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光圻
明(中后期)清(前期)航海(1434—1840年)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光圻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世界历史上是封建主义崩溃、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明清王朝,因循守旧,反对变革,逆时代潮流而动。面对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顽固地维护晚期封建主义统治,拼命地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在国内的成长,竭力推行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机,致使中国无法有效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并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之同步,在封建主义严重桎梏下的中国木帆船航海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迅猛崛起的世界资本主义殖民航海浪潮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相形见绌,开始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并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
1.严格的“海禁”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明确规定“片板不许下海”。从正统初年至正德五年(1436—1510年),涉及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等六个时期。在这75年中,明朝对民间航海的政策仍以海禁为主。从正德六年至嘉靖末年(1511—1566年),中外航海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以葡萄牙为急先锋的西方殖民势力在控制印度洋水域后,开始叩关中国,使所谓的“朝贡贸易”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中日海上武装走私力量以“倭寇”与“海盗”的形式,频繁活动于东南沿海,使明政府疲于应付,岁无宁日。在这种事态下,明廷为整肃海疆,维护统治,一再强化海禁。
2.有限的“开禁”
“隆庆改元(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由是沿袭了两个世纪的海禁政策开始松动。然而,所谓隆庆“开禁”,并不意味着民间海商可以去海外自由贸易,恰恰相反,它仅是一种在明政府严格控制下的有限的“开禁”,其航海政策的本质仍然深深地打着不合时宜的晚期封建专制主义烙印。
第一,限制人民出海自由贸易。由于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清廷为维护专制统治,对人民的防范极为森严,这在航海政策上反映得十分明显。
第二,限制商品出口。清代,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不用说那些饮誉遐迩的传统商品,即是“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线,皆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故而只要政府大力支持航海贸易,不但能左右南洋市场,而且必能在国际关系上继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令人遗憾的是,清王朝却采取了背道而驰的政策。
第三,对出海船只的限制。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不许打造双桅大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时又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在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还曾规定,严禁“内地商人在外国打造船只”,违者“严加治罪”。这些清规戒律使中国木帆船制造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逆转。
由于明代对民间实行海禁政策,因此,较大规模的国内海运都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的,主要是为了承运官方的漕粮与军需物资。据载,朱元璋在世时,共组织过海漕运输11次,其船队规模也相当可观,一次起运量少则数万石,多则六七十万石。
1.清政府的海上漕运
清取代明朝后,出于海禁之考虑,大量的南粮北调主要取南北大运河进行。但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也组织过一些在政府严格掌控下的海上漕运。
2.沿海的民间航运与船舶
康熙二十三年(开禁)后,尽管清政府又颁发了种种限令,但是迫于生计,富有航海传统的沿海居民还是纷纷扬帆驾船,航行出海。据《粤海关志》称,当时,“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在在均有出海门户,自海禁既开,帆樯鳞集,赡星戴斗”,呈现一派活跃景象。
3.国内沿海航运的主要港口
清前期,国内沿海航运的主要港口有厦门、宁波、上海、天津、牛庄等处。历史悠久的广州港虽是最大的对外航海贸易港,但因清廷硬性规定许多出口物资必须由内陆与内河运往广州,故其在国内航运中的地位反而不如其他港口。不过据载,在鸦片战争前,也曾有过百余艘商船由广州运货前往上海、天津与辽东等地进行贸易。
1.民间海外航运贸易活动的主要特征
明代民间海外航运贸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海上走私,这是中国古代航运业发展到晚期封建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海上走私的兴起,首先是因为东南沿海各阶层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其次,海上走私之盛行,也是明王朝海禁政策所致。
2.民间海外航运贸易的组织形式与船员结构
明代民间海外航运贸易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小规模的“散商”船队,另—种是大规模的武装船队。这两者中,后一种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所谓“散商”,指的是一些民间小本商人。对明代海外航运贸易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规模的武装走私船队。这种船队的船只少则几十艘、上百艘,多则几百艘甚或千余艘;人数少则几百,多则成千上万。因为海外航行会触犯禁令,为抵御官府的搜捕与镇压,这种大规模的海上走私船队拥有强大的武装与岛屿、港口等活动基地。他们可以控制海域、航道,操纵海外贸易,攻掠沿海城池,因此,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成了不折不扣的“盗寇”。
