出生4~5周后为较佳的断乳时间。
仔猪消化生理特性包括哺乳期仔猪和断乳期仔猪的消化生理特性:
出生后到4~5周是以哺乳母乳的猪为哺乳仔猪。哺乳期仔猪体内适合于母乳消化的乳糖酶、凝乳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含量较多及活性高,其他非乳蛋白酶和非乳淀粉酶含量少及活性低。
图1 仔猪出生后体内消化酶的变化
1.1.1 哺乳期仔猪蛋白酶
初生的仔猪体内凝乳酶活性较高,到1~2周时达高峰,对乳蛋白消化吸收率高达95%以上,适合于母乳的消化,其他蛋白酶活性和分泌量仍很低。如胃蛋白酶仅为成年猪的1/4左右,随日龄递增其活性和分泌量随之递升,4~8周龄时迅速递增。胰蛋白酶在1~2周龄时分泌量和活性均不高,到3~5周龄时才迅速增加,而且活性较为稳定。
1.1.2 哺乳期仔猪淀粉酶
初生的仔猪体内乳糖酶活性亦较高,到2~3周时达高峰,对乳糖消化吸收率高,随后4~5周龄降到极限。此时,果糖酶、麦芽糖酶等酶的活性4周后到达高峰。
1.1.3 哺乳期仔猪脂肪酶
初生仔猪体内胰脂肪酶活性较高,同时胆汁分泌亦较高,到3~4周龄时脂肪酶及胆汁分泌量迅速增高,一直保持到6~7周龄,随后这类脂肪酶分泌量和活性就下降,哺乳期仔猪体对母乳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脂肪,具有很高消化吸收率,达96%以上,但对其他日粮中的脂肪利用率较差。
由于哺乳期仔猪转向断乳期仔猪是仔猪生长阶段的关键时刻,哺乳期仔猪体内非乳淀粉酶和非乳蛋白酶含量较低,对非乳淀粉和非乳蛋白难以消化,仔猪日粮的能量和蛋白饲料的消化吸收效率较差,同时抗病能力差。一般仔猪自然断乳为70 d,在生产中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普遍实行早期断乳开始喂食,有助于加快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但过早断乳仔猪死亡率就上升。同时母乳到4周后产乳量就开始下降,所以,从仔猪的消化生理等特性和实践,仔猪断乳在4~5周时较合适。哺乳期仔猪采食从液态喂养直接转为固态日粮,就引起断乳仔猪的应激反应,使仔猪小肠细胞的绒毛萎缩,腺窝增生影响其消化吸收,使仔猪断乳1~3 d内不采食或减少采食,将影响仔猪生长。从哺乳期仔猪转向断乳期的食物料型应有过渡,如断乳仔猪的料型采用经流食或糊状饲料→固态饲料,特别适合于仔猪断乳期前后的喂养方式和料型,减少应激反应的时间和程度,仔猪多增重10%~30%。流食和糊状饲料为仔猪断乳前5 d到断乳后3~5 d的料型。
仔猪的采食习性:①喜欢含有甜味等调味剂饲料;②干料与湿料相比,喜欢湿拌料,湿料采食量增大,而且采食时间短;③粉料与颗粒料相比,喜欢颗粒料等习性。所以,流食和糊状饲料应用不仅符合仔猪消化生理和采食习性,而且流食和糊状饲料具有适口性好、采食量大和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等优点。
由于流食和糊状饲料在随意采食时,无良好流食器则流食易发酵变质,所以,难以达到广泛应用。目前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新型流食饲喂设备逐渐完善,而流食饲喂经验也逐渐增多,计算机控制的流食设备是:干湿检测传感器检测食槽内是否有流食,有流食则湿,无流食则干,当干湿传感器检测到干时就有计算机控制流食器阀门打开,流出流食,当干湿传感器检测到湿时就关闭流食器阀门。确保食槽内有流食又不过多,使流食易发酵变质的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流食在仔猪养殖过程中应用已成趋势。
断乳几天的仔猪,就产生应激反应,消化酶下降,胃中酸度降低。哺乳期内仔猪体内非乳淀粉酶和非乳蛋白酶含量较低。
1.2.1 断乳期仔猪的蛋白酶
