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医生的小女儿赫莉已经大了。家里的保姆警告她,如果老把内裤抠出洞,总有一天,她身体里面也会破一个洞,永远都缝不上。她听出这话里有话。姐姐有胸罩,还有自己的玩伴和隐私,不准赫莉再和她一起上厕所。好在聪明孩子都有自己的办法。赫莉自学了家里的藏书,从图文并茂的医书上了解了一切——子宫和生殖器的图片终于让她感到了恶心,她嫌恶地合上书本,和爸爸一起到家里的农场去了。
在农场里,赫莉喜欢上了屠夫家的男孩马里奥。他内向羞涩,耸着单薄的肩膀,乱蓬蓬的金色头发下有一双沉静的眼睛。马里奥比赫莉大一点,退学在家,帮父亲在农场里工作。农场里有一匹漂亮的黄骠马,长得像马里奥一样,精瘦、身材修长。赛马是男孩子的成人礼。马里奥全家都在期待节日到来,因为马里奥里要参加今年的赛马。但接下来的故事,是你我想象不到的。
《波伊塔最后的夏天》示范了电影传达诗意的种种方式。《活色生香》的导演阿莫多瓦是电影的监制。但《波伊塔最后的夏天》并不是阿莫多瓦的风格。没有阿莫多瓦那么多紧张的冲突,这部节奏明快的电影风格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很有趣。
有些朋友对诗意的理解限于“小清新”——我一直以为那是专门为《海角七号》这类台湾电影发明的新名词,后来才知道也可以用来指陈绮贞写的歌,或者棉布衣服、板鞋和无印良品的设计,甚至是《艋舺》这样的黑帮片。小清新看上去趣味都不高。这样说可能有点得罪人,比如我隔壁坐了个《艋舺》的拥趸,就很欣赏钮承泽的手法,但要我说,《艋舺》的情调是很无厘头的——当然观众大多没有混过黑社会,说一部黑帮片情调如何如何,只是拿它和其他黑帮片比较的结果。如果习惯了《教父》的口味,连吴宇森都显得无厘头,就不用说钮承泽这样的小清新了。
这样说,不是歧视陈绮贞的歌迷或者《海角七号》和《艋舺》的拥趸,而只是表达个人的偏见。其实,汉语里的诗意是个无所不包的词,用法之广,只有曹丞相的名字勉强可以相提并论。诗意自然包括了清新。《波伊塔最后的夏天》这部电影,很多地方用清新来形容倒也贴切,比如一阵风吹过林梢,候鸟从草原上空慢慢地飞过,河水安静地流淌,阳光把树影投在地上;又比如医生家的两个女儿在吊床上睡熟了,赫莉像小时候一样,搂着姐姐;或者在浑浊的河里,赫莉和马里奥在一起,马里奥的衣服一件件顺水漂走了,吉他再一次响起。
这些清新的镜头在电影里都有叙事的功能,如果加上小字,未免显得清新不足。如果要折中一下,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风格,大概是小清新的2次方。
小清新的问题主要不是清新,而是小,而且空洞,没有实际内容。上海小清新流的咖啡馆里,墙上都要贴上些LOMO片,提供各类花茶,音乐是齐豫唱的《心经》,再养一只尖脸的猫,坐着几个穿彩色连裤袜的圓脸的小姑娘,在跟老板娘学做饼干——我对台湾电影的印象就是这样。这些清新事物单独看都不错,凑到一起,不知何故,就小了起来。所以台湾电影老是长不大,钮承泽几十岁的人了,举手投足,还是小毕的样子。
比较老派的读者和观众有自己的毛病:小心眼。但凡真正喜欢的东西,从来不希望和别人分享,最好没人知道它的存在,更不要去关注它、谈论它——尤其是从他不认同的角度去谈论。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耶,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如今电脑越来越多,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没什么是小清新不知道的。为了保证小世界的完整,我常常提醒自己,减少上街,远离小清新,尤其不要在咖啡馆这类地方逗留。但传媒业的悲剧是填版面——看上去是在报道和评论别人的故事,其实是在出卖自己的灵魂——不然谁会告诉你有这么一部电影呢?