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深处的一块净土

2011-06-04 00:44雷超郭辉
湖南文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写诗乡土故乡

■雷超 郭辉

雷超(以下简称雷):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学的?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文学经历?

郭辉(以下简称郭):我对文学产生兴趣,在少年时代就埋下了一点种子。上小学时,我外祖父在街上摆了一个小人书摊子,许多人看,我也经常去看。外祖父还经常给我讲书,那些竖着排版的书。晚上,在煤油灯下,他戴一副老花镜,拿一根筷子,一边从上往下点着书,一边念出声来,那情形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后来慢慢就看一些大部头的书,常常还看得很入迷。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天高中,母亲不让我上了,那时家里实在是太困难,母亲也是迫不得已,让我去当民办教师,每月24元钱,能养活自己,还能补贴一点家用。当时我大哭了一场,哭着哭着睡着了,醒来后,就去当了老师,年纪还只有15岁。教了一学期书,又到镇上广播站去当广播员。我曾想自学数学,找了些三角几何之类的书,看不懂,放弃了。又找到几本老高中语文课本来看,作笔记,并且看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十分崇拜。真正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写东西是在当兵之后。后来因发表了作品调到师文艺宣传队搞创作,退伍后被安排在县文化馆任文学专干,到现在任市文联主席,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文”字。

雷:您曾当过兵,军旅生活虽然艰苦,但这也为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吗?

郭:我入伍后在铁道兵第四师。开始是当测量兵,扛着经纬仪,塔尺,标杆,拿一把铁锤,背一袋木桩,爬山涉水测量线路,很辛苦。有一次在荒山秃岭中放线,装着我们的敞篷解放汽车,因坡陡路滑,走得十分艰难,突然一个紧急刹车,有半个前轮子,就悬在了悬崖边上,再慢得一秒钟踩刹车,一车人就会全部摔到几十米深的河谷里去。这时雨越下越大,我们被淋得一身都湿透了。车子走着,我们在车上一边吃着一种叫作“醋果”的野果子,一边哼唱着歌,后来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就这样唱着,心情有几分悲壮,也有几分自豪,一直唱到了部队的驻地。

雷:在部队主要是写了一些反映铁道兵生活的诗,那时候有没有给战友或者其他人看?他们看了怎么评价?

郭:我是到部队后开始学着写诗的,当时是偷偷地写,怕被班长发现,怕挨批评,说你不务正业。等熄灯了,都睡了,我就拿一个小本子,用铅笔在上面摸黑写,把白天的感受写下来。这个小本子现在还在,每次看到它,我都有点百感交集。我写的那些诗,其实也不叫诗,我不敢示众,只拿给几个老乡看过,有一个老乡对我说:你的诗,只能上黑板报。

雷:您第一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是一篇什么作品?

郭:我发表第一篇作品的时间较早,是1976年,发表在《人民日报》,题目为《珍贵的照片》。当时我是在当兵,诗里还把我同班的一位战友海建的名字写进去了。发表后我买了一盒鱼罐头和两瓶啤酒,到唐山市丰润还乡河畔的柳林里自我庆贺了一番。第一篇作品发表后,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有些幼稚,就是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一定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不白活了。

雷:我们都知道您喜欢写诗,并在很多著名的刊物发表过作品,出版了多部诗集,像《美人窝风情》《吮吸爱的芬芳》《永远的乡土》等等,在诗歌界有一定的影响力,除了这些诗歌外,您的中短篇小说在业内也广受好评。您是以诗歌敲开文学大门的,怎么会想到又要去进行小说创作呢?

郭:从部队复员后,我被安排在县文化馆工作。仍然写诗,写本乡本土的乡土诗多一些,像《打擂茶》《胡呐喊》《路边菊》等,这些作品都发表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刊》上,有一点影响。后来考进湘潭大学中文系读书,1989年又到鲁迅文学院深造了一段时间,有了理论体系上的一些提高,对创作也有了一些新的追求,感到自己过去体验过的,感受过的,思考过的一些东西,以诗的形式已无法表达,于是尝试着写小说。写过几部中篇,写过几十个短篇,分别在《人民文学》《十月》《芙蓉》《萌芽》等刊物上发表了。

雷:您的作品主要以乡土人家的生活为原形,展现普通人家的喜怒哀乐,您是不是对乡土的东西一直有着浓厚的感情?

