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凌峰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沈阳110003)
2009年6月下旬,辽宁省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小值,同时,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全省发生严重干旱,受旱县(市、区)达到76个,影响人口909.19万人。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214.032hm2,占全省耕种总面积的53%,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08.56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1%。旱情最严重时,全省有79.22万人,24.22万头大牲畜因旱不同程度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粮食损失560万t,经济作物损失46亿元,并对林业、水产养殖业和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经过对1961—2008年辽宁盛夏降水与前期北太平洋夏季冬季海温相关场计算和500hPa高度场,及QBO(赤道平流层东西风准两年振荡)和太阳黑子活动分析,2009年6—9月份干旱是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6月21—8月16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特别是8月7—14日,辽西大部、辽北东部、辽东北部及中部大部地区33℃以上高温日数在5d以上,其中朝阳大部地区高温日数为14~25d。
2.2.1 降水量分析
省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省内主要作物玉米生长关键期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在玉米需水敏感期拔节~抽穗期缺水达到76.2%,造成玉米大量减产。降雨量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受旱时段6月20至8月17日,全省及各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54年(1956—2009年)来同期最少,全省平均降水量151.1mm,比多年均值少53.6%。其中,西部地区平均降水量118.3mm,比多年均值少56.1%;中北部地区平均降水量147mm,比多年均值少54.1%;东南部地区平均降水量181.1mm,比多年均值少51.9%。
2.2.2 河道径流量分析
2009年 6—8月径流总量为 3.57亿m3,比多年均值9.48亿m3少 62.3%。
2.2.3 水库蓄水分析
8月15日,全省946座水库干涸110座,占水库总数的11.6%。其中,中型水库干涸 4座,占中型水库总数的5.4%;小(1)型水库干涸 31座,占小(1)型水库总数的 11%;小(2)型水库干涸 75座,占小(2)型水库总数的13%。
2.2.4 土壤墒情分析
2009年6至9月份降水基本较常年偏少,气温高,蒸发大,各地土壤墒情严重不足或偏少。8月2至16日,辽西北地区土壤墒情急剧下降,10~20cm耕作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不足15%,朝阳地区10~20cm耕作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不足10%。
3.1.1 降水量频率计算
分别对全省、西部、中北部及东南部地区6月20—8月17日的降水量进行频率计算。
按照辽宁省干旱等级划分标准,以降水量频率进行干旱等级划分的标准为:干旱 60%≤P<85%大旱 85%≤P<95%特大旱 P≥95%
全省6月20—8月17日降水量频率计算结果见图1。
图1 辽宁省6月20—8月17日降水量频率计算图
经计算表明:均值为324mm,Cs/Cv=2.5,Cv=0.28,其频率为99%,属于特大干旱。
按照上述方法分析,6月20—8月17日辽宁西部、中北部、东南部的降水频率分别为98%,99%,99%。全省、中北部、东南部地区的降水为1956年以来最少的年份,西部地区的降水为1956年以来第二少的年份。全省各地降水频率计算见表1。
表1 辽宁省各地降水量频率计算表
按照6月20—8月17日降水频率分析,同时参照降水量,全省各个地区定为特大干旱。
3.1.2 降水量距平计算
降水距平法是指计算期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P——计算期内降水量距平百分比,%;P——计算期内降水量,mm;P¯——计算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mm。
计算期内的多年平均降水量P¯一般采用近30年的平均值。本次计算期为6月20—8月17日。根据国家颁布的SL424-2008《旱情等级标准》,以降水距平划分的干旱等级见表2。
表2 降水距平百分率旱情等级划分表
按照降水量距平的计算方法,求得2000—2009年6月20—8月17日降水距平,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0—2009年6月20—8月17日降水距平计算表
由表3可以看出,从2000—2009年,6月20—8月17日全省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降水量最大负距平均为2009年。按照表2降水距平百分率旱情等级划分标准分析,6月20—8月17日辽宁省及各分区均发生中度干旱。
3.1.3 连续无雨日数计算
计算时段为6月20—8月17日。连续无雨日及按《旱情等级标准》划分的旱情等级见表4。
6月20—8月17日,辽宁西北部和中北部各市代表站连续无雨日统计见表5。
通过连续无雨日数分析表明,全省多数地区为中度干旱,局部地区定为严重干旱。
表4 连续无雨日及旱情等级划分表d
表5 各市代表站连续无雨日统计表
土壤相对湿度是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W——土壤相对湿度,%;θ——土壤实测重量含水量;Fc——土壤田间持水量。
旱情等级划分按《旱情等级标准》执行,见表6。
表6 旱情等级划分表
根据辽宁西北部和中北部地区27个墒情代表站6月下旬—8月上旬观测的土壤墒情值,计算土壤相对湿度。根据旱情评价标准,以8月11日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分析,在辽西北地区6个市的27个墒情监测站中,有8个站发生严重干旱,占总数的30%,旱情尤其以朝阳、阜新为重;有5个站发生特大干旱,占总数的19%;发生严重干旱以上的站数为13个站,约占总数的50%,可见干旱程度比较严重。
按照《辽宁省抗旱预案》中预警指标的划分,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超过耕地面积65%,同时严重干旱面积超过耕地面积30%,为特大干旱;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超过耕地面积50%,同时严重干旱面积超过耕地面积20%,为严重干旱。
3.3.1 全省受旱面积分析
2009年8月17日受旱面积最大,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214.032万hm2,其中轻旱97.60万hm2,重旱82.78万hm2,干枯33.63万hm2。全省耕地面积约为408.53万hm2,严重干旱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20.3%,受旱面积约为耕地面积的52.3%。辽西北地区农作物受旱面积144.8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9%,其中严重干旱64.7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3%。根据《辽宁省抗旱预案》中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从受旱面积上看,全省属严重干旱,辽西北地区属于特大干旱。
3.3.2 按照旱情等级标准的区域农业旱情指标评价区域农业旱情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Ia=区域农业旱情指数,0~4;i=农作物旱情等级,i=1,2,3,4依次代表轻度、中度、严重和特大干旱;Ai——某一旱情等级农作物受旱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Bi——不同旱情等级的权重系数,
B1=1,B2=2,B3=3,B4=4,依次代表轻度、中度、严重和特大干旱。经计算,全省区域旱情指数Ia=1.3,按照旱情等级划分标准,0.9≤Ia≤1.5为严重干旱。因此,按照区域旱情指数评价,全省为严重干旱。辽西北地区区域旱情指数Ia=1.94,按照旱情等级划分标准,1.5≤Ia≤4为特大干旱。因此,按照区域旱情指数评价,辽西北地区为特大干旱。
上述采用了5个单项指标进行了干旱特征分析,综合上述旱情评价指标,按照旱情等级标准中的规定,取等级高者作为综合旱情的评价结果,因此,2009年6月20—8月17日全省发生了严重干旱,辽西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干旱程度综合分析评价见表7。
表7 干旱程度综合分析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