胃蛋白酶:因断乳后乳糖来源中断,乳酸量下降,胃内pH值升高,不利于胃蛋白酶源转化为胃蛋白酶,所以,断乳1周内胃蛋白酶活性低。因断乳后采食日粮的递增促使胃的发育,促进胃酸的分泌,所以,断乳6~8周后仔猪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和活性急剧上升。
断乳后1~3 d胰蛋白酶活性和分泌量不高,随进食的刺激,胰蛋白酶活性和分泌量很快就恢复上升。一般断乳1周后胰蛋白酶的活性和分泌量迅速增加,断乳10 d后对蛋白质种类影响几乎消失。断乳前后的仔猪对非乳蛋白消化吸收率较低,特别是植物蛋白的消化能力更低。植物蛋白一般属活性很强的抗原物质,动植物蛋白质内的细菌总数超标,当蛋白水平达23%时,易引起腹泻。所以,仔猪日粮中非乳蛋白进行蛋白酶预处理或膨化高压处理是十分有益的,使仔猪回肠末端消化吸收率均有明显提高。
1.2.2 断乳期仔猪的淀粉酶
断乳1周后仔猪体内蔗糖酶、果糖酶、麦芽糖酶等酶的活性开始增强。如在断乳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谷物,到断乳4周后仔猪体内麦芽糖酶活性高于未加谷物组,到断乳3~4周龄时麦芽糖酶等酶才能达到高峰。断乳仔猪随时间增加,对非淀粉多糖亦具有较高的消化吸收率,非淀粉多糖分为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如仔猪日粮中谷物经挤压膨化处理,可将非可溶性转化为可溶性,对消化吸收更为有利。当断乳仔猪日粮中添加可溶性非淀粉多糖,有利于肠道消化适应性的提高,减轻腹泻的程度。非淀粉多糖由多种多糖分子组成,如多聚阿拉伯木糖、β-葡聚糖、多聚半乳糖等。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在脱壳大麦内含12%的非淀粉多糖,其中40%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小麦内虽含12%的非淀粉多糖,其中仅2.5%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但加热处理后非可溶性淀粉多糖可转化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转化率达54%以上。所以,断乳仔猪日粮中的谷物宜用调质、均质和挤压膨化处理工艺。
1.2.3 断乳期仔猪的脂肪酶
断乳后脂肪酶活性将有所降低,断乳后1周脂肪酶活性将回升。哺乳期仔猪对母乳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脂肪,其消化吸收率达96%以上,对其他日粮中的脂肪利用率较差。仔猪对C12~14以下的中链脂肪酸吸收优于C12~14以上的长链脂肪酸。如对中链脂肪酸经乳化,使脂粒减小,增加与脂酶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中链脂肪酸的吸收。乳化比非乳化的吸收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高2~3倍以上。所以,饲料加工工艺中增设油脂乳化工艺是十分有益的。当前对断乳仔猪添加脂肪效果不一,一般在添加3%~5%的脂肪时,可提高饲料利用率8%~10%。添加脂肪效果与品种有关,如:玉米油>大豆油>牛油>猪油,随日龄增加添加脂肪效果差异将会减少。
初生仔猪胃酸分泌量少,特别缺乏游离盐酸,一般到3周后开始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随仔猪日龄增加胃蛋白酶提升,当到8~16周后已接近成年猪的水平。胃酸低,不仅降低了胃酸的杀菌抑菌作用,而且限制了胃肠的消化活性和消化道的运动机能,限制了对养分的消化吸收。特别是初生仔猪食进大于23%蛋白饲料易产生腹泻,因蛋白质是一种活性很强的抗原物质,如植物蛋白内含抗营养因子未能充分灭活,易产生局部免疫反应而产生腹泻,并能导致仔猪消化道损伤。所以,大豆等植物蛋白经挤压膨化处理,对抗营养因子充分灭活是合理的。
