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金
将模式用在思维层面,内容就会深刻、鲜活,就永远与“套路”绝缘,借助模式发掘自我才是王道。
如今,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和辅导材料,都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各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答题思路。众多考生对此趋之若鹜,仿佛捧着如此的模板即可轻松过关。实际上,公务员考试是甄选真正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而运用模板倒背如流的考生,论证问题往往脱离实际、死板僵硬,引起考官的反感。
我是第一次当考官,不知道往年情况如何,但在今年面试中,以我所在的考场为例,发现很多考生,不知道是受网络上的面试技巧影响,还是上了同一个培训班,表现得极为相似。举几个例子:
如,在考场礼仪上,有的考生简直像个机器人。一进门,带着职业微笑,双手叠放在腹部,双肘分开,深深地一鞠躬,深情地说:各位考官、工作人员,上午好,你们辛苦了!考官每说一句话,都眨着眼睛,含笑着点头:恩,谢谢!临走时,再深深地一鞠躬:再次感谢各位考官。
这样好像挺不错的表现,但放在实际场景中,就显得有点虚了。更惊人的是,考官念完一道,示意考生可以回答,考生面带微笑说:“考生现在开始思考!”“考生思考完毕,考生开始答题!”
第一次听见有人这么说,我用余光看到,我们组的考官明显都吃了一惊。关键是每题之前,都来上这么一句。不过很快大家都适应了,因为下一个进来的考生也这样子。
结构化面试中有一道组织协调题,给你一个主题,让你说说如何组织一次培训,或者是宣传、会议、参观、检查等等。一般说来,考生都说要先做一个工作计划或方案,这倒没错,可一上午15个考生,7个全用同一句话来开场:“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以至于我一听到,“俗话说……”,心里就暗暗叹气:又来了!怎么就不能换句话呢?不过说实话,我们没有因为说了这句话就给考生扣分,主要还是看具体答题的情况,如果你完全按套路一字不差地答,没有结合题目里的内容的话,就只能得到基本分数了。
谈到如何组织一次活动时,则千篇一律地说: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段。事前做好计划;事中选择好时间、地点、人物,做好经费预算、安全保卫,注意协调各方面关系;事后写好总结报领导审阅,做好经验总结。
说得很流利,但没有一点具体内容,也不管这是一项什么工作,需不需要经费或安全保卫。面对这样的考生真是让人哑口无言,借鉴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万不可照搬全抄。
公务员考试关乎人生道路的走向,考生重视是人之常情。在焦虑状态之下,人往往容易产生慌乱、不自信的心理,于是“病急乱投医”。
这种情况下,“模板”往往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总以为投点儿机,弄个模板背一背,考试时就能糊弄过考官。竟不知模板这个东西,既然你会背,别人也能背,最终千人一面,被考官轻易识别。
所以,考生在考试时会出现“模式”答题,根本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考试的认识没有端正;直接原因是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老师所教的东西没有真正掌握,僵化运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办法往往就在自己身上,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够用,只要能够善于发掘,学会迁移运用,我们就能以自己的风采吸引考官。
很多考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对老师和书本上教的东西被动接受,不进行自主的独立思考。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最后恐怕连所学东西的真正内涵都没有掌握。
比如说,将老师教的礼仪固化,没有领会背后“礼”的精神,结果举止刻意,让人感觉如机器人般的不舒服,效果适得其反;将老师教的思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僵化使用,导致真情丧失、内容套路,结果就是必然的“模式化”。
“非模式化”指的是从考试备考就开始的动态环节,更是包括心态调整、内容准备、礼仪打造在内的立体过程,最终的应考仅仅是结果、是呈现。
在考试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同样的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给人感觉竟是如此不同,在表述这方面,“真情”才是灵魂。而要做到真情,就要抓准理念,实现内心的真正认同。
至于内容,可以举个实际中的例子。如应变题答题时,可能都会讲到一点,在事故处理结束之后要反思,要进行长期建设、制度改革,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但是,考生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每道应变题都要长期建设、制度改革?
比如,学校今天处理了一起两者打架斗殴的事情,一个鼻子打出了血,一个牙被打掉一颗,学校会不会在处理完事情之后就痛定思痛,马上进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我们说不会。第一,事件本身不够重大,不足以支持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二,考虑到各种因素,制度也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对这种情况来说,学校事后查明原因,加强学生管理,做好心理疏导也就差不多了。
很多时候,考生会运用老套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有些人用起来不觉得套路,也不会被看成是模式化。相反,正因为这种思路,使得他的思考、表述更加清晰,这就是把套路运用在思维层面上的结果。
所以,将模式用在思维层面,内容就会深刻、鲜活,就永远与“套路”绝缘,借助模式发掘自我才是王道。
例题一:“有人说逆境是阻碍,也有人说逆境是动力,你怎么看。”
一般的思路是:表明基本的观点,即从客观上看逆境既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不同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在顺境中我们顺风而行,而在逆境时我们要懂得调整心态,勇于面对才能克服逆境,得到自我的提升,才能够前进。
逆境成长的举例,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从逆境中挣扎才成为了强者。失聪的贝多芬却叩响了《命运》之门;司马迁忍受宫刑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等。正视逆境,积极克服逆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无不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走出困境。
上述的思路从浅入深,娓娓道来,确实将题目剖析的较为全面,但是却缺乏亮点,思路拓展得不够宽,很难给考官带来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可能大部分的考生,不管是经过或没经过培训的考生都会做出以上回答,千篇一律的答案想要考官选择你确实有些为难。
除了上述这些基本内容,其实还能够延伸出其他有亮点的联想和思考。举个例子来说,针对我国的青少年现状,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缺乏对逆境的经历,一旦面临困难,自我解决的能力很差。那么,针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还可以联想到国家公职人员,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应该具有克服逆境的精神和勇气,通过调整将逆境转化成前进的动力,造福百姓。这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能够自圆其说的阐述,相信考生一定会使考官眼前一亮,继而脱颖而出。
例题二:“在公路上,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道,道路就会变得畅通;如果行人和机动车互相占道,就会变得拥堵,请你谈一下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除了一般的答题思路外,考生可以引申出国内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其实就是调动全社会各主体竞争意识,同时保持社会主义优良的团结协作合作意识的结果。
另外,可以联想个人实际生活体验,说明对于个人而言,充分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是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作为一名可能要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要在工作中树立一定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合作精神。
考生在作答此问题时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透彻分析问题,全面展示自己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从实际出发说明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论证问题时不显得空洞和僵硬,才能让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