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章贵 邹新堰 余 红 秦光良 唐晓磊 高 斌
(郧西县蚕桑办公室 442600)
“十一五”期间,郧西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契机,从2006年起,大力发展桑蚕产业,2007年被商务部列为“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项目县,2008年被湖北省农业厅列为优质农产品(蚕桑)板块基地。经过五年多发展,桑蚕生产稳步推进,养蚕收入不断提高,产业效益逐步显现。但由于起步较晚,蚕茧产量质量不高,各项养蚕措施亟待完善。为此,我县桑蚕技术人员针对蚕桑生产实际,总结出了“突出基地建设,提升种植水平;突出蚕房建设,加大配套力度;突出产业服务,健全服务网络的发展策略”,本文拟从蚕桑产业发展措施方面加以探讨。
在郧西县蚕桑主产乡镇中随机抽取蚕茧样本,每个样本在不同的地点抽取3个农户,以样本为单位累计计算不良蚕茧的比例(表1)。
通过抽样发现,蚕茧体较小,整体质量不高,抽样1937个茧,重量3.41kg,平均568个/kg,最高达到662个/kg,其中双宫茧占1.19%、柴印茧占3.47%、黄斑茧占0.93%、薄皮茧占0.73%、脓茧占0.16%。主要制约因素有三个原因。
表1 蚕茧抽样质量
桑园整体质量不高是本地蚕桑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条件差。桑园大部分栽植在土层薄、土质差的山坡地,这些地方土壤沙质重,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弱,没有灌溉条件,抗旱能力不强。二是品种不够好。目前,郧西县桑园还有30%杂交桑,不适宜偏旱的鄂西北区,且叶子质量差,产量低。三是管理水平低。郧西蚕区桑园管理比较粗放,在整枝剪伐、树型养成、合理采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和病虫防治等方面不按要求操作的现象较普遍。
由于桑园基础差,管理粗放,导致桑树生长势差,亩叶产量低,影响到蚕茧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现有桑园年平均亩产叶量不足500kg。多数蚕农在大蚕期缺叶、缺适熟叶,加之上簇过迟、蚕具不足等原因致使蚕茧个头小,质量不高。
由于家庭养蚕规模小和受市场波动制约,长期以来,蚕农对蚕桑生产投入不足,多数农户没有专用蚕室,方格簇推广应用普及度不高。据调查,我县养蚕户大多存在人蚕混居现象,专用养蚕房和改造蚕房仅占 30%,方格簇普及率仅占60%,大小蚕网张平不到60个,张平养蚕箔仅30个左右,设备十分简陋,导致不良蚕大量出现。簇具不足,熟蚕过熟、上簇蚕过密、簇室温度和光线明暗不匀,极易形成双宫茧。部分养蚕户使用油菜枝、树枝上簇,结茧位置狭小形成了柴印茧。
由于蚕室、蚕具严重不足,难以彻底消毒,不能及时通风、增温、排湿,部分农户未按技术要求开展蚕病综合防治,加上饲养管理粗放,极易感染蚕病和造成病害流行,蚕种张平产茧量低。据调查,郧西常年蚕发病损失率都在10%~30%以上,未熟蚕上簇、青老蚕混上和簇期管理不到位,收茧分级不严格,运输挤压也是形成黄斑茧的重要原因。
按照“千株万条”的要求,选择相对连片、好田好地的建设高标准核心桑园,对现有桑园进行扩充和补植,对杂交桑采取逐年更换和嫁接,推广良种嫁接桑树。加强桑园施肥、修剪、除草等管护,每667m2施用桑树专用肥50kg以上,积极推广“重夏伐、轻冬伐”修剪模式,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确保优质桑叶供应。
鼓励和扶持养蚕大户建设养蚕专用房,做到对面窗、“六面”光,高温能通风、低温能增温、多雨能排湿。配套养蚕设施,按照每户2 000m2~3000m2亩桑园、季养蚕3~5张的标准配套蚕室、蚕具,每张蚕至少配套40个蚕箔、120个大小蚕网、160片方格簇,从根本上突破养蚕瓶颈,提升养蚕水平。
大力推广和普及小蚕集中共育、多批次发种、省力化养殖、方格蔟上茧等先进实用的蚕桑生产技术,认真落实蚕前消毒、蚕中防病、回山消毒等养蚕关键技术措施,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加大蚕桑生产大户和中心示范户的培训,培养一批稳定、成熟的农民技术员,建立县有专业指导员、乡(镇)有专职服务员、村有农民技术员、组有中心示范户的四级生产技术网络,服务和带动全县蚕桑生产,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