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璞,马金波,冯 伟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130021)
阿涡夺水库坝基存在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岩石风化较深,层理发育多为陡倾角,张开度较好,节理裂隙发育且多角度,在坝址左、右岸表部皆发育卸荷裂隙带。卸荷带内岩体裂隙十分发育,加之高寒地区物理风化比较严重,使岩体十分破碎,处理起来十分困难,经帷幕灌浆处理后,仍存在着渗透量较大现象,经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与合理评价,进行了补强灌浆工作,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后经检验,效果比较明显。
阿涡夺水库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境内,隆子河左岸支流容扎曲的中游河段。距隆子县县城约52km(公路里程97km),距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93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5.8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384×108m3,多年平均流量1.22m3/s,多年平均含砂量0.47kg/m3。
水库正常蓄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分别为4515.49m,4517.83m,相应库容为 0.214亿 m3,0.254亿 m3。灌溉面积5850hm2。本工程为三等工程,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均为3级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洞按50年一遇(P=2%)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P=0.1%)洪水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按30年一遇(P=3.3%)洪水设计。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挡水建筑物设计烈度为8°。
水库由大坝、左岸岸坡溢洪道、左岸输水隧洞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4519.10m,最大坝高53.2m,坝顶全长161.80m,坝顶宽度10.00m。
坝址区属高山地形,谷底高程4472~4479m。山体高程一般为4580m以上,比高大于100m。左岸山坡大部分为含壤土碎块石覆盖,中、下部基岩裸露。左岸山坡下部坡度一般20°~30°,中部坡度一般30°~40°,上部变缓。右岸山坡岩体大部分裸露,坡度25°~45°。坝址区河流总体流向由北至南,河谷呈不对称的“V”字型,河水水面宽4~10m,水深0.5~1.5m。
坝址区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系下统日当组页岩夹少量砂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和闪长玢岩侵入体。断层发育,出露的页岩夹少量砂岩呈单斜构造,其产状一般近东西向。
坝址区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2种。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漫滩、阶地的砂砾石层中,埋深一般0.5~1.5m。坝址两岸山体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左岸地下水位埋深30~40m,右岸地下水位埋深 40~55m。
坝址区出露的地层出露有闪长玢岩侵入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共有8条。根据坝址区的勘测结果,多数闪长玢岩走向近东西,顺层侵入,与周围呈裂隙接触和破碎接触,一般破碎带宽约1m左右。为坝基渗漏主要通道,由于接触部位破碎带较宽且走向不固定,所以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闪长玢岩侵入体内,在坝址左、右岸表部皆发育卸荷裂隙带。卸荷带内岩体裂隙十分发育,加之高寒地区物理风化比较严重,使岩体十分破碎,一般RQD值小于10%。其中左岸卸荷裂隙带长约170m,宽约75m ,铅直厚度一般13~19m;右岸卸荷裂隙带长约130m,宽约70m,铅直厚度21.5m左右。张开宽度一般为10~20mm,充填泥和岩石碎屑。该带岩体透水性强,属强透水岩体。
