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敦欣
——中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
胡敦欣,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博导;现任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名誉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主编,“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 国际合作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等;先后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委员会等10余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胡敦欣院士50年来致力于海洋环流、海洋气候和海洋通量研究,是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有多项重要科学成果:发现迄今我国在大洋发现的唯一一支洋流——太平洋“棉兰老潜流”,获国际广泛承认和引用;发现中国陆架第一个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动了我国陆架环流研究进程;修正了沿岸上升流经典理论和浙江沿岸上升流传统的风生理论;揭示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事实;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胡敦欣院士是多项国际海洋前沿研究计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者之一,并将有关研究引入中国,为推动海洋学的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胡敦欣主持了我国第一项有关大洋环流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研究”(1989-1991)和重大基金项目“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2009-2012)。
2010年,胡敦欣院士的工作成绩斐然。4月,经多年努力,胡敦欣院士组织发起的有8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 国际合作计划,获国际组织批准,这是我国发起的第一项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提升了中国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筹划、组织了两次高规格国际会议(2010年1月在厦门的International NPOCE Implementation Workshop和2010年5月在青岛的NPOCE Inauguration Meeting,),会议圆满成功,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家海洋局、中科院等相关部门领导和各国科学家与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NPOCE启动大会是NPOCE国际合作计划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将开启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领导组织了7个国家的20余位科学家编写出NPOCE科学/实施计划,提交国际科学组织,经国际同行专家评审获批准。11-12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在棉兰老以东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了6100米深海测流潜标,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在西太平洋海域投放的最深测流潜标;航次中已获取的16天测流数据显示,棉兰老潜流(MUC)流速可超过45厘米/秒,如此超强的潜流流速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这可谓是一个新的发现。作为专家多次参加国家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的研讨,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2010年,胡敦欣院士一如既往,始终在科研第一线带领、指导年轻人潜心钻研学问,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夜以继日、全心关注,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