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岩,朱国雄,黄迪炎
下颌骨是颌面部体积最大,位置最突出的骨骼,容易受损伤,在平时或战时其损伤的发生率均较高,颌面骨折首位,占颌面骨折的55%~72%。本研究建立下颌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下颌骨创伤可能引起骨折的力学变化情况。
1.1 研究对象 选择1名健康女性,年龄25岁。牙列完整,无任何口腔疾病志愿者为测试对象。对其下颌骨进行扫描。扫描范围:由髁部到髁状突进行横断扫描。
1.2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排螺旋CT对受检者头面部扫描,测试对象采取仰卧位,眶耳平面与水平面垂直,选择骨组织窗扫描,层厚0.625mm,床进速度1 mm/s。扫描时扫描方向为近远中方向,扫描标志线与下颌平面平行,由颏部到髁突连续扫描。总共获取断层影像101张,直接以Dicom3.0医学数字通讯标准以光盘形式存储。将获得的断层影像导入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的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中,直接建立下颌骨三维表面模型(图1),并在Mimics软件中FEA模块下进行表面网格划分,通过接口网格模板导入MSC.patran,可以在封闭的曲面风格上生成四面体,故利用软件功能将前面导入的颅上颌骨面网格进行拓扑,从而生成四面体网格,这样就完成了下颌骨三维实体网格划分。利用软件中自带的CT图像灰度值-组织力学材料性质关系公式,对三维下颌骨网格模型各单元进行材料分配。本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材料的材料力学特性为非均质、连续和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选择骨皮质弹性模量为104700kPa(1kPa=7.5mmHg),泊松比为0.30;松质骨弹性模量为7 900 MPa,泊松比为0.30[1]。牙的弹性模量为20 290 MPa,泊松比为0.30[2],最后得出完整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
图1 Mimics中生成下颌骨3D模型
1.3 边界条件 把髁状突抽象为固定铰链约束,三维方向都是固定约束,下颌骨是唯一一个活动关节,因此设定边界条件时双侧髁突固定。
1.4 加载方式 于下颌骨颏部颏正中联合处、下颌骨体部及下颌角部,髁突等部位,取合适部位10个节点平均分配力的大小,方向是水平方向的撞击力合力大小为100 N。
获得正常下颌骨CT扫描断层影像和数据并通过建立Mimics软件建立了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图2),重现了下颌骨的几何外形,能够得到下颌骨髁突的直观整体印象,最后得到模型共得到80044节点和18 441单元。
图2 生成的下颌骨实体网格模型图
在一侧髁突颈部加100 N水平方向的力,加力处髁突和对侧髁突颈部应力最大,最大处8.26 MPa,位移最大为0.045 mm,压力传导整个骨组织中主要表现为压应力。双侧髁突颈部应力最大,其次是下颌骨颏部下缘,其余处应力值均较小,骨皮质中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髁突区域(图3、4)。
图3 于髁突颈部加力下颌骨应力变化图
图4 下颌髁突加力后位移图
下颌骨位于面下1/3,是颅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对于正常咀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颌骨生物力学研究主要是对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下颌骨骨折的部位多位于受力集中且骨质薄弱的部位,或发生变形较大的部位。从临床上看,下颌骨骨折多发生在髁突颈部、颏联合处、下颌角区、颏孔区。
本研究首次利用有限元分析对下颌骨骨折进行了受力分析实验,得到了加力作用下下颌骨骨折的应力分布情况:①当加一定力时,常规会认为加力部位应力较大容易发生骨折,笔者分别从下颌骨的颏部、下颌骨体部、下颌角及髁突四个部位加力,反而出现了髁突应力最大,加力部位相对较小;从结果可以看出应力值最大的部位均出现在髁突,充分说明了髁突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大;颏部加力结果也验证了白乐康等[3]的下颌骨的应力集中区在髁突前斜面;②外力的作用于颏部时,双侧髁突前斜面遭受到最大应力,其次是下颌颏部受力部位,加100 N的压力时大约相差2.5 MPa。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侧的髁突应力值不同,位移变化不同,因为力的分配不可能达到两侧完全平衡,这也充分验证日常生活中,由于车祸、撞击伤及训练时颏部受力后,如出现颏部骨折,一般都会伴有双侧髁突骨折;外力作用一侧下颌体部时,同侧髁突颈部应力最大,其次是直接受力部位,再是对侧髁突头部;作用于下颌角时应力值最大的部位为同侧的髁突颈部,其次为下颌角部;这对下颌骨髁突的临床损伤情况可以提供一定的伤情判断依据,即可以根据外力作用部位考虑髁突骨折类型;③从模拟受力考虑在实际的撞击中,随着外力的增大,在撞击部位出现折裂或骨折,当骨折发生后,应力出现部分传导中断,骨折的发生可以保护后部的深层组织,减轻深部组织的损伤,加之肌肉组织的衬垫作用,使撞击接触时间变长,大大减小了撞击的力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骨折还有益处,它对对重要的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本研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下颌骨受力损伤引起骨折进行模拟分析,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实际情况,下颌骨骨折受力状态十分复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Radhkrishnam P,Mao J.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acial sutures and sutural minealization front[J].Dent Res,2004,83(6):470-475.
[2]Champy M,wilk A,Schnebelen JM.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by means of osteosynthesis without intermaxillary immobilization according to FX.Michelel’technic[J].Zahn Mund kieferheilkd Zentralbl,1975,63(4):339-344.
[3]白乐康,安 虹,杜 斌.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对髁突前斜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口腔医学,2007,27(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