坝基开挖揭露岩石岩性、风化状态、卸荷裂隙带等与初步设计阶段基本一致。揭露地质构造情况与初步设计阶段出入较大,初步设计阶段坝基没有发现断层,技施阶段发现9条断层,有3条宽度大于1.0m,最大宽度为5.2m,走向基本为顺河向,倾角较陡,充填物为泥和碎块岩,透水性好。
岩体节理发育,受卸荷裂隙的影响,节理多数张开1~2cm或充填岩屑、少量泥。节理发育以下列3组为主:①走向N5°W~N5°E,倾向SW或NW,倾角 55°~75°。②走向 N35°~60°E,倾向 NW,倾角 30°~50°。③走向 N20°E,倾向 SW,倾角 62°。总体分布趋势以北西、东向(顺河向),倾向南西或北西(右岸),陡倾角为主,多数张开、少量夹泥。
结合前期勘探钻孔压水资料、帷幕灌浆先导孔压水资料(左岸)、灌浆试验钻孔资料(右岸灌浆平洞)分析,岩体透水层可分为3个透水带:①强透水带下限:左岸埋深10~25m,河床埋深9~11m,右岸埋深10~24m;②中等透水带下限:左岸埋深 16~48m,河床埋深 14m,右岸埋深 15~53m;③小于0.03L/(min·m·m)相对隔水层埋深:左岸34~54m;河床埋深26m。右岸埋深41~73m。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看出,坝基地质条件极为特殊,岩层走向为顺河向,且较陡;岩脉充填为顺岩层充填,接触带较宽且走向不定性,透水性较强;断层及节理发育,也均为顺河陡倾角,透水性好。这种地质条件对灌浆很不利。
阿涡夺水库工程技施阶段施工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大坝帷幕灌浆。2003年施工期帷幕灌浆按照技施阶段设计施工图施工,通过检查孔压水试验检查合格,此阶段灌浆施工为前期帷幕灌浆。
阿涡夺水库坝体心墙两岸基础岩石表部破碎,渗透性强,地下水位低。大坝为3级建筑物,最大坝高53.2m,属中坝,其基岩相对隔水层单位透水率按“规范”要求为 0.05~0.1L/(min·m·m),考虑阿涡夺水库来水量较小,河床基础及左岸坝肩岩石灌浆帷幕范围按不大于 0.03L/(min·m·m)控制,右岸坝肩帷幕按不大于 0.05L/(min·m·m)控制。河床帷幕深度约25.00m。左岸山体较平缓,岩体破碎,难以成洞,故左岸帷幕在山体表面钻灌,灌浆范围左岸至渗透系数较小的页岩,左岸帷幕向山体内延伸52.00m,帷幕深度约17.00~40.00m。由于右岸山坡陡峻,在右岸4519.10m高程打一帷幕灌浆平洞,至坝0+236.00m桩号,灌浆洞断面为方圆形,尺寸为2.0m×3.0m(宽×高),顶拱及边墙采用喷锚处理,底板采用混凝土板,厚度0.3m。右岸帷幕向山体内延伸88.00m,帷幕深度约10.00~43.00m,右岸帷幕延伸长度达到1.5倍坝高。
考虑坝基岩石分布有顺河向的断层、节理裂隙,局部倾角较陡,节理裂隙较发育,大坝粘土心墙基础采用主、副双排帷幕,主、副帷幕排距1.50m,帷幕孔距2.00m,交错布置,相当于帷幕孔距加密至1.00m,以提高帷幕的防渗效果。两岸坝肩为单排帷幕,左岸坝肩帷幕孔距2.00m,右岸坝肩灌浆平洞内的帷幕孔距原设计为2.00m,经现场灌浆试验,孔距调整为1.50m,同时,灌浆帷幕向山体内增长42m。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帷幕灌浆共分3序孔。
副帷幕完成灌浆孔75个,钻孔进尺1782.99m,注入灰量186183kg。主帷幕完成灌浆孔76个,钻孔进尺2888.54m,注入灰量431918kg。两岸山坡(延伸体)完成灌浆孔33个,钻孔进尺1325.20m,注入灰量285664.70kg。右岸山坡(灌浆平洞)完成灌浆孔40个,钻孔进尺1186.53m,注入灰量137137.95kg。
本阶段帷幕灌浆施工及检查工作于2003年完成,依据本期检查孔压水试验资料,其岩体透水率已经达到设计控制标准。
2005年10月10日进行临时下闸蓄水,库水位蓄至4489.00m时,坝下多处出现渗水情况,并且随着库水位上升,渗水量也逐渐增大,且溢洪道底板及输水洞内多处可见明显渗水。根据现场施工及蓄水期的有关资料,对坝后渗水原因进行分析论证。
在桩号0+0.000~0+148m布置检查孔6个,从钻孔岩芯看,坝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多数张开,少量充填夹泥,表面见铁锰质浸染,部分陡倾角裂隙面见有擦痕。岩体破碎,岩心获得率较低,一般为20%~60%,部分孔段见有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岩石极破碎,岩心获得率低于20%,钻进中孔壁经常掉块、卡钻,部分孔段跨塌严重,钻孔无法施工,特别是JK1孔岩芯极破碎,孔深65m以上孔段压水试验均不能起压,其中孔深47m以下发育隐伏断层破碎带(F19)和裂隙密集带61.1~82.1m,岩体极破碎,垮孔严重。
