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神探

2011-06-07 05:19惠之
蓝盾 2011年3期
关键词:法医死者尸体

惠之

他从警28年,每年不下10次硫化氢中毒,曾经3次因公负伤2次差点殉职,先后检验解剖尸体7200多具,评残评伤、检验物证15000多件,从未出过一次差错。通过他的检验鉴定,直接助破案子300多件。他在警界享有“江南神探”、“当代宋慈”的美名,又获得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殊荣。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字叫郑先平,是浙江省上虞市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法医。他用沁入血液的执著,在刑侦技术这个特殊工作岗位上演绎出了人生精彩。

非非洞察力来自观察积累

被害人头部致命伤口略呈弧形,直径只有1.2公分。看到这样的伤口,大家会猜到凶器可能是圆形的,至于具体形状肯定无法想象。然而有法医推断,凶手作案工具是把圆形的锤子,而且锤子圆形表面的直径是3公分。

破案以后,上虞刑警大队大队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法医,说作案工具找到了,是一个直径6公分大的锤子。法医说:“你肯定搞错了,这个锤子只有3公分。”结果大队长在电话里笑了,锤子的直径确实只有3公分。

这个凭伤口就能判断作案工具的传奇法医就是郑先平。他非凡的洞察力,也许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事实上,不知有多少次,他作出的判断,就是这样被一再证明结果准确无误。“人家说我神奇,其实我一点也不神奇,我只是注重平时的观察和积累。”郑先平谦逊地说。

郑先平的很多破案知识并非全来自书本,更多的是缘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郑先平经常跑商店、地摊,仔细观察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每次市场上出现了新款的榔头、刀具,他就买回家仔细研究。为掌握泥沙沉降对尸源的影响,他每逢节假日就骑着自行车沿上虞的曹娥江跑上一圈,常常卷起裤子往江边走。夏天,他总要潜入江底探究一番泥沙,郑先平几乎走遍了上虞市最大的河流——曹娥江的每一处地方。

一次,曹娥江上虞段出现一具无名男尸,警方勘查证实为杀人抛尸案,但无法判断被害人来自何方。郑先平通过仔细察看,在被害人鞋子里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他很快作出判断:被害人是从曹娥江下游的绍兴县被抛尸的,距案发现场大约三公里远。

旁人十分不解,郑先平解释说:“曹娥江上每段水域泥巴颗粒是不同的,颜色也不同,越上游越黄,越下游越黑,颗粒越上游越大,越下游越小,这泥巴上颗粒又黑又小,显然是曹娥江下游的,而且应该是五甲渡大桥下游。”根据郑先平的分析判断,专案组缩小了侦查范围,很快在绍兴县孙端镇抓获了杀人凶手。

郑先平还在乡下找了个地方,种满了花花草草和常见的农作物,种菜的目的也是为了破案,而靠种菜破案的举动则得益于一位老农的启发。原来,郑先平刚做法医的第二个年头,海涂毛豆地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郑先平用了差不多5个小时,终于推算出死者死亡时间。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经过现场的老农瞄了一眼就脱口而出:“这人死了有半个月了。”郑先平当晚再也无法入睡:“老农怎么这么容易就判断出死亡时间呢?”

带着这个疑问,第二天一早,郑先平备上香烟和酒以及一些水果,找到老农向他讨教。“这个很简单,旁边地里的毛豆苗比死者身下的毛豆苗长一截,这一截长出来要半个月时间。”郑先平恍然大悟,从此他开始种丝瓜、西红柿、土豆……细细计算它们的生长周期。

处处留心皆学问。正是长期的观察积累思考,郑先平在利用现场遗留痕迹物证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以及被害人死亡时间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迄今,他已在省级乃至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首创的“加温干燥法”已被全国法医界广泛用于推断致伤工具;《死亡时间在继承案件中的作用》还引起了荷兰、德国法医界的关注。

在郑先平的办公室,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摆件,那是个人体骷髅。“看着挺吓人的吧……但我要告诉你,这个骷髅是谁的话,你就会一点也不害怕了,这个人他现在还活着。”郑先平笑着神秘地对同事说。同事们惊叫:“啊!这个骷髅像谁啊?这不是你老郑吗?”“他就是我!”郑先平做了一个鬼脸。这骷髅是老郑按照自己的X光片,按比例缩小所做的模型。他把这个模型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则作为协助他破获案件的工具,二则用来监督他的工作。郑先平风趣地说:“有‘他在这里,我一天都不敢懈怠,一天都不敢糊涂,更不敢轻言失败。瞧,‘他天天就这么看着我呢。我破不了案,见谁都可以,可不敢见‘他。”

“大师”级法医最怕成为权威

现年53岁的郑先平从警28年,先后解剖尸体7200多具,评残评伤13000多人次,检验物证2500余件,但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当事人要求重新复评,故被中国当代警界冠以“江南神探”的美名。

因为骄人的业绩,郑先平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浙江公安百名优秀基层民警、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省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个荣誉称号,2010年更是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殊荣。