初生仔猪具有胃肠运动机能弱,胃排空的速度快的特点。1~2周的仔猪食后1.5 h就排空,4周为3~5 h才能排空,8周为16~19 h。同时胃排空的速度与饲料种类有关,30日龄的仔猪胃排空的速度,人工乳残渣为12 h,大豆蛋白为24 h,颗粒饲料为25.3 h,粉状饲料为47.8 h。同时含有乳糖组分高的亦能延长日粮的排出速度。饲料在胃内停留时间影响消化吸收率,从仔猪胃内的饲料排空速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料型和饲料组分的成分。粉状料对仔猪喂养上有一定的缺陷,即粉状饲料易分级,储藏时间较颗粒短,猪在食用时易将粉料吸入呼吸系统而得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因猪在采食时有拱食的特性,而使粉状饲料溢出食槽造成浪费。所以,粉料不被广泛运用于仔猪的料型。但全价熟化粉料,是一种节能的产品,使一般粉料的缺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能否在仔猪饲料中运用还需试验研究。
初生的仔猪无先天免疫力 (仅有48 h的免疫功能),因母体的抗体不能永久性传给胎儿,仔猪2周前主要靠初乳,一般第3~7 d的母乳称之初乳,以后为常乳,前3 d的初乳使仔猪能被动获得较强的免疫抗体物质免疫球蛋白,其中有lgG、lgA、lgM、lgE。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是常乳的100倍左右,初乳中lgG占80%~90%。母乳中免疫抗体,随日龄增加而免疫抗体能力下降。仔猪一般2周后从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过渡。因初乳蛋白中有70%~80%为免疫球蛋白,能抑制大肠杆菌、血清中杀菌和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等有害细菌感染。从第二周开始,免疫抗体断乳期的仔猪免疫机能处于转换阶段,因母源性抗体在断乳后第2 d就开始衰退,断乳期的仔猪总的免疫机能差,抗病能力较弱,易得病。断乳期前后,要确保仔猪饲料的营养,促进仔猪能进食,加快仔猪机体结构和消化机能的完善,使仔猪自身的免疫机能增强。
仔猪断乳后生理机能紊乱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厌食、腹泻、水肿、体重减轻及生长阻滞,其中腹泻较为普遍,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和生长受阻,严重的脱水而死亡。引起生理机能紊乱的因素主要有:仔猪养殖环境不良如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仔猪自身机能肠道功能的发育不完善;饲料营养水平不佳;饲料的抗原性物质的活性较强;断乳仔猪采食量不多及仔猪养殖状况不良等因素。其中饲料质量亦是影响仔猪生理机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我们饲料科技工作者如何确保仔猪饲料品质重点考虑的因素。
初生的仔猪体重仅为成年猪的1%,约1~1.25 kg,但出生后迅速生长,30日龄时为增长5~6倍,60日龄为20~30倍。哺乳仔猪快速的生长,主要以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沉积的蛋白质,相当于成年猪的30~35倍,代谢能的3倍。仔猪的生长与饲料的采食量和饲料质量的优劣(营养全面和加工质量)均表现极为敏感。
