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定新 周向海 孟予城 陈晋平 韩广香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按WHO(2001)诊断标准,溶骨性病变是诊断本病的标准之一,因此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迄今为止,虽然CT、MRI和核素扫描等先进的检查手段应用于本病诊断,但传统的X线摄影,因其具有经济和骨病变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等特点,为本病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本文对本院经骨穿确诊的93例MM,从颅骨、腰椎、胸部和骨盆4组体位的骨改变的阳性率,灵敏性和征象的典型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一组(2次曝光)发病阳性率高,X线显示灵敏度高、X线征象典型的体位,作为临床首选体位。
1.1 一般资料 93例MM患者为我院1995至2010年经骨穿确诊病例,其中男44例,女49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胸、腰部疼痛45例,贫血25例,病理性骨折10例,肺炎9例,心功能不全1例。
1.2 检查方法 主要采用岛津DR摄片系统,X线管双焦点0.6/1.2 mm,佳能(Canon)探测器(FPD)。经两位放射科资深医师阅片会诊。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M患者X线平片分析 93例MM患者中,以头颅平片阳性率最高,与其他体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36,P <0.05)。见表 1。
表1 MM患者X线平片各体位比较 n=93,例(%)
2.2 MM平片阳性X线表现类型 头颅阳性83例,表现为溶骨型81例,成骨型1例,混合型1例(成骨加溶骨)。溶骨型81例中,混合样破坏54例(油滴加穿凿样破坏为30例,含纱布眼有18例)、单纯油滴样18例(图1)、穿凿样4例、纱布眼状(图2)5例。腰椎阳性27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后楔状变形23例,不规则溶骨性破坏4例。骨盆阳性15例,表现不规则溶骨性破坏9例,油滴样溶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改变(溶骨加成骨)1例。肋骨阳性16例,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10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加软组织肿块4例,纱布眼样溶骨性改变。
2.3 并发症显示 4组体位中伴骨质疏松50例,病理骨折10例,胸部其他部改变(如炎症、左心衰、胸腔积液等)2例,其他骨骼破坏2例。
图1 白箭示“穿凿样”,黑箭示“油滴样”骨质破坏
图2 箭头所示区域“纱布眼样”骨质破坏
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增高,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溶骨性病变是诊断本病的标准之一,因此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虽然CT、MRI和核素扫描等先进的检查手段应用于本病诊断,但传统的X线摄影,因其具有经济和骨病变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等特点,为本病临床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杨健[1]认为:对MM诊断,核素全身骨显像与X线摄片同等重要,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诊断优势。而MM累及范围广,摄影部位多,选择哪些部位摄影,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以颅骨、脊柱、肋骨和骨盆为好发部位[2],目前常采用颅骨、腰椎、胸部和骨盆4组常用摄影体位(7次曝光)。本文认为X线检查在多MM诊断中,对临床的作用主要在于显示溶骨性病变,有一组能显示溶骨性病变的代表性摄影体位的临床诊断意义和多组摄影体位相同。且多体位摄影患者接受X线剂量之大,经济负担重。通过对93例经骨穿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摄包括头颅、腰椎、胸部、骨盆在内的常用4组体位片的研究,发现这些体位平片检查阳性率,灵敏性和征象典型性存在差异;骨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87%、29%、19%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M患者平片检查头颅阳性率最高。对较小的纱布眼样骨质破坏(图1)颅骨出现23例(单发加混合),而其他3组体位仅肋骨出现1例,仍以头颅最高,说明显示的灵敏度高;本文认为与颅骨形态和无气体及肠内容物干扰相关。文献报道X线征象的以颅骨的多发油滴样和穿凿样骨破坏(图2)具有典型性[3],而有其典型表现头颅52例,其他3组仅骨盆出现4例。实验结果表明颅骨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骨改变显示的阳性率、灵敏度及X线征象的特异性均高于其他3组;因此向临床医师推荐头颅正侧位作为在MM诊断中,获得溶骨性病变诊断标准的首选体位;而该体位检查阴性时,为获得其他部位溶骨性的诊断标准,建议直接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CT、MRI检查。
1 杨建,苏敏,萧亚景,等.核素骨显像与X线摄片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评价.实用癌症杂志,2001,16:513-515.
2 王明超.骨髓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哈尔滨医药,2006,26:72-74.
3 姜欧,许卫.颅骨平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诊断技术,1999,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