面对如此多的光环,尤其是同事们给予的大师称谓,郑先平却显得诚惶诚恐:“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出错,我最怕的就是成为权威,这为出错准备了条件。”郑先平说。当一个人成为权威后,往往会被盲目相信,而一旦没有人指出权威的失误,权威稍有不慎就会犯错。刑侦工作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迷信,更不能出任何差错。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质疑。

事实上,郑先平自己从不相信权威,他只依据事实说话。1999年,上虞市曾发生过一起罕见的凶杀案,犯罪嫌疑人朱某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然而DNA鉴定死者体内的精液非朱某所留,警方始终没有找到指控朱某的直接证据。当时,从局领导乃至上级公安机关领导都认为案子办错了,但郑先平根据他的鉴定结果,结合犯罪嫌疑人发案前后行为表现,坚称凶手非朱某莫属。事后证明,郑先平的推断完全正确,是朱某狡猾地利用别人使用的避孕套伪造了现场,在充分的证据面前,朱某不得不承认是他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此案成为法医界的经典。

郑先平说,破案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只适用他人,而不适合法医。“我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出差错就是草菅人命!”这也正是他戒酒的原因。原先郑先平的酒量在上虞公安系统赫赫有名,但他还是咬牙把酒戒了。郑先平说鼻子是法医破案的武器,而酒会让鼻子失去鉴别力。

2009年3月,上虞市丰惠镇发生了一起纵火案,起火的房间有很多煤油,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煤油起火。郑先平赶到现场后一闻,不对,是汽油!“煤油里夹杂着汽油,那意味着什么?”郑先平在现场考他的同事。同事好奇地反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郑先平被同事逗乐了,说:“区别大了。煤油可能是意外起火,汽油则一定是人为纵火!”这的确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一切让事实说话,郑先平处理案子可谓谨小慎微,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有时为弄清事实真相,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勘查现场。2009年5月,上虞丰惠镇丰章大桥下惊现一具女尸。从现场情况看,死者是溺水而亡,其颈部、头部、面部有明显损伤。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名死者27岁,交友比较复杂,种种迹象指向一个结论:这应当是一起凶杀案!

死者家属更是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但郑先平却有些疑惑,他觉得这个伤痕有点奇怪,似乎不是人为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这种想法。不容有任何疑点的郑先平开始对尸体进行全面研究。他先后6次解剖尸体,5次勘查现场,2次与同事一起穿上类似死者的衣服入水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但他始终弄不清疑点:死者脸部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郑先平翻阅了大量的书籍,甚至为了脑中一闪而过的案件细节,竟在半夜起床翻看资料。当他查到上世纪50年代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时,激动得不得了,因为上面一具女尸的特征,与他手头上的这具女尸是何其相似。死者身上的伤痕终于弄清楚了:女子颈部、头部的损伤是下坠时与湖底的泥土撞击造成的,而她面部的损伤根本不是人力所为,而是遭到了湖中鱼虾的啃食。关键的一环解开后,该案的死亡很快有了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死者是意外坠河身亡的。

死者的家属一开始听到这个结论并不接受,他们死死咬定有人谋杀了他们的女儿。但当郑先平将自己的推理一点点分析给他们听后,他们终于释然了,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这个结论。

不仅如此,郑先平还常常在死刑犯被处决前要求见他们最后一面,这不为别的,就为向犯罪分子“讨教”案件中不懂的问题。“我会问他们动机是什么,怎样实施的?”郑先平认为这时从犯罪分子口中得到的解释最有价值,他们的犯罪心理及作案手段可以为以后破案提供借鉴。

每年郑先平硫化氢中毒不下10次。硫化氢是解剖尸体时尸身发出的一种毒气。郑先平从警以来,先后解剖尸体7200多具,操作时尽管他戴着厚厚的口罩,然而尸体的气味仍无孔不入地往他身上钻,尤其是在大热天,在尸体高度腐烂的情况下,硫化氢的气味更为浓烈,时常熏得郑先平头昏胸闷一阵阵难受。为了早日破案,告慰死者亡灵,郑先平一次又一次地冒着中毒的危险,在解剖室操着刀子聚精会神地工作,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07年8月,上虞市公安局城区派出所在市郊高速公路大桥涵洞底下发现一具尸体,由于高度腐烂死者面目已无法辨认。郑先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弓着腰爬进涵洞,硬是把烂泥缠身的尸体挖了出来,一股股浓烈的硫化氢气味从腐烂的尸体内冲出,郑先平顿感一阵昏晕……同事们迅速把他送进了医院。

三件“宝物”常伴身边

第一件“宝物”:一把圈尺析案情

“你裤袋里的宝物,能不能让我们瞧瞧?”同事们常常这样和郑先平闹着玩。

先说这把圈尺,老郑总是随身带着。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他经常逛商场、跑地摊,对那些新上市的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用圈尺量一量,把观察到的切痕情况记录在册。就这样,圈尺成了他的“宝物”。有一次,上虞市丰患镇一口水井内发现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他下井花了整整四个小时,对尸体进行检验和解剖;根据颊骨一创口的长短,认出是一处钝性物打击所致。根据他描述的器物,侦查员一周内就破获了这起杀人案件。