郭:从本质上讲,我是乡土的儿子,所以我对故乡一直怀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什么是故乡?一个人度过童年的地方,就是故乡。还有,人的一辈子,在他心灵中最宁静最神圣的一块地方,就是故乡。在我的诗中,小说中,童年的印象,故乡的情愫,泥土的气息,是太多太多了。我的第一部诗集叫《美人窝风情》,写桃花江的风土人情,后又出版了一部诗集叫《永远的乡土》,我的小说也多是以故乡三堂街为背景,以故乡的父老乡亲为原形。

雷:您写的诗歌《一场巨大的感动》在抗震救灾晚会中被朗诵,当时是感动了所有的观众,这首诗您是花了多长时间创作出来的?

郭:我曾亲身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参与了抗震救灾,满目废墟,堆积如山的尸体,戴三个口罩泼许多酒精也隔不断的死亡的气息,使我一想起就不寒而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巨大的灾难和死亡,让我心如刀绞。那一些感人的事例和细节,又经常让我泪流满面。不久,电视台筹办抗震救灾晚会,他们领导当天下午6时找到我,请我写一首抗震救灾的朗诵诗,第三天就要演出,必须第二天交给演员排练。我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加了一个通晚班,第二天就交稿了。

雷:诗歌创作的始点是对当下社会对现世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宣泄,但曾经有许多人在诗歌创作中试图建立一个诗歌精神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不是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你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是否脱离了诗歌的本质?换句话说,诗歌的本质又是什么?

郭:现在看诗歌刊物和读诗歌作品都少了。偶而读一些,感觉比较空,写小我,小感觉,比较空泛。我还是喜欢看那些有生活实感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当然,诗无达诂,创作也罢欣赏也罢,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强求。但我以为,写诗还是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扎扎实实地去写,我认为对一个诗人或诗作者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

雷: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您认为是诗歌的技巧、修辞手法重要还是诗歌所承载的思想内涵重要?您能和我们谈一谈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吗?

郭:如果一个优秀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那么他作品的分量,肯定要重些。我认为好的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是有思想内涵的。诗歌的技巧、修辞手法能够学到,但诗歌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写诗千万不能见到什么写什么,为赋新诗强说愁。写诗要独特,题材、意境都要别具一格,写别人没写过的,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写诗还要善于发现美,我始终认为,诗的,就是美的。

雷:对一个诗人而言,你觉得什么是最理想的创作、生活方式?您创作诗歌,一般最注重的是什么?

郭:能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写一东西,那就再好不过了。在诗歌创作中,我最注重的是真情实感,语感和历史感,时代感。

雷:您平时生活中有些什么爱好?您最喜欢国内、国外哪位诗人的诗?您能否稍微的评价一下他们的诗歌的特点吗?、

郭:我是一个好静的人,喜独处,亲近大自然,最爱一个人到野外或江边散步,自顾自地哼唱一些熟悉的曲子。还喜欢听交响乐和轻音乐,尤其喜欢一个人独享。喜欢唐诗宋词,特别喜欢绝句和宋词。当兵时喜欢李瑛的诗,后来学习写诗时,比较喜欢北岛、舒婷等的诗。在当代诗人中,我读过一些优秀的诗篇,确实体现了诗坛代有才人出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但读得不是太多,不好妄加评论。外国诗人中,我比较喜欢普希金和聂鲁达。北岛曾介绍过一些国外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如里尔克的《秋日》《豹》等等,我都抄在本子上了。里尔克的有些诗作,能抓住一点,写到骨子里头去,我喜欢这种表现手法。

雷:到目前为止,你自己的创作中有哪些作品是你自己非常满意的?你能否对自己的诗歌作一个整体上的自我评价?能否具体谈谈一首诗的创作过程?郭:我写过一些诗歌和小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能读得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带着泥腥味,有着真情实感的东西。许多作品你写了,也发表了,但仅止于此,一晃而过了。能留下一点余韵的,回味的,只能说是少之又少。最近我写了一首诗,最后一节是:“我要怎样才能寄出我的心/其实 我自己就是命运的邮差/背负着此生的爱恋 无望地行走/然后 在迢遥的目的地/自己签收”。这是人生的慨叹,其实我的小说和诗歌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自己又能签收多少呢?

雷: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您对诗歌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郭:如果说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块净土,那就是诗歌。诗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内质是一种美,一种高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放弃对诗歌的热爱,不会放弃物质享受之外的那种诗意的栖居!我会坚持写下去,直到拿不动笔!

游安化茶马古道

猜你喜欢
写诗乡土故乡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故乡的牵挂
江澜新潮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为你写诗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乡土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