从钻孔压水试验分析,坝基岩体(含帷幕灌浆段)多属于弱透水性(1≤q<10)和中等透水性(10≤q<100),少量孔段具有微透水(q<0.01L/(min·m·m))。其中中等透水性岩体分布在JK1孔(桩号0+007.00)自压浆板至孔深75.6m段,JK2孔(桩号0+044.50m)自压浆板至孔深75.4m段,JK4孔(桩号 0+102.50)孔深 61.1~82.1m 段,JK5孔(桩号0+136.70m)自压浆板至孔深79.0m段,JK11孔(桩号0+068.30m)孔深 64.0~79.0m段,主要属于主、副帷幕下限之间的孔段,特别是JK1孔65.5m以上孔段压水试验不起压,改为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1.7×10-2~4.64×10-1cm/s,为强透水性;弱透水性岩体主要分布于JK2,JK4孔之间的副帷幕灌浆深度以上孔段。吕荣值不大于0.03L/(min·m·m)的岩体分布于距坝顶75.4~82.1m以下,埋藏较深。坝基检查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见表1。
根据6个钻孔压水试验资料统计,坝基帷幕灌浆段孔段全长209.5m,其中中等透水性孔段合计长137.2m,占全部灌浆孔段的65.5%,特别是JK1孔灌浆孔段压水试验不起压,透水性强,说明灌浆效果未达到不大于0.03L/(min·m·m)的设计要求。同时,帷幕下岩体部分孔段具有中等透水性,部分孔段吕荣值大于 0.03L/(min·m·m)的设计值,即防渗帷幕深度亦不满足设计要求。
表1 坝基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1)左坝肩。自溢洪道(桩号0+000.00m)开始,至左岸山坡桩号0-066.80处布置检查孔6个。防渗帷幕自坝顶高程,深度17.5~39.3m。从钻孔岩芯看,岩体多为弱风化,风化带厚度大于60m,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多数张开,少量充填夹泥,面见铁锰质浸染,部分陡倾角裂隙面见有擦痕。岩体较破碎,岩芯获得率多为50%~90%,部分孔段见有裂隙密集带,岩石破碎,岩芯获得率30%~50%,钻进中有掉块、卡钻现象,岩芯多呈中短柱状,局部碎块状。部分孔段垮塌严重,钻孔无法施工,特别是JK10孔岩心获得率极低,一般18.8%~67.7%,孔深34.6m以上岩石受强风化带 (孔深5.5m以上)和断层F19(孔深13.5~32.6m)影响,岩芯极破碎,部分孔段岩芯呈泥砂夹碎石状,岩芯获得率为0。左坝肩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见表2。
表2 左坝肩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从钻孔压水试验分析,坝肩帷幕灌浆段岩体多属弱透水性(1≤q<10),局部中等透水性(10≤q<100),少量孔段具有微透水(q<0.01L/(min·m·m))。其中中等透水性岩体吕荣值0.106~0.421L/(min·m·m),主要分布在 JK7孔(桩号 0-051.70)孔深 21.0~25.0m,30.0~35.2m 段,JK8孔(桩号 0-068.80) 孔深 32.2~36.9m,47.2~52.0m 段,以及JK10孔(桩号 0-015.70) 孔深 7.8~13.0m,17.8~23.0m段。
根据钻孔压水试验资料分析,左坝肩帷幕岩体吕荣值多未达到 q≤0.05L/(min·m·m) 的设计控制指标。同时,帷幕下岩体部分孔段具有中等透水性,部分孔段吕荣值大于0.05L/(min·m·m)的设计值,防渗帷幕深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此外,帷幕端点处稳定地下水位低于帷幕底界,正常蓄水位以下部分孔段吕荣值大于0.05L/(min·m·m)的设计值,帷幕未与坝肩山体相对隔水层封闭。
2)右坝肩。自灌浆平洞(桩号0+148.00)至灌浆平洞底端(桩号0+209.00),长61m,共布置检查孔2个。防渗帷幕自洞底高程4519.00m,深度20.8~53.6m。从检查钻孔岩芯看,岩体为中等风化,风化带厚度大于48.6m,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多数张开,少量充填夹泥,面见铁锰质浸染。岩体较破碎,岩芯获得率多为40%~72%,部分孔段见有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岩石破碎,岩芯获得率低于30%,钻进中有掉块、卡钻现象岩芯多呈中短柱状,局部碎块状。部分孔段垮塌严重,钻孔无法施工,特别是JK6孔孔深16.7~18.9m断层带岩心极破碎,岩芯呈泥夹碎石状。右坝肩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见表3。
