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并发肠梗阻疗效观察

2011-06-05 04:39马晓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肠粘连肠梗阻精神病

张 锋 马晓莉 边 静

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保定 071000

△作者工作单位:河北省荣军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肠梗阻在综合医院中并不少见,但在专科医院精神病患者并发肠梗阻,有其自身特点,且不易被发现和重视,确立诊断较晚。肠梗阻影响机体病理生理变化,酸、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发生肠穿孔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精神病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规范化对照研究,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西医对照组、西医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在临床和X线平片难以区别麻痹性小肠梗阻和机械性小肠梗阻时,CT检查可以迅速判明梗阻原因,有利于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鉴于CT检查的优点,将CT检查作为重要依据纳入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明确诊断精神疾病的患者,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周以上;②腹胀、腹痛,以腹胀为主,无阵发性绞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腹膜刺激症;③X线检查结肠、小肠普遍胀气,以结肠显著,液平面少且较小;④CT检查。小肠和大肠充气、积液,成比例扩张,小肠肠管直径>2.5 cm,结肠肠管直径>6.0 cm,无明显梗阻点;口服碘水法引入阳性造影剂12~24 h后结肠内可见造影剂,但未见明确“移行带”征。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体征消失,X线、CT检查提示梗阻表现消失。②显效:患者腹胀消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但腹部仍有轻微压痛,X线、CT检查仍见肠管轻度扩张但无气液平面。③有效:患者腹胀基本消失,肛门开始排气、排便,腹部仍有压痛,X线、CT检查可见肠管仍有扩张,内有少量气液平面。④无效:治疗48 h后临床症状加剧,X线、CT检查肠道梗阻征象无改善,中转手术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在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采用西医方法常规保守治疗:①禁饮食和胃肠减压;②改善肠壁微循环,及早应用激素减少肠道渗出,促进水肿消退;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④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按照110~120 kJ/kg补充热量,加入适量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⑤应用奥曲肽和雷尼替丁减少消化液分泌;⑥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治疗10 d。

1.5.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在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①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自拟复方承气汤(生大黄15 g后下、芒硝9~15 g冲服、厚朴30 g、炒莱菔子 30 g、枳壳 9 g、火麻仁 15 g、桃仁 9 g、赤芍 15 g)。给药方法及时间:根据病情给予中药50 mL,每8小时一次,胃管内注入,夹管至下次给药前半小时打开胃管,抽出未吸收的药液;给予200 mL药液,保留灌肠,每隔12 h一次。治疗10 d。②针灸。针灸有疏通经络、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采取常规处理外加电针治疗,取穴足三里、上巨虚,每日3次,每次30 min,可以达到升清阳、降浊阴、通脏腑、化癖散结、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的目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一般情况比较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率高,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道疾病,居第3位。Vick分析21所医院6 982例肠梗阻病因,发现疝占49%,位居第一,而恶性梗阻和肠粘连分别占13%和7%,分别位居第二、三位。Wangensteen同样研究发现,粘连和恶性梗阻明显增多,分别为31%和27%,而疝已降至10%。Bevan[1]研究显示,粘连是最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原因,其次是肿瘤。Mcentee等[2]报道肠梗阻病因中肠粘连占32%,腹内恶性肿瘤占26%,并提出肠粘连是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且认为疝和腹内恶性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多见于老年人,而这些老年人同时伴有相当多的并发症。疝、粘连和套叠是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8.6%、19.7%和16.3%,而癌性梗阻仅为2.9%,位居第7位[3]。李殿等[4]根据1977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粘连性肠梗阻经验交流会资料,分析了75家医院1961~1978年16 94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前3位病因是粘连、蛔虫、肠扭转,分别占45.89%、17.69%、9.88%,而疝占4.61%,肿瘤占0.96%。彭文等[5]总结1 177例肠梗阻患者,其病因构成已发生明星变化,前3位病因分别是粘连占48.8%,肿瘤占28.8%,疝占12.2%,肠道肿瘤已越居第2位。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6],它们的病理发生基础是肠粘连,其中包括肠绊间,肠绊与腹壁以及其它器官、组织之间的粘连。它是普外科常见多发病,约占肠梗阻总数的40%左右[7]。粘连性肠梗阻不仅容易复发,而且并发症多,因此预防肠粘连是关键,这一直以来都是外科医生研究的课题。本病病情轻重差异性大,王吉甫[8]报道其总死亡率为8%~13%。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便秘的患者大约占到同期住院患者的40%,有便秘转而发生肠梗阻的比例占2%~5%,因此肠梗阻患者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时有发生。

本研究中自拟复方承气汤中生大黄泻热通便,涤荡肠胃,活血祛瘀,清热解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通便,两者共为主药。川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炒莱菔子30 g、火麻仁15 g与川朴、枳实合用消积除胀,理气通腑,共为辅药。桃仁、赤芍活血祛瘀,缓急止痛共为佐使。针刺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肠梗阻具有科学基础,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效应可能通过经络到达大脑皮层,再由大脑皮层传回内脏这一途径完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特别是中医药在增强、调整胃肠的运动功能,增强肠蠕动和增强肠道黏膜防御能力,防止肠黏膜细胞凋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但降低中转手术的风险,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两法结合可以明显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加速症状的好转。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变了肠梗阻治疗模式,是对传统治疗方法的改进。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4.

[2]Mcentee G,Pender D,Mulvin D.Currents peetrum of intestinal obstruetion[J].Br J Surg,1987,7(4):976-980.

[3]钱礼.腹部外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46-448.

[4]李殿,贺瑞林.16944例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分析[J].新医学,1980,11(3):116-120.

[5]彭文,肖慧红 .肠梗阻 1177例病因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7,4(6):725-726.

[6]吴阶平,裘法祖,黄家嗣.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4.

[7]Ellis H,Moran BJ, Thompson JN,et al.Adhesion related hospital readmissions after abdominal and pelvic surger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2005,353(9163):1476.

[8]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28.

猜你喜欢
肠粘连肠梗阻精神病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