断乳仔猪腹泻较为普遍,一般腹泻率达20%~30%,死亡率为2%~4%,腹泻率最高达70%~80%时,死亡率为15%~20%,腹泻一般发生在断乳后3~7 d。腹泻原因较为复杂,其原因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病原性由细菌和病毒等引起,常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非病原性由饲料形态转换、营养和饲养环境、断乳应激,如昼夜温差超过10℃,腹泻增加20%~30%,湿度高的环境腹泻明显增加等应激所致。但断乳仔猪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其因素是:①断乳后仔猪抗体急剧下降,抵抗力下降;②断乳仔猪自身消化机能不健全,胃肠pH值偏高;③免疫反应,断乳后会影响到肠道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改变及断乳仔猪胃肠道菌群易失调,使断乳仔猪产生抗体能力降低。而增加断乳仔猪采食量是减轻腹泻的重要措施,提高饲料的诱食性亦是增加采食量的重要方法。
仔猪饲料是仔猪断乳前后的饲料,断乳期仔猪一般是指断乳前2~5 d至断乳后10 d的仔猪。该阶段的仔猪有其特殊性,为此,饲料应适应该特性。
断乳仔猪的应激反应主要因素:①由温热的液体母乳转成固体饲料;②生活方式从依附母猪变成完全独立生活;③生活环境从产房转移到仔猪培养舍。
仔猪断乳后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母乳仍然依恋,精神状态不稳定,断乳后2~3 d内易产生很少进食,仔猪的日增重必将下降,如该阶段处理不好将影响后期仔猪和整个猪的养殖效果。
断乳仔猪进食每增加1 g可消化蛋白,会有2.5 g体重、0.49 g蛋白质和0.28 g脂肪的增加;每增加进食1 MJ消化能,会有22 g体重、3.3 g的蛋白和8.2 g脂肪的增加。所以,采食量是影响断乳仔猪生长的关键,生长能力的降低关键是食欲不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仔猪饲料料型和质量的优劣是影响仔猪生长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仔猪饲料的加工工艺仍有大量的研究课题可做。国内外饲料科技工作者仍在不断的开发适合于仔猪饲料的原料、研究适合于仔猪生理特性和消化特性的饲料产品,研究适合于仔猪在不同阶段的饲料产品和加工工艺。
饲料是仔猪生长的基础,仔猪饲料的配制和加工,应根据仔猪的消化生理特性和断乳过程中仔猪的生理特性,来配制和加工仔猪饲料,使其符合仔猪在断乳和生长过程的特性。如在确保饲料营养平衡的同时,应考虑饲料的料型,使饲料具有良好的诱食性和适口性等特性。促进断乳前后仔猪采食量增加,是减轻仔猪应激反应的有效途径,同时促进了仔猪的生长。仔猪饲料要求具有如下特性:①饲料营养平衡全面;②饲料熟化度高,易消化吸收;③饲料适口性好,具有较强的诱食功能;④饲料安全性好,含菌率及抗营养因子低;⑤减少断乳过程的应激反应;⑥料型符合仔猪的生活习性。
仔猪饲料从原料选择到加工过程应符合仔猪饲料特性的要求。
蛋白常采用脱脂奶粉、乳清粉、酪蛋白、鱼粉、猪血浆蛋白(其喂养效果优于脱脂奶粉)、鸡蛋蛋白、马铃薯蛋白和少量大豆蛋白等。碳水化合物常用玉米、大米、甜菜、大麦、高粱和小麦麸等。脱脂奶粉、乳清粉等不仅适口性极佳,营养丰富,符合断乳期仔猪的喂养。
对仔猪断乳前后过渡饲料,可减少仔猪的应激反应。断乳仔猪处于敏感的应激反应阶段,仔猪饲料配制时首先使饲料对仔猪有较大的吸引力,才能确保仔猪能尽快采食和增加采食量,可减轻仔猪应激反应的程度和减少应激反应时间。由于仔猪对甜味较为敏感和喜爱,愿意食用带甜味的饲料。所以,在保证饲料营养平衡和全面的基础上,仔猪饲料必须具较好的诱食性、适口性和易消化性。
饲料配方中常选用既营养好又适口性好的原料如:脱脂奶粉、乳清粉、糖、猪血浆蛋白、鸡蛋蛋白、马铃薯蛋白、复合酶、酸化剂和适量的非淀粉多糖和植物蛋白等高品质的原料来配制仔猪饲料。这类原料可改善断乳饲料的适口性、诱食性,易消化吸收,促进仔猪生理机能的成熟及减少腹泻。这些原料加工特性与一般饲料加工不尽相同,如脱脂奶粉、乳清粉、糖等热敏组分,当这些热敏组分在水分较低、料温较高,如70~75℃以上时乳糖与游离蛋白产生美拉德反应,出现焦化,焦化就影响仔猪对糖与蛋白的消化吸收。同样复合酶在70℃以上易失活,也就影响了各种原料消化吸收率。由于仔猪饲料对安全性和易消化程度等要求高于一般常规饲料。所以,饲料中应含有脱脂奶粉、乳清粉、糖、猪血浆蛋白和复合酶优质组分,其加工工艺与常规饲料的加工工艺有所不同,否则仔猪饲料难以达到理想的喂养效果。
