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蕙 李鼎鑫
(作者分别是: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云南财经大学亚太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监控和保障成为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成长中的财经媒体来说是一场洗礼。从实践看首要的是:财经媒体应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报道基本视角。
首先,财经媒体的议程设置可能影响决策。2010年两会之后媒体大量报道使稀土问题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并形成一种强势舆论,即: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应当限制出口。2010年7月,政府宣布将稀土年出口配额下调40%。并在2011年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假设媒体缺乏经济安全思维,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议程设置,从而也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
其次,财经报道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舆论环境,是否能够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维护或营造好的舆论环境,事关经济全局。当前,与中国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的“话语权”已构成对中国经济主权、经济安全、经济利益的威胁。对财经媒体而言,则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争夺国际经济话语权是一种媒体责任。
再次,从当前国内外传播环境现实来看,应从整体上加强财经媒体的国家经济安全思维。当下国内经济领域呈现极其复杂的“多元话语”状态。境外强势媒体对国内不断渗透,在国际经济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媒体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中文纸质版或电子版,并向国内精英、媒体人士投递免费咨询。国外经济势力和其他势力也通过商业广告和公关等形式,影响着国内媒体的舆论和价值取向。
那么,如何从实践出发,使国家经济安全视角成为财经报道一种基本视角?
第一,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报道领域,记者对于经济安全“红线”应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宏观经济、金融、产业、资源、能源领域的报道都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记者在构架相关知识时,对经济安全的内容不应当有盲区。
如产经报道,对于战略产业安全问题,产经报道整体呈现一种疏忽、麻痹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业是战略产业之一,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从1995年开始,就着手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行整体性、规模化并购,2003年正式提出100亿美元的收购计划,旨在占领整个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但对该问题的报道几乎空白,而在2006年11月21日,南方一家报纸的一篇消息竟然标题为《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倾力开拓中国市场 亚太区运营总部从东京迁至北京》,期许赞慕之态,令人错愕。
□ 财经媒体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图为一名电视记者在合肥一家证券营业部内采访拍摄。(陈晔华/摄)
第二,要善于从国家利益角度,分析、判断背景相对复杂的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模糊主权国家的边界,相反,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更加激烈。当财经报道面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应当从国家利益——这个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不变的法则出发,判断本国经济利益所在。
例如,笔者对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以来关于“气候变暖”和“碳经济”的财经报道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媒体是将其作为一种当然或者既成的事实来接受的,对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合理性并不存疑。不少评论仅涉及了碳交易的表象,并未涉及其实质,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意图借助并主导这一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发展游戏规则的制定,建立未来有利于己的全球经济格局,并更长久的延续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或控制地位。
第三,切忌将境外媒体议程不加判断地作为国内新闻报道议程。由于发达国家及其强势媒体高度垄断国际传播话语权,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内的议程设置也多半掌控在他们手中,从“人权”“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到“大国责任”和“利益攸关方”等,其中有不少是别有用心地为中国量身订做的。如果媒体不加以甄别,将这些境外媒体议程当做国内议程来报道,在激烈的舆论战中就再无可守之势了。
第四,媒体应对涉嫌侵害国家经济安全的现象及时监督、预警,并将其作为财经报道的一种重要责任。由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善,法律、制度、监管方面存在大量漏洞和空白,加之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加入世贸组织的五年过渡期已过,这些因素,都给无孔不入的国际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提供了谋取非法利益的机会。国内财经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确实肩负起舆论监督的作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守夜人”。但由于多数财经媒体并未将经济安全作为报道的基本视角,在舆论监督上往往失于疏忽,或者,缺乏必要的新闻敏感。
例如,为占领中国寿险市场,外资保险巨头纷纷与中国非保险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联姻”,法国安盛保险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成立金盛人寿保险,意大利忠利保险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合资成立中意人寿等等。这种有违常理(同行合作)的合资路线,一开始就体现出外资保险公司的独资图谋。在合资寿险公司中,中资企业往往缺乏保险经营经验,因此合资公司实际上是由外资主导。对于类似的现象,媒体报道往往寥寥可数,大多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层面。或者因为不明就里,反成了外资的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