法医鉴定往往决定案件的侦查方向,老郑手中的这把圈尺,经常是打开案件之门的钥匙。上虞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王悦强回忆:2009年1月8日,百官建新村公共厕所边发生俞兴忠被杀案。老郑拿着圈尺,对损伤情况进行检查后,认为村民顾水根有重大作案嫌疑。但对其住宅搜查,却没发现有价值线索。老郑不死心,对从顾家搜出的顾水根在案发时穿过、且已洗净的衣裤及鞋子,进行烘干检查,发现鞋子左侧鞋缘有直径约0.5毫米的喷溅血液。就是这一细节,最终使顾水根心理防线崩溃,交待了作案全过程。

第二件“宝物”:10个旧凳好歇脚

再看老郑那简陋的办公室,堆着10个大小不一的旧凳。十几年来,老郑把别人扔在路边的旧凳捡来,一一修好,摆在办公室里,让前来评残评伤的群众好歇脚。

除了检验尸体,老郑的工作就是搞残伤鉴定。在有的人看来,这多少也是一种“权力”,而老郑只把它当作为群众服务的一种责任。老郑对前来伤鉴的群众一视同仁。有时有领导人或朋友来对某些伤残鉴定打“招呼”,他软硬不吃,从不在伤残定级上搞“照顾”。老郑说,我的伤残鉴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同事说,尽管对鉴定工作特别严肃认真,但他从不对群众扳“冷面孔”,这些旧凳就是老郑对群众的一片心意。

老郑说:“这些油漆斑驳的凳子,与我相处久了,相互间就有了感情。看到它们,我会想起那些需要我为他们服务的群众。”

老郑平均每天要鉴定20多件伤残案。经常是到了下午4时,仍有群众拄着拐杖、手上绑着布条,前来鉴定。老郑又拿凳子又泡茶,还让他们慢慢讲。即使性子再急的人,到老郑这里,望着他那亲切的笑脸,也会放慢说话的速度。

刑侦大队的何柏樵大队长感叹:别看那10个旧板凳,却是老郑联系群众、协助老郑破案的“好帮手”,不少线索都来自那一个个旧板凳。向老郑学法医的徒弟也说,有时,前来鉴定的人中午没地方吃饭,老郑就掏出自己的菜票,请他们到食堂吃一顿便饭,边吃边谈。谈及每年要花钱买十几斤茶叶,为群众泡茶的事,老郑不让徒弟说下去。他正色道:“这些是应该做的。”

老郑承诺的服务还有:义务清洗检验过的尸体、为变形尸体免费整容、为行动不便的伤者上门检验鉴定、对经济困难者免费鉴定等。这些郑先平做得一丝不苟。

第三件“宝物”:竹板一副为爱警

老郑的第三件“宝物”,是办公室门后那副用布条绑着的竹板。说起这件“宝物”,老郑的话多了。他三次因公负伤,有两次被犯罪分子刀戳左胸、肺部穿透、动脉大出血等,就是靠竹板、布条等自救方法活了下来的。他说,自救知识很重要。他讲了这么一件事:2003年,绍兴市公安局民警杨刚林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壮烈牺牲。郑先平查看了杨刚林的资料,认为他是被歹徒用刀刺穿整条大腿,造成大出血而牺牲的。如果当时他具备一定的自救知识,找一根竹板或树枝将其穿过自己内裤,勒紧大腿,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杨刚林这位好民警也许就不会离我们而去。为此,老郑利用晚上时间,编写《警事救护与自救》课本,还带着这第三件“宝物”,到绍兴、湖州等公安局讲课,受到同行欢迎。至今,他在全省各地讲课30余场。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绍兴警察培训学校还将其传授的课程内容,列入考试范围。自救工作本不属于法医的工作职责,但郑先平说:“我是共产党员,如果传授自救知识能挽救战友生命,提升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这种份外的工作就是要多做。”

作为浙江省公安系统公认的刑侦犯罪侦查专家,郑先平受浙江省公安厅聘请,每年都要不下10次参加全省疑难恶性案件专家会商,多次协助地方公安机关破获疑难案件。一次,瑞安警方在湖里发现了两条大腿和一条小腿。郑先平通过仔细鉴定,认为他们属于3个人的肢体,还推测出死亡时间在11天左右。根据这个鉴定,温州警方很快抓获了案犯。

郑先平这位江南神探、当代宋慈,如今成了罪犯的克星和法律战线的特别卫士。虽然每天几乎都要同死尸与罪犯打交道,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累脏臭,但他说:“为了人民的安康,为了法律的尊严,我会无怨无悔地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心血与精力。”

(责编:卫红)

猜你喜欢
法医死者尸体
打败仗
ORGANIZED GIVING
背尸体的女人
法医的正义之路
生命的起源,也许只是一具尸体?
捡尸体
线索
走近“死者之脸”
科学神探,真相即将揭开
自杀还是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