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华郭茂禄许本元张继新
(1.湖北省蕲春县植保站 435300; 2.湖北省蕲春县农技推广中心 435300)
稻飞虱是蕲春县水稻上主要害虫,近些年来连年大发生,为寻找到更多更好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于2010年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40%吡蚜酮WP江西正邦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5%吡蚜酮S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0%烯啶虫胺SPX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0%吡虫啉WP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在蕲春县横车镇蔡畈村 8组胡汉江家一块晚稻田进行,面积1600m2,试验田常年种植水稻,前茬作物为早稻,土壤类型为壤土,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偏上,供试晚稻于6月16日播种,7月21日移栽,密度1.65万株/667m2,长势较好,晚稻常年产量600kg/667m2左右。2010年晚稻七(5)代稻飞虱为5级发生。
试验共设9个处理,4次重复,共36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m2,试验处理如下:
处理A:40%吡蚜酮WP,10 g/667m2
处理B:40%吡蚜酮WP,12.5 g/667m2
处理C:40%吡蚜酮WP,15 g/667m2
处理D:25%吡蚜酮SC,24 g/667m2
处理E:50%烯啶虫胺SPX,12g/667m2
处理F:50%烯啶虫胺SPX,8g/667m2
处理G:50%烯啶虫胺SPX,4g/667m2
处理H:10%吡虫啉WP,20g/667m2
Ck:清水对照
1.5.1 施药方法与器械
使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m2用药液50kg,药液喷在水稻中下部。
1.5.2 施药时间
试验于2010年9月21日施药,施药时水稻处于齐穗期,稻飞虱以低龄若虫为主,田间水层约2~3cm。
1.6.1 气象资料
施药9月21日为晴转多云,东南风1~2级,平均温度30.0℃,相对湿度为69%。试验期间气象情况见表1。
1.6.2 试验调查时间及方法
a)调查时间:施药当天(9月21日)进行基数调查,施药后3d(9月24日)、7d(9月28日)、14d(10月5日)分别各调查一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见附表2。
表1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2010年)
b)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2丛,共查10丛,,调查虫量采用盆拍法。
c)药效计算方法
1.6.3 对作物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定期观察40%吡蚜酮WP10g/667m2、12.5g/667m2、15g/667m2和50%唏啶虫胺SPX 12 g/667m2、8g/667m2、4g/667m2等 6 个处理均对水稻生长没有影响,无药害症状。在调查中发现,40%吡蚜酮WP和50%唏啶虫胺SPX对稻田蜘蛛安全。
供试药剂8个处理都在用药后14d防效最佳,防效均在85%以上。40%吡蚜酮WP15g/667m2、25%吡蚜酮 SC 24g/667m2、50%烯啶虫胺 SPX 12g/667m2防效最好,达到95%以上。
40%吡蚜酮WP和50%烯啶虫胺SPX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好,对水稻生长和稻田蜘蛛安全。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建议每 667m2用量为:40%吡蚜酮 WP 12.5g~15g;50%烯啶虫胺 SPX8g~12g。
表2 不同药剂处理防治晚稻稻飞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