仔猪饲料应考虑符合仔猪在断奶(为仔猪4周龄)前后养殖过程的特性,所以,仔猪饲料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过渡饲料为流食和糊状饲料;仔猪常规饲料为固态颗粒饲料,虽然粉料在仔猪胃内停留时间最长,消化吸收较好,因猪有拱食的习性使饲料在饲喂时造成浪费等缺点,所以不被采用。如果粉料给料方式能改进,仔猪饲料采用熟化粉料仍有可能。
5.1.1 仔猪在断奶前后的流食和糊状的过渡饲料
仔猪过渡性饲料是断乳前后的饲料,为减轻应激反应的程度和减少应激反应时间,饲料科技工作者经试验认为:采用流食代乳饲料或糊状饲料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流食或糊状等过渡的代乳饲料已在乳猪断乳前后运用。该代乳的流食或糊状饲料是仔猪断乳期的过渡性饲料,这对仔猪从食用母乳转向食用颗粒饲料十分有益。该过渡饲料为仔猪在3周龄后开始与母乳交替喂用。如仔猪在断奶后无过渡期就直接饲喂颗粒饲料,仔猪的应激反应程度和时间将大于有过渡饲喂速溶或糊状饲料,这对仔猪生长和成活率是不利的。所以,在断乳前能采用流食或糊状的过渡饲料是较好饲喂方式。流食或糊状饲料饲喂时将100℃的水冷却到70℃以下,用适量的70℃以下的热水与粉状速溶饲料调制成流食或糊状饲料后,流食或糊状饲料加到流食器内,可减少流食或糊状饲料的变质和损耗,流食或糊状饲料再从流食器加到食槽内,就可饲喂断奶前后的乳猪。
5.1.2 仔猪断奶前过渡的流食或糊状饲料的特性
流食亦可称之代乳剂和开食料,流食或糊状饲料应具有速溶特性,该物料应有以下要求:
①物料颗粒大小适中一般在0.1~0.6 mm,如果物料颗粒过小,颗粒之间的间隙过小,水不易渗透到间隙内;
②颗粒表面和内部应具有空隙,如物料经膨化或喷雾造粒等方法,使其易吸水;
③粉状料应具有较好的润湿性,粉状物料表面喷涂0.2%~0.3%的乳化剂,如卵磷脂和糖,可提高物料的润湿性、分散性,大大提高物料的速溶性;
④物料经酶化处理使蛋白质和淀粉变成低肽和单糖等小分子结构易溶于水。
5.2.1 膨化法流食或糊状饲料加工工艺
膨化法加工流食或糊状代乳饲料加工工艺如图2所示。
图2 糊状饲料加工工艺
①所有热敏组分均不经过膨化过程,在膨化后加入,确保热敏组分的活性,使一些组分不产生美拉德反应,影响饲料的有效性。
②非热敏的动植物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先由清理、配料、混合和微粉碎后再膨化,据试验大豆或豆粕与玉米混合后膨化比单品种膨化后再配料的饲料喂养效果好。
③膨化对动植物物料的灭菌和植物有害因子的灭活较为彻底,完全达到仔猪食用安全的要求。同时膨化后的物料具有多孔特性,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润湿性和分散性、速溶性等。膨化机可选用中等剪切的湿法单螺杆挤压机:机内温度100~130℃,物料水分可达25%~30%,因水分高有利于灭菌和灭活,机内压力2.1~4.0 MPa,物料在机内停留时间 20~30 s。
④微粉碎颗粒的控制,粒度控制在0.1~0.6 mm为佳。粉碎机筛孔的孔径Φ 0.8~1.0 mm基本符合速溶的要求,粒度过细或过粗速溶性均差。
⑤脱脂奶粉宜用速溶脱脂奶粉,并加入乳化剂确保断乳仔猪饲料的速溶性。
⑥植物油脂经乳化后脂粒减小,增加了与脂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油脂的消化,乳化比非乳化的吸收后在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高2~3倍,特别在断乳前后仔猪对油脂消化率不高情况下更应采用该乳化工序。随仔猪生长时间的延长,油脂的乳化与不乳化的差别就将缩小。
