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

2011-06-07 11:02金泽李兆贤王玉琳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肌张力痉挛

金泽,李兆贤,王玉琳



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

金泽1,李兆贤2,王玉琳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观察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将60例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双针并刺患侧肢体拮抗1穴、拮抗2穴、拮抗3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双针并刺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

针刺;肌张力增高;中风后遗症;脑卒中;电针

肌张力增高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80%[1]。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异常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所以,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成为治疗的关键。中风偏瘫明显的痉挛状态约出现在发病后2~3星期,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很多患者由于误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直接地影响了康复。目前,临床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有传统针刺治疗、西药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法和手术治疗等方法[2,3]。但是,以上方法都存在着诸多缺点,如传统针刺治疗疗程长,西药治疗副反应大等[4]。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重点。笔者采用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3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均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五病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5]。西医诊断参照WHO[6]或1986年、1994年全国第二和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有肌张力升高的症状;②痉挛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7],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③发病半个月以上;④排除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其他原因及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重症糖尿病、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病史者;⑤CT或MRI示脑内有出血或缺血病变者;⑥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4 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为其他基础疾病伴随的痉挛性瘫痪,除外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肺内感染、肾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失衡、重症糖尿病者,语言理解障碍或严重痴呆者;②非单纯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如伴发上肢骨折的中风病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患侧肢体拮抗1穴、拮抗2穴、拮抗3穴。拮抗1穴位于胸大肌近肱骨大结节嵴端,当腋前纹头上1.5寸处,其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肩胛提肌经过;拮抗2穴位于肱二头肌与肱二头肌肌腱结合处上方约一横指处[8,9];拮抗3穴位于前臂内侧肘横纹下3寸,于肱桡肌上取穴,其下有旋前圆肌。常规消毒后,分别将两根0.30 mm×40 mm毫针并列快速刺入各穴。针刺深度以到达肌肉层为度。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并接电针仪,拮抗1穴+拮抗2穴与拮抗1穴+拮抗3穴隔日交替连接,频率40 Hz,采用连续波治疗40 min。

2.2 对照组

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快速刺入,针刺深度以到达肌肉层为度。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接电针仪,频率40 Hz,采用连续波治疗40 min。

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2次,治疗10 d后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4]

对每一位入选患者建立观察档案,由同一位评定师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做康复量表评定。评定师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避免人为因素。根据Ashworth痉挛量表,降低两个级别以上者为显效;降低1个级别者为好转;无改变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痉挛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Ashworth痉挛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经治疗后,两组Ashworth痉挛量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3.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3.3%,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痉挛(Ashworth痉挛量表)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于2009年12月16日以“左侧肢体不利半年余,加重3 d”入院。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运动时肢体有明显沉重感。查体患侧上肢呈典型的偏瘫痉挛模式,左侧胸大肌、胸小肌肌张力2级,肱二头肌肌张力2级,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颅脑CT示右基底节区脑梗死。治疗采用患侧肢体拮抗1穴、拮抗2穴、拮抗3穴,各用两根0.30 mm×40 mm毫针并列快速刺入选定部位。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选连续波,频率40 Hz,强度以产生明显肌肉收缩而无关节活动为准,留针40 min。每天治疗2次,治疗10 d后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经6次治疗后,患者诉左上肢自觉明显轻松。1个疗程后,查体肱二头肌肌张力1级,上肢的偏瘫痉挛模式得到改善。

4 讨论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联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素问·长刺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经筋之为病多表现为筋脉的牵引、拘挛。针刺治疗可以疏通局部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得筋脉得以供养,气血得以疏通,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肌张力是由a运动神经元和g运动神经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大小由a运动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发作的水平决定的。中风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增高,而使a运动神经元和g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的作用失衡,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状态,形成所谓“Wernickce-Manm”体位[10]。临床试验研究[11]发现,针刺有加速清除自由基和脑细胞功能修复的作用,并能有效地建立侧支循环,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肢体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多方面临床研究表明,常规针刺在肌痉挛状态下,不但达不到缓解肌张力的目的,多会加重其痉挛状态。而且,由于偏瘫肢体肌张力过高,在常规针刺下多会弯针,甚至断针,往往达不到治疗效果。采取双针后,针刺的强度及针的韧度明显大于单针针刺,可以松解肌肉痉挛,且没有弯针、断针现象,可以达到针刺目的。拮抗1穴能够缓解肩关节内收和旋内症状;拮抗2穴能够缓解屈肘症状;拮抗3穴能够缓解屈肘及前臂旋前症状。并且,我们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肌肉,抑制异常兴奋的传道,降低肌肉牵张反射,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因此,我们运用双针并刺配合电针刺激,观察针刺治疗中风病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双针针刺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针对中风病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意义重大。

[1] 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

[2] 陈党红,黄培新.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基础及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96.

[3] MI Jian-ping, ZHANG Zhong-cheng.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Yin-meridian Electroacupuncture in Reducing Muscular Tension of Limbs in Apoplectic Hemiplegia[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6, 4(3):159-161.

[4] Penn RD, Savoy SM, Corcos D,. Intrathecal baclofen for severe spinal spasticity[J]. N Engl J Med, 1989,320(23):517-521.

[5] Hatano S. Experience from a multicenter stroke register: a preli- minary report[J]. Bull WHO, 1976,54(5):541-543.

[6] 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 42.

[7]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8] 齐瑞,严隽陶,房敏,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99-401.

[9] 朱燕,齐瑞,张宏,等.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J].中国康复,2006,21(5):308-310.

[10] Peter 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16.

[11] 刘光亭.巨针巨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0):701-703.

Study on Double-needl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pper-limb Hypertonia after Stroke

1,-2,-1.

1.,150001,; 2.,150040,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needl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pper-limb hypertonia after stroke.Sixty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limb hyperto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0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double-needle acupuncture with antagonistic acupoint 1, 2 and 3, and the control wa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53.3% in the contro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0.05).Double-needle acupunctu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upper-limb hypertonia after stroke.

Acupuncture therapy; Increased muscle tonus; Post-stroke syndrome; Cerebral apoplexy; Electroacupuncture

1005-0957(2011)08-0529-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29

2010-11-26

金泽(1965 - ),男,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元肌张力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A Miracle of Love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氧化巴西苏木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F-кB表达的影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