表3 右坝肩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从钻孔压水试验分析,右坝肩岩体属中等透水性(10≤q<100)和弱透水性(1≤q<10),JK6孔深度11.6~16.6m位于断层影响带,具有强透水性。其中,帷幕灌浆段岩体透水率0.115~0.741L/(min·m·m),具有中等透水性,最大达到 1.032L/(min·m·m),属于强透水,均未达到设计控制指标。同时,帷幕下岩体多具有弱透水性,部分孔段吕荣值大于 0.03L/(min·m·m)的设计值,防渗帷幕灌浆深度不够。帷幕端点处稳定地下水位低于帷幕底界,正常蓄水位以下部分孔段吕荣值大于0.05L/(min·m·m)的设计值,帷幕未与坝肩山体相对隔水层封闭。
根据蓄水后渗漏检查结果及地质资料分析,2007—2009年,对阿涡夺大坝基础补强防渗处理工程进行设计方案调整:
1)坝基防渗帷幕设计标准调整为:大坝基础、左岸山体及右岸平洞部位,灌浆帷幕范围按透水率不大于 0.1L/(min·m·m)控制。
2)坝基部位(坝 0+000m~0+148.00m)的加强灌浆帷幕中心线在原主帷幕线与副帷幕线中间,与主帷幕线距离为0.75m,孔距为1m,帷幕深度约为7~67m。
3)左岸加强帷幕在山体表面钻灌,灌浆中心线在原设计灌浆线上向上游侧平移0.75m,孔距为1m,帷幕灌浆范围比原设计延长29.7m,延长至桩号0-096.50m处,帷幕深度约为10~65m。
4)右岸灌浆平洞比原设计延长19m,延长至0+228.00m桩号处,加强帷幕灌浆孔距1m,深度约为 10~67m。
5)输水洞采用增设“密封圈”的方法进行处理,在输水洞桩号洞0+092.13m处增加3排帷幕灌浆,排距1.5m,深度8m,标准按透水率不大于0.1L/(min·m·m)控制。
6)在左岸坝肩局部增加一排副帷幕灌浆,范围在桩号坝0-011.60~0+035.50m之间,副灌浆帷幕中心线在原主帷幕线上,与加强帷幕线距离为0.75m,孔距1m,帷幕深度22~42m。
7)右岸坝肩部位(坝0+140.00~0+163.00m),埋深约15~40m范围内地层破碎带采用高压旋喷灌浆处理。高压旋喷灌浆布置与该部位的加强帷幕灌浆布置相同,孔距定为0.5m。穿过这一破碎范围后,恢复帷幕灌浆施工,处理至加强帷幕灌浆底线。
根据阿涡夺实际地质情况,参照灌浆规范,在施工方案中采用了国际先进灌浆理念和灌浆工艺(GIN法)。自2007年5月进行左坝肩试验段的现场补强灌浆试验,先后进行了主河床段帷幕补强灌浆、左岸山体帷幕补强灌浆、右岸平洞帷幕补强灌浆、副帷幕补强灌浆、右坝肩高压旋喷灌浆及输水洞“密封圈”帷幕灌浆等。截止2009年10月,历时3年。
从检查孔压水试验来看,主河床段及右岸平洞部位(0+000.0~0+209.0m)的检查孔压水透水率基本都在 0.1L/(min·m·m)以内,为合格检查孔,个别孔段出现的压水试验透水率大于0.1L/(min·m·m)的情况,在其两边打补充检查孔进行检查,以分析不合格孔段透水情况,补充检查孔的检查结果透水率皆小于0.1L/(min·m·m),为合格孔段,说明该部位不存在集中渗漏通道。
左岸山体部位(0+000.0~0-066.8m),有2个检查孔JC2和JC3为不合格检查孔,最大透水率为 0.2381L/(min·m·m),同时发现灌浆帷幕底线以下(JC3的第5段以下及JC5的第7段以下为灌浆帷幕底线下未灌浆孔段)也存在透水率大于0.1L/(min·m·m)的不合格孔段(最大透水率达0.312L/(min·m·m)。对此问题,设计与业主研究后,对左岸山体帷幕补强灌浆进行了加深处理,具体加深深度以先导孔及检查孔压水试验所揭露透水率不大于0.1L/(min·m·m)的孔段高程来确定。加深孔在补强灌浆孔的基础上进行,孔距1m,分三序施工,在加深段钻灌施工过程中,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大压力进行加深段灌浆,利用孔口封闭灌浆法的补灌作用,对该部位上部已施工的不合适孔段进行补灌,加深处理结束后,重新布置了补充检查孔进行全孔段检查,补充检查孔的检查结果为:透水率皆小于 0.1L/(min·m·m),为合格孔段。
[1]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涡夺水库初步设计报告[R].1998.
[2]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涡夺水库工程坝后渗水分析专题报告[R].2005.
[3]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涡夺水库工程渗漏分析勘察报告[R].2006.
[4]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涡夺水库工程竣工(施工地质)报告[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