1.郑成功集团抗清复明时期的海外航运贸易
台湾岛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自从西方殖民势力染指台湾,特别是1642年荷兰人霸占台湾以后,台湾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力排异议,决定进军台湾,驱逐荷兰入侵者,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被荷兰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康熙元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因忧劳成疾,与世长辞。此后,由他的儿子郑经主政台湾,郑经仍秉承先父国策,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装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制造铜熕、倭刀、盔甲、并铸永历钱”“以资兵用”。据英人记载,郑经“完全独占砂糖及台湾所有土产”。“与日本贸易,年平均有十四、五艘大船前往彼地”。当时台湾的砂糖年产量在200万斤以上,鹿皮约10万张,郑经“外张贸易,贩洋之利,岁率数一万元”。
2.康熙开禁后的对外航海贸易
康熙开禁前后中国远洋航运业已呈明显的颓势。正当中国远洋航运业走向衰落的同时,西方列强的远洋航运业却在急剧膨胀。且不谈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仅以其对华航运业之一隅,便可见其咄咄逼人的态势。中西远洋航运业的一消一长,充分展示了资本主义对于封建主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历史进步性。清代的远洋航运业虽曾一度称雄于东南亚,但是,那种由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航海政策,注定了中国古老木帆船航运业必将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
1.《两种海道针经》
该书由《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两种航海科技专著组成,较以前的航海科技文献已有若干进步,主要表现在:(1)各种观测方法更为精细,如定潮水消长,不但有具体时刻,而且配以各种水色、流向、海生物等资料;(2)出现了一些新的定位与导航技术,如定三方针法与定四方针法等;(3)航路指南趋于具体化,如每一段航路均有各方面的安全航行提示、定位转向条件等。
2.《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的作者为张燮。《东西洋考》并非航海科技专籍,而是一本关于明后期海外贸易的综合性著作。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6世纪东南亚诸国史地物产,特别是西方列强殖民东侵的历史,保存了大量漳州地区海外贸易与航运管理的资料,但有关当时航海科技的阐述仍占相当比重,对研究中国航海史颇具价值。
3.《海国广记》
《海国广记》中记载了中国东南沿海通向琉球、安南、真腊、占城、爪哇、满剌加、三佛齐、暹罗、古里、榜葛剌、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佛郎机等海外国家与地区以及上述各地彼此之间的海上航路、航行时间、里程及地文、水文等定位与导航条件,文字相当详尽,是明代重要的航路指南书。除此之外,该书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等亦有所披露。
4.《海国闻见录》
该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记”八篇,叙述中外海洋地理风貌,范围广及中国沿海、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与非洲。下卷“图”六幅,包括东半球、我国沿海等区域的地图。《海国闻见录》是我国18世纪的航海地理名著,故《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评价是:“凡山川之扼塞,道里之远近,沙礁岛屿之夷险,风云气候之测验,以及外番民风物产,一一备书 。”
1.地圆说与世界地图的传入
地圆说曾是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海上新航路的重要科学思想源泉。我国古代虽也有过地圆说的思想萌芽,但却未“明言天地之皆为圆体”。利玛窦入华后,在《乾坤体义》中注云,“地形之圆乃欧罗巴诸儒千年定论”,第一次系统地把古希腊的地圆说介绍到中国来。尽管刚开始“言地无上下,天正面,四周皆人著其上,华人笑之”,但一些进步的中国科学家则开始接受了地圆说。如徐光启就说过“西泰子(即指利氏)之言天地圆体也,犹二五之为十也”。
2.旱罗盘的传入
水浮针式的罗盘原是中国宋代的重大航海科技发明。自从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水罗盘被逐步改进成使用更为方便的旱罗盘。到16世纪的明中叶,西方的旱罗盘又反过来经由日本而传入中国。大约到清末,中西合璧式的旱罗盘终于取代了中国传统式的水罗盘。
3.沙漏的传入
沙漏原是西方航海者惯用的海上计时仪。利玛窦来华贡物中即有沙刻漏两具,应可推测,至迟到了雍正初期,中国海员已有此物,因为雍正八年(1730年),陈伦炯即在其《海国闻见录》的《南洋记》中提到“中国用罗经,刻漏沙,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数”了。另外,关于沙漏,据王振锋先生考证,是由荷兰与西班牙的船舶来华时传入中国。如是则其时间更将推早1个世纪左右。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国内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与国外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明中叶至清前期的中国航海事业开始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中衰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标志是:航海政策的落伍与僵化,航海活动的收缩与畸形,航海技术的守旧与徘徊。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航海史终于翻过了最后一页。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逐步确定,摆在近代中国航海界面前的只能是一幅更为严酷和艰辛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