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列铭
2010年11月15日,24岁的王贝在整形手术中出现意外,命丧手术台。
此一事件再次把整形美容安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王贝之死对本来就乱象丛生的整容业而言或许早就习以为常,但王小姐是2005年成都赛区的“超女”,因此,她的整容致死便不由引发各界热议。
其实,王贝事件只暴露出了整形美容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指出,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内,医患矛盾比较突出,手术事故投诉率高,早已成为医疗事故的重灾区之一。
同时也反映出近几年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在个别地方监管工作的薄弱,甚至处于放任状态。如何监管需求旺盛的整形美容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卫生部门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血淋淋的整容事故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志刚指出,目前我国医疗整形美容机构良莠不齐,仅有少数机构的专业资质达到了相关法规规章标准,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坑钱骗钱居多。整形美容行业现在最需要的是规范管理,而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
与此同时,许多整形患者在整形前大多只想到手术成功后所拥有的美丽,而往往忽视了手术的风险。一般而言,美容整形手术面临麻醉、出血、感染等多重风险,超女王贝之死绝非个案。
焦玉贵,原为甘肃省一县文工团歌唱演员,后文工团解体,她便来到深圳创业,曾拥有自己的两家美发店。白天做老板,晚上当演员,日子过得挺红火。因受睫毛较短的困扰,她在深圳一家大型美容中心做了手术,几次手术下来,她上下眼睑被弄得疤痕累累。焦玉贵由此“娇颜成魔面”,一双疤瘌眼儿,让她再也无法登台演出。
2005年,一名女子在三亚某整形医院接受隆胸手术,由于第一次手术后发生包膜挛缩,于是又实施了第二次,结果也失败了。手术医生在第三次手术时,便未经该女士许可,注射了当时已经禁止使用的奥美定,致使其乳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呼吸困难,险些死亡。事后女子向医院索赔140万。经证实,该医生无上岗资格证和执业证,属于非法行医,已于2008年在吉林被捕。
奥美定俗称人造脂肪,早期常用于注射隆胸,隆臀等整形手术,由于其成凝胶状,会在全身游走,容易引发纤维增生,降解物质还可致癌,因此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了此产品的使用。
虽然部分人员得到了赔偿,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30万奥美定的注射者从此不用再忍受整容带来的噩梦般的痛苦,而这仅仅是开始:医生建议做过奥美定取出的不要怀孕,不要哺乳;忍受伴随一生的疼痛;忍受病情不断恶化带来的痛苦。对此,卫生部已经指定国内18家公立三甲医院为奥美定取出救助机构。
一般认为,奥美定是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输血感染艾滋病事件以来的又一重大公共卫生健康事件。
对于存在严重监管漏洞的整容行业,其事故绝不是整容失败、毁容那么简单。
2010年11月12日上午,家住北京市朝阳区、48岁的陈华独自前往北京荣军医院,进行脸部整形手术。但在整容后苏醒期间,陈华突然发生窒息,经多次抢救无效身亡。
此前,27岁的江苏盐城人小云,她一直是个让人羡慕的女人,家庭美满,事业有成。2010年7月7日,小云躺进了浙医二院重症监护病房,浑身插满了管子,头部肿胀,裹满纱布,完全看不出原本清秀的模样。起初,小云只想去杭州华山整形医院做个整形美容手术,没想到花了6万多元,还差点连命都搭了进去。经诊断,小云是外力导致的颅内出血,脑血管堵塞,大脑被淤血压迫,左侧脑肿胀。目前,小云没有自主呼吸,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小云的姐姐说,医生告诉她,小云是打磨颧骨时,被磨破了颧骨两侧的血管,导致脑内淤血。但由于整容的这家医院没有CT设备,医生没有发觉,还以为是麻醉过重,延误了抢救时间。
更早些时候,2010年4月19日,一名来自湖南岳阳的陈姓女士在湖南长沙亚韩国际医学整形美容医院(简称亚韩医院)进行牙齿矫正手术时死亡。亚韩医院号称中南地区整形美容行业的翘楚,并要打造亚洲最大整形美容机构,广告营销活动一直大吹大擂,层出不穷,他们不但聘请了湖南当地著名主持人作为代言人,还和湖南经视联手打造整形真人秀《天使爱美美丽》,宣称打造了全球人造美女大赛亚军、湖南第一人造美女、国内首例年龄最大变性人等。在亚韩医院这一医疗事故发生后,亚韩医院向死者家属支付了56万元“精神抚慰金”,双方达成私了协议。然而,陈女士究竟因何而死?院方只解释为死者麻醉过敏出现的意外,有关部门一直也没有给出权威结论。
最近的事故则是2010年11月15日,王贝母女走进了整形医院,接受面部磨骨手术(颧骨、下颌角)。两个手术先后进行。手术中,却出现了意外事故。在为王贝进行下颌角手术时,手术部位大出血,血液通过王贝喉部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经转院抢救无效后于11月15日下午死亡。
王贝所做的磨骨手术最容易出现三种并发症:一是大出血,严重时会引发死亡;二是神经损伤;三是引起医源性骨折,后果就是嘴巴张不开。
