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荣 陈连荣 王光和 余国富 吴生法 吴泽良 张晓龙
(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 321200)
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兴林富民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各地以林地资源、林下植物资源为依托的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林农增收增效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稳定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林木与其他经济生物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东邻永康市、缙云县,南连莲都区、松阳县,西接遂昌县,北与金东区、婺城区和义乌市相连。全县土地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武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形属浙中丘陵盆地和浙南中山区交叉地带,地貌总体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分布格局。境内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区系成份具有古老孑遗性、多样性、过渡性及珍稀物种多、密度大等特点,是我国东部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全县林地面积175.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5.98万亩,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64.3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6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2%。
武义县现辖3个街道、8个镇、7个乡,544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户籍人口33.63万,其中农业人口28.23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27.09亿元,财政收入16.72亿元;农业总产值17.58亿元,林业总产值13.6亿元(林业部门统计),旅游总收入 21.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78元。
2.1.1 收购大户能人带领型
模式为“收购大户或合作社+农户”。武义野生箬叶资源丰富,当地农民历来有采收出售野生箬叶的习惯。收购大户在每年箬叶采收季节,组织收购销售。白姆乡麻阳村林农王三友通过十余年的箬叶收购销售,先后创办了粽叶加工厂、组建了白姆王宅粽叶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了“三友”箬叶商标,做起了品牌经营。合作社以粽叶、笋、竹,茶叶等农产品营销为主,收购区域遍及武义南部山区各乡镇及金华、丽水、遂昌等相邻县(市),部分产品扩展到江西、福建、湖南等省份。2006年,其经营的粽叶被中国商品质量名优品牌推广中心评为“中国绿色科技农业名优品牌单位”称号;2007年,被《商品与质量消费市场调查中心》授予“全国质量服务信誉消费者满意AAA联盟单位”称号。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粽子行业委员会授予“优质产品奖”。 2010年,合作社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768万元,其中销售粽叶1185吨,销售收入1274万元;销售竹笋、毛竹970吨,销售收入194万元;销售其他农产品500多吨,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武义宣平板栗专业合作社把板栗和箬叶的收购业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投资新建了粽子加工厂。每到鲜箬叶采摘季节,村民们就两三人一伙或夫妻结对上山采摘,一些原先在县城打工的农民也纷纷请假回山区老家采摘箬叶。随着箬叶销售市场的拓展,武义箬叶在永康、金华、嘉兴、温州、杭州、南京等地市场上占居了很大的份额。2010年全县箬叶产值达1424万元。武义县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文兴,在带领周边农户食用菌生产销售的基础上,通过探索,租用苗木基地开展竹荪培育, 15亩基地效益就达30万元,带动农户20余户,培育面积50亩。
2.1.2 农(林)业龙头企业创建型
模式为“创建养殖基地或示范场”。 农(林)业龙头企业依托企业善于捕捉市场需求、资金等优势,通过资源流转,积极开展林禽、林兽养殖,发展林下经济。武义县新宅鹿业发展基地利用新宅镇山区气候、资源优势,建设梅花鹿饲料基地1500亩,开展梅花鹿人工驯养、科研开发、鹿产品加工和销售,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年产值达15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0多个村,900多农户,为农民实现增收达100余万元。浙江田歌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俞源乡九龙山村搬迁下山旧址,今年建立了一个高效生态有机牧场,总投资205万元,共有面积2800亩,其中茶园100多亩、田100多亩、地100多亩,饲养有100多头牛、160头波尔山羊和本地山羊。
2.1.3 经营林业产业“以短养长”型
模式为“林业产业+畜禽养殖”。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通过森林资源流转经营毛竹、茶叶、梨等林业产业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为实现产业经营的以短养长及增收增效,利用有利条件,开展种植养殖,亩效益达500-5500元。下杨潘婉秋在承包了王宅镇马府下村100亩荒山发展毛竹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养山羊50余头,鹅4批6000只,年收益达6万元,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良性循环。桐琴卢志能在承包的300亩毛竹新造林基地里,套种南方红豆杉,并养殖了野生土鸡。卲献荣、徐福珍、徐云寿等林农在各自承包的梨、毛竹、茶叶园中开展林禽、林兽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其中徐云寿年收益达12万元,亩收益达5500元。
据调查,全县林下经济效益已达 4005.5万元(见附表)。
武义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效益调查表