5.2.2 仔猪颗粒饲料加工工艺
仔猪较喜欢食用颗粒饲料,虽然粉状物料在仔猪胃内停留时长于颗粒饲料,其吸收率亦将好于颗粒,但因一般粉料猪在食用过程常会拱食槽,饲料损失大,储藏时间短,一般粉料均匀性不及颗粒等缺陷,粉状物料不被采用,仍以颗粒饲料为主。仔猪颗粒饲料的加工工艺如图3所示。
图3 仔猪颗粒饲料的加工工艺
①原料有害因子的灭菌和灭活:该工序对仔猪,特别断乳仔猪更为关键,动物物料的灭菌和植物有害因子的灭活常采用高温制粒、膨胀或膨化等工序,才能达到灭菌和灭活功效。不同工序灭菌和灭活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灭菌和灭活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a、制粒机灭菌和灭活效果:制粒对其他禽畜物料经调质(无良好的调质和均质系统)和制粒灭菌均已达到要求见表1,但抗营养因子的灭活,亦达到要求。而对抗营养因子的灭活要求高的仔猪来说,只能基本满足要求,仍有不足之处。因调质和制粒温度在90℃左右,物料经调质和制粒过程,仅停留时间在30~40 s以内,物料内水分一般不大于18%(灭活效果水分高效果好),灭菌均已达到要求。但常规的高温制粒后,抗营养因子一般还留有25%~35%,这对仔猪特别是断乳仔猪饲料只能满足最低要求,不能说完全达到要求。如对制粒系统配有较好的均质系统,就能确保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小于10%,这就能满足仔猪的要求。对制粒机灭菌和灭活,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加工成本较膨化低等特点。
表1 调质温度、时间和水分与饲料中沙门氏菌灭活的关系
b、膨化机来灭菌和灭活其效果:因该机内温度高(不低于 100~130 ℃),挤压时间为 20~30 s,物料水分可达25%~30%,机内压力高(2.1~4.0 MPa)灭菌和灭活较彻底,细菌等致病菌为检不出,抗营养因子灭活达98%,满足仔猪的食用要求。但工艺操作难度大,单位动耗高,单位动耗产量小。
c、膨胀机的灭菌和灭活其效果见表2,因该机内温度高亦能控制在100~110℃,挤压时间为15~20 s,物料水分可达25%~30%,机内压力高1.1~2.0 MPa,灭菌和灭活亦较彻底,细菌等致病菌为检不出,抗营养因子灭活达95%以上,满足仔猪的食用要求。工艺操作较膨化容易,单位动耗仅为膨化机的25%~30%,单位动耗产量为膨化机的3~4倍。采用膨胀机是较好的机型。
表2 不同膨胀温度灭活前后饲料卫生指标的变化(个/g原料)
②采用二次低温制粒,制粒温度在70℃左右,确保一些组分不产生美拉德反应和热敏组分的损失,影响饲料的有效性。为了降低制粒温度,一般压模的有效厚度较小为6~8倍的孔径,如过低则成形率下降,长径比大则制粒时发热量大。为了保证成形率及低发热量,在调质时适当加入1%水和0.5%的油,以减少磨擦产生的热量和蒸发水分来带走热量来降温。
③所有热敏组分均不经过高温制粒、膨胀和膨化,均在高温制粒、膨胀和膨化后加入,或在低温制粒后喷涂,减少热敏组分的活性损失。
④植物油脂经乳化以后脂粒减小,增加了与脂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油脂的消化,油脂的乳化与非乳化相比,油脂吸收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高2~3倍,特别在断乳前后仔猪对油脂消化率不高情况下更应采用该乳化工序,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仔猪饲料加工的安全性、易消化性高于其他饲料的加工,仔猪饲料加工有些工艺尚未被广泛采用,需进行试验研究后,被证实,确有较好的效果才能使用。
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