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卫汉青 冯婷婷
保民生的关键是保民营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负担。
民营经济再探讨之四:
记者:我们能够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化危为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请谈一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向。
魏杰: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国家在2009年底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这个提法很抽象,但的确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纷纷倒闭。造成大学生和农民工两个社会群体的就业难状况。
记者:有人提出,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中国经济只有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才能每年提供1000万人的新增就业机会。这个讲法有没有道理?
魏杰:这个讲法就我国的情况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我国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大量解决就业的出口企业。
记者: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人员参与,为什么说它对就业不一定有太大贡献呢?
魏杰:举个例子:有专家计算过,投资2009亿元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每天消耗混凝土11万方、钢筋1万吨、水泥3.5万吨,而全线工作人员不过11.3万人。从这个数据就能看出,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并不太大。从此角度看,保增长不一定能够保就业。
记者:最近几年,政府已经花了很大力气来增加就业机会。
魏杰:我们应该明确就业的主要提供者是企业。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政府只是管事业单位人口的。企业就业状况不理想,政府应支持社会创办企业来解决就业。因而保就业的关键是保企业,尤其是保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记者:如何保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魏杰:这涉及许多问题,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负担,包括税费负担和过量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的负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是应该的,但不能过高,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承担责任,尽量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负担。这些年,我们一直呼吁减税减负,但进展缓慢,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记者:在讨论如何保企业,尤其是保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问题时,经常会强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这个是不是必要的?
魏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当然是必要的,但正像我刚才说的,最为重要的还是减轻企业负担。如果企业负担能够大幅度减少,那么企业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就有可能降低产品价格,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启动市场需求的功能。只要有了市场,企业就有了生存的希望,银行也就愿意为企业贷款。现在银行不敢给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原因就是害怕企业没有市场,从而会导致贷款成为银行的呆坏账。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国营企业垄断性资源和政府资金的支持,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记者:我觉得如果拿投资基础设施和减轻企业负担相比较有些权力部门似乎还是对前者的热情更高。
魏杰:是有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肯定投资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对改善民生是有意义的。但减轻企业负担也是极为重要的。减轻企业负担虽然不能像投资基础设施那样有明显的政绩,但对就业机会的创造,乃至消费的启动都很有益处。
记者: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的消费状况怎样?
魏杰:并不乐观。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所公认的事实。而且人们也认识到,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我国消费处于低迷状态。我国目前财富分配严重扭曲:一方面,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收入分配比例严重扭曲,国家与企业过多地占有了社会财富,居民收入不能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地提升,甚至在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居民之间的收入结构严重失衡,能买几百万房子的大有人在,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也大有人在,少部分权贵阶层掌握了很多财富,大量家庭并不富有,所以导致居民没有消费能力。
记者: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魏杰:首先要改变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然后是改变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坚决打击腐败性高收入,坚决取缔垄断性高收入,有效调节工商因素和知识因素所形成的高收入。对于以工商活动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高收入,解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再分配而进行有效调节,例如通过累进的所得税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就可以有效调节。不过,目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工薪阶层的高收入得到了有效调节,但私营企业主的高收入却并未得到有效调节。总之,我们应该关注民生,藏富于民,通过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扩大中产阶级群体,这有助于中国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和长治久安。
关注民生,藏富于民,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扩大中产阶级群体,有助于中国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