2.2.1 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义县林权登记管理办法》、《武义县国有和集体林林权流转招拍挂办法》、《武义县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武义县林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等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政策制度的出台,有效推进了武义全县森林资源流转,截止目前,全县共实现森林资源流转 1762宗,涉及森林资源面积136759亩。通过森林资源流转,为“创建养殖基地或示范场” “林业产业+畜禽养殖”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2.2.2 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国家、省对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武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林业专业合作社 37家,注册资金1070万元,联结基地25000亩,带动农户3300户,覆盖板栗、毛竹、油茶、红豆杉、花卉盆景、苗木、箬叶等林业产业。2010年,武义县政府咨询委农业组、县政府2011工作思路调研组先后对全县的合作组织发展开展了两次调研,为十二五加快培育全县合作组织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善了农民生产、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生产发展机制,确保了农民利益,同时通过金融对接“三农”,加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信贷服务等,有效推进了武义县箬叶产业、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的发展。
2.2.3 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并举政策加快林下养殖业发展
林农抓住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并举政策,根据武义适宜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积极开展野生动物养殖加工或养殖利用。据调查,武义县目前共有野生动物经营单位42家,其中野生动物养殖7家。养殖利用品种包括梅花鹿、野猪、蛇类、七彩山鸡、石蛙、竹鼠等,年产值达2500万元。
2.2.4 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及严格保护政策影响制约箬叶产业发展
2006年,武义县林业局通过实施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开发性林业项目“箬竹培育利用”,开展箬竹培育改造、建立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箬叶产业的发展。桃溪镇大河源村共有野生箬竹近3000亩,通过对360亩箬竹开展培育改造,全村干箬叶产量由2006年的2.6万千克增加到2008年的2.84万千克,产值由13万元增加到32.6万元。武义县共有野生箬竹资源3.2万亩,主要分布在白姆、桃溪、柳城、新宅等山区乡镇,这些区域也是武义县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较多的地区。由于野生箬竹大多分布在公益林的疏林或林缘及空旷地带,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及严格保护政策,相对限制了箬竹林的培育改造,同时对其生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武义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林)业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已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内容,成为兴林富民的重要补充。全县各地对林下养殖、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积极性高涨。调查发现,目前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农户的主要诉求,政策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出台鼓励发展,支持、扶持发展政策,加强林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方面,要求加强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实行扶持贷款、贴息贷款等。种养技术方面,要求加强种养技术标准规范制定、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及龙头企业评定、培训等,引领农民依托资源优势,合理引进发展项目,运用规范技术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增收致富。
武义县林下经济的虽然快速发展,但目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箬叶生产大多无序采摘,基地、品种培育不够,影响了产业的提升发展。
(2)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小,效益不显著,需加大培育扶持力度。
(3)发展林下经济宣传不够,政府扶持政策缺少。
(1)加强引导,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林下经济发展引导,特别是林草、林药、林菌产业发展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入林下经济发展。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下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发放低息(贴息)贷款、项目倾斜等加大扶持力度。
(2)强化宣传,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成效宣传,促进社会各界对林下经济发展认识的普遍提高,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
(3)深化林改,发挥林地综合效益。深化林改,推进森林资源合理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的正常化实施,为经营林业产业、发展以长养短林下经济、特别是规模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和保证。
(4)科技扶持,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加大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扶持,通过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拓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林下经济效益。
(5)人才培养,壮大林下发展队伍。加强农村林业实用人才队伍培养,林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并通过评定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农村农业优秀人才等,推进农村农业优秀人才建设,壮大林下经济发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