而一位参与抢救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在微博中称:“王贝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只做了磨骨手术,而是多个面部整形手术合并一起做。”这位医生认为,王贝不是手术中死亡,而是在观察期窒息而死。“这种手术需要很紧的包扎,整形者在整个观察期都无法张嘴呼吸,而隆鼻手术又阻碍了鼻部呼吸的顺畅,需要辅助呼吸。整形医院在手术选择与观察上有欠缺,是有重大责任的。”
2010年11月30日,武汉市卫生局公布了王贝医疗事件的调查结果,王贝经抢救治疗无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但因王贝尸体已经火化,卫生部门称无法彻查王贝死因。
行业乱象背后的缺失
超女王贝之死尽管已经过去数月,但人们对由此引发的早已问题横生的整容业的思考却远未停止。有数据表明,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整形美容手术每年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可与发展极其不匹配的现状却是,标准缺失、行业门槛过低、虚假广告满天飞、操刀医师无证上岗、监管处罚力度不强等问题比比皆是。
伊美尔爱康医院业务院长、曾参与制定卫生部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理办法》)的王冀耕院长表示,按照《管理办法》,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但实际情况是,大量的手术是在非医疗美容机构完成的。在王冀耕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总干事期间,曾组织过一次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在非医疗机构做医疗整容,换句话说,居民小区楼下非医疗性的美容院,关起门来,就可以由剃头师傅动刀子做手术。
走在大都市的某些街区,路人接
到最高频率的小广告之一就是整形广告。这些广告有可能被广泛复制的模式:某某著名医师执刀,手术无痛苦,风险低,愈合时间短。除此之外,辅以整形的明星为诱饵,吸引行人不由过去咨询一下。
而其背后则是乱象丛生。
乱象一:技术不规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整容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统一标准,市面上各类整容服务机构所使用和推广的整容技术五花八门,掺杂着相当数量的伪科学、伪劣技术项目。
目前,整形医院的整形陷阱有几种。一是大打专利技术牌。“专利”、“新发明人”、“纯进口”等词语常常见诸于各类广告及宣传单中,“太空”、“纳米”、“干细胞移植”等词语也开始作为新兴技术的代名词大行其道。二是拉大旗当虎皮。一些资历不深的医生为配合医院宣传需要,通过交纳一定数量的钱,转身就变成了知名“专家”、“教授”、“名医”,蒙骗他人。三是夸大手术效果。为了争取患者签署协议,一些医生不惜夸大手术效果,却较少告知手术中的风险。四是借助名星说事(有的纯属子虚乌有),以诱惑消费者盲从。
乱象二:价格不透明。同样的服务内容和产品在不同的美容院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至数十倍。比如一个双眼皮手术,有的医生只收1000元,有的可以收到1万元。暴利所致,很多不懂医的人都来投资干整形,很多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室、中心也大都包给了外人。
乱象三:超范围经营。目前,整形美容机构分布广泛,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家庭式的、前店后院式的大量存在。还有的设在商场内,也有的与美容美发美甲混合在一起,大多均超范围经营,声称文眉、隆胸、吸脂、割双眼皮等等各种整容手术都可做。
专家指出,目前整个整形美容业,尤其是民营整形业存在诸多乱象:素质低,胆子大,广告凶,监管松。资料显示,我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现在很多整形医生,培训一两天就上手术台,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往往不知所措。中华医学会重庆医学美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急救中心教授吴一称,由于整形机构缺乏准入机制,整形医院林立,不少整形医生经过短时间培训,或观摩几台手术,就敢动刀。
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不得擅自开展隆乳术、重睑术、隆鼻术、面部除皱术、吸脂术、牙齿漂白术、瓷贴面术、皮肤磨削术、药物加压治疗、针灸美容等;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须注册,同时从业的医生不仅要求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求具有比较高的美学意识和素养。同时相关设备也必须达到一定要求。
如何给整容行业整容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王贝惨剧发生之前,“中国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监管工作座谈会暨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卫生部针对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问题召开的行业会议,也是中国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史上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
