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分析

2011-06-05 10:07李鸣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

李鸣明

郑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 450007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基本特点为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随着120急救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对缓解病情,维持基本生命体征,进一步后期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的154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和自行来院的14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对院前急救必要性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经院前急救的154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是CT结果证实颅内出血)为观察组;该时间段自行来院的14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是CT结果证实颅内出血)为对照组。观察组154例中,男82例,女72例;对照组113例中,男75例,女38例。年龄最大者为85岁,最小者为35岁。两组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情况

1.2 院前诊断标准[1]

瞳孔缩小,并除外药物及中毒等因素。如有以上典型症状及体征,即可做出脑出血的现场诊断。

1.3 方法

1.3.1 观察组急救措施 院前指导 出车后医生电话告知家属一般性急救常识,让患者立即就地平卧,避免剧烈晃动患者头部,保持体位固定。头部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要将头部偏向一侧。如果家中自备氧气可先行吸氧。抢救措施 急救人员均在15 min内赶到现场,按照诊断条件快速做出处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除去假牙,及时吸痰清除口腔内呕吐物。②保持患者相对固定体位,昏迷患者应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③吸氧采取低流量。④建立静脉通道后止血药物的应用:立止血针肌注和静推各1 kU;适当控制血压,使舒张压降至(不低于)100 mmHg,非昏迷患者用心痛定20 mg碾粉舌下溶化含服,昏迷患者用利血平1 mg肌注,速尿20~40 mg快速静滴;严重烦躁者,在无明显缺氧时可肌注安定5~10 mg。⑤降低颅内压用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20 mg,在30 min内输入。⑥加强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脉搏变化;在搬运时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抬高头部15°~30°,下楼时保持头高脚低,严禁搂抱和肩背患者转运。

1.3.2 对照组急救措施 患者均由家属或朋友送到医院,从发现患者到送到医院的时间为35 min~2 h,其中有42例非昏迷患者服用降压药或速效救心丸,余者无其他急救措施。

1.4 疗效标准

脑出血量只统计脑出血患者CT平扫估计颅内出血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无法计算出血量);恶化是指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积极治疗后症状明显加重,二次复查CT示有新的出血或出血量增加;死亡是随访患者15 d内是否生存。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见表2。

观察组恶化率为15.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22.54%;观察组死亡率为20.12%,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3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

3 讨论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有“三高一慢”的特点(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康复慢),不同的急救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后期治疗及保全生命减少死亡有着重要的意义[2]。从临床观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院前的早期诊断和急救,对降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恶化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1 院前急救的必要性

健全的急救网络,完善急救组织结构,分布合理的急救站设置,完善的医疗设备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必备的硬件,技术过硬、训练有素专业急救人员是院前急救工作必备的软件。观察组的154例患者从拨打“120”3 min后,便得到了急救医生专业指导,急救人员均在15 min内赶到现场,其救治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窒息可降低死亡率

窒息是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当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患者往往昏迷,可因舌根下坠,及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开放气道,避免舌根后坠,吸痰、吸氧,可以有效的减少窒息的发生,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时要及时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3.3 正确的搬运方法可减少颅内出血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日趋增加,发病后活动性出血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搬运次数,不当的搬运方式可使颅内出血进一步加剧,正确的搬运方法是:保持患者相对固定体位,昏迷患者应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动作轻柔,抬高头部15°~30°,下楼时保持头高脚低;到医院后,要先进行CT检查(垂危患者不在其列),以免反复搬动。

3.4 合理的现场急救可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采取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缺氧;脑疝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出血重症患者一般颅内压增高,应立即快速应用脱水剂[3],甘露醇和速尿的正确使用可控制脑疝的发生;立止血肌肉和静脉注射各1 kU,立止血只在出血部位引起凝血,在血管内没有促凝血作用,在中风未明确诊断前均可早期使用;当血压过高时,可加重诱发脑内出血,或加重脑缺血、水肿,故对血压过高要考虑酌情予以处理。降血压的速度应缓慢,幅度不宜过大,以防止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4]。平时血压正常患者, 脑出血后若血压≥200/110 mmHg,适当控制血压,使舒张压降至(不低于)100 mmHg;非昏迷患者用心痛定20 mg碾粉舌下溶化含服,昏迷患者用利血平1 mg肌注。

总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原则是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缺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正确搬运,安全转送,为院内进一步治疗提供时间。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9-150.

[2] 黄丹.老年高血压急症的院前救治[J].临床急诊杂志,2004,5(4):41-43.

[3] 谢思明,陆士奇.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剂量问题的探讨 [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2006,25(1):52-53.

[4] 张斌.急诊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2-773.

猜你喜欢
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