“王贝事件”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和众多医疗机构,我们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显得极其乏力。这不仅表现在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方面,更体现在行业监管的后续执行上。
据了解,目前整形美容行业监管依据的仍是2002年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和《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然而时过境迁,这个卫生部当年颁发的“第19号令”早已不能适用于当前的行业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也在中国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监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整个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严重滞后,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尚缺乏统筹考虑和发展战略性研究。
空军总医院激光整形美容中心主任赵小忠认为,行业的监管难点主要在于执行层面,“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进入准则以及从业人员资格都有明确的规定,在颁发执照时也有专家团队进行验收,但是在验收通过之后,缺乏一个常规化的、流程化的复查和检验机制。”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北京各类整形医疗机构2009年已经达到500多家。对于如此庞大的数量,主管部门只能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因此难免留下监管漏洞。动容网创始人赵清晖表示,从业人员资质层次不齐,是目前整形行业主要乱象之一。
事实上,卫生部近年来也在不断完善行业的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但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是这个市场太大了。受卫生部管理的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秘书长赵振民表示,该协会正在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制定有关法律,法律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医疗美容机构准入标准》和《医疗整形美容连锁管理办法》。
目前,北京和上海正在推行由当地卫生部门牵头、美容行业组织专家负责成立的质量监督控制小组,随时对辖区内的整形美容机构从准入条件、设备、广告、从业人员以及外来专家认定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审批,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做法值得在各地推广。
据透露,卫生部将修订《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以加强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届时可能会出现分级管理细则,进一步理清各种美容机构的准入门槛和执业范围。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美容整形行业的整容医生资质认定宽松,无论对国内培养的还是国外来的,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评估认定。在国外,整容资格认定由医学会承担,其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进行评估。可是在国内,卫生行政部门却取代了医学会的作用。在监管中,医学会亦形同虚设,毫无作用。
正如整容界泰斗曹谊林所言:“没有专家组认定,谁都能申请当整容医生,于是助长了唯利是图者前来挑战权威、挑战市场秩序,令整容行业的诚信丧失殆尽。”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美容整形行业先进行一次“整容”。一方面,要进行法律“整容”。尽管卫生部出台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和《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但这些都是部门规章,约束力差。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出台《医疗美容服务法》,用法律的形式硬性约束和规范美容整形业。另一方面,要对从业者进行“整容”。像国外那样用第三方医学会对从业人员进行素质把关,让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进入美容整形行业。
与此同时,还要对美容整形广告进行一番彻底地“整容”,以杜绝其信口开河,